第三卷 中國,一個盛夏的風暴 第12章 袁氏憂局暗失望 梁揚獻計施以謀

中南海西苑中海西岸,有一棟最為高大的建築,這棟整個樓體和外部的輔助裝飾與其周圍建築群落有著明顯的風格差異的建設,也許正是由於其外表卓爾不君,內部陳設歐化雍容,在中南海許多孩子們的評判中,它是一座最華貴而漂亮的建築。

本來佇立於此地的,是一組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風格宮殿群落,是「撤簾歸政」後的慈禧太后常駐蹕的儀鑾殿。這組建築以兩卷殿式的儀鑾殿為中心,前後三進,坐北朝南,正殿前有一座琉璃影壁。

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將中南海當作駐軍的營地。聯軍統帥瓦德西,把統帥部設在由日軍佔據的儀鑾殿,1901年4月17日夜間,儀鸞殿院里的德軍廚房起火,正殿配殿均被焚毀。

慈禧返京後,接受外國使節建議,在儀鑾殿遺址新建西式洋樓,用於接待、宴請外國女賓,以示和列強修好。於是,廢墟上重興土木,耗資500餘萬兩白銀,建起一座與原儀鑾殿規模相當的建築。

但是慈禧不願在皇家禁苑裡模仿外國建造洋式樓房,覺得有失體統,寧願模仿圓明園西洋樓的海宴堂,其實效果都是一樣。1904年,海晏堂建成。慈禧在中南海海晏堂舉辦過5次外交活動,接見過外國公使的夫人。

然而,海晏堂並沒給衰落的晚清帶來四海晏安的景氣,春秋七異,滿清帝國便在辛亥槍聲中壽終正寢。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在其就任大總統後,便搬進了中南海,並把海晏堂作為自己辦公會客的場所,並將其更名為居仁堂。

與慈禧只在海晏堂接舉行過五次外交活動不同,從袁世凱搬進居仁堂開始,這裡每天迎來送往,每月都會舉行外事活動,這裡不僅是外事活動所在,同樣也是袁世凱辦公場所,亦是其接見下屬官員的地方。

「李致遠又開了下棋了啊!」

在李子誠離開居仁堂後,坐在西式小客廳中的袁世凱,便是在唇間輕語一聲。

在過去的兩個月,李子誠可是沒少下棋,從財政部試圖把海關收歸財政部管理,再到海關人事改革,直接導致現在國務院同海關的僵持局面,在雙方僵持不下時,李子誠更是直截了當的告訴英國公使,如果安格聯不認同財政部的文件,那麼總稅務司就必須撤換。

對此,袁世凱卻是沒有做出任何反應,甚至就在朱爾典向其求助時,其也只是說「財政部隸屬國務院」,自然他就無權干涉了,可這話卻是在另一方面認同了李子誠的第一步棋。

而方才的見面袁世凱卻沒有提到海關,甚至連一個字都未提到,精通宦術的袁世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有所表示,什麼時候應該保持沉默,這個時候,他卻是過問,越顯得他對李子誠不夠信任,同樣,袁世凱亦希望通過這一舉動,去試探一下英國人的底線。

對早已經制定了「聯英美、抗日俄」的袁世凱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會去得罪英美兩國,可是試探一下他們的底線卻是可以接受的,總統府的「中立」,實際就是為事情留下了緩和的餘地。

可這會,想到李子誠已經擺了棋局準備下這一場棋時,袁世凱的心中卻變得大為不安起來,幾乎是在李子誠離開的第一時間,他便將梁士詒、楊度兩人叫來,指著剛收到的報告問道:

「你們看一下,李致遠開始動手了,你們看看他一手有沒有什麼後招?」

梁、楊把報告看了下,一時做聲不得。兩人同樣都處於極度震驚之中,在這四九城中謠傳多日的謠言終於被證實了,李連雲,不對,現在不能再叫他李連雲了,應該叫他李大膽,李子膽開始挑戰諸列強了。

不過讓他們心下稍安的卻是,李大膽並不像慈禧那樣,喪失了最起碼的理智,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壓到了外交上,試圖從外交上迫使各國作出讓步,從而同意「修訂新約」。

「他李致遠的膽子可真夠大的,我袁某人和洋人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在朝鮮時,我一人抗一國,未見負,可李致遠的這份膽量……」

思及當年在朝鮮時的決斷,袁世凱的臉上卻是浮現出一絲無奈,當年他數度駐守朝鮮凡十二年,在越來越困難的境地中,他越是竭力維護了大中國的利益。正是在朝鮮半島的杯俎折衝,使他成為當時官場上的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世人蓋謂「小站練兵」使他嶄露頭角,可其實不辱使命的駐外經歷才是他走入慈禧太后視野的根本原因。

不過那段記憶卻是令人不快的,儘管他竭力維護中國的利益,在一開始清朝和日本在朝鮮的競爭,由於他的果決,而佔了上風,日本對朝鮮是處心積慮已久,而清朝對朝鮮的政策則是搖擺不定,所以他雖在甲申事變中佔了上風,但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國際問題要講力量,當日本在朝鮮屈居下風以後,它便積極布置,陸續增兵,同時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議,指責他妄啟釁端,應負甲申事件的責任。

在那時,清廷因中法爭端尚未解決,不擬和日本再生麻煩,而他官卑職小,此次在朝鮮鬧出的事情,事先並未稟報朝廷,所以對他並不太諒解,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議後,清廷乃派吳大澂、續昌為特使到朝鮮來調查。吳大澂認為他輕啟釁端,所以還沒有啟程就打算把責任完全諉諸他,並向日本謝罪。

清廷既然把自己對朝鮮的宗主國地位分了一半給日本,這與袁世凱企圖更深一步控制朝鮮的計畫完全背道而馳,而他袁世凱呢?則變成了這次事件的罪魁,大家都把責任推到他的身上,他看到朝鮮局勢的任人宰割,非常痛心。可痛心又有何用,那時正好值母親丁憂,他只得離開朝鮮,當他再次回到朝鮮的時候,那時已經無力回天了!

思及當年督理朝鮮時的一件件往事,想到當年之所以無力回天,根本原因卻是清廷對朝鮮的統馭既沒有原則,又沒有目標。再加上其軟弱可欺,以至他雖有雄心壯志,可最後卻只落得個慘淡收場。

「大總統,這件事,是件好事。」

一見大總統提及朝鮮,曾向他人了解過大總統那段經歷的梁士詒,立即意識到,大總統在「國權」這件事上和李致遠產生共鳴了,其實如果拋開成見的話,袁世凱和李子誠倒是有幾分相似。

兩人都是少年得志,大總統起於行伍,但卻抓住機會,二十四歲總督朝鮮,以一人之力敵一國之強,李致遠成於實業,以一已之力御一國之侵,二十五歲就任國務總理,而現在,或許大總統真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情了!

「如果操作好的話,肯定是件好事!」

雖然嘴上這般說著,可在梁士詒的心下卻是思索開了,一開始,李子誠向海關的管理權和用人權下手的時候,他還不太明白李子誠的用意,可是現在,他卻明白了李子誠對海關,根本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原本梁士詒提出二元央行的用意,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擴大他所掌握的交通銀行的影響力和財力,而另一方面卻是為了截流財政部財權,而且過去兩月可謂是成效顯著,大總統更是不止一次就此事稱讚過他,每月中央所得稅款中,有六成流入交通銀行。

但現在李子誠意圖對海關動手,顯然不是只為了人事權那碼事那麼簡單,關稅、關余,那才是最大頭,況且別說是李子誠,就是他梁士詒也不止一次打過海關以及關稅的念頭,只不過他既沒那個魄力,也沒有那個勇氣。

不過了解袁世凱的梁士詒卻知道,雖說袁世凱喜歡獨斷專行,而且精於宦術,可是在一些問題上,那怕就是政敵,他亦會給予支持,從袁世凱出任北洋大臣開始,梁士詒即追隨他,當年袁世凱是清朝趨向改革和進步的高層官員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改革對中國的影響遠超維新派。可以說袁世凱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還在李鴻章之上,無論是在他嶄露頭角的朝鮮生涯,還是在小站編練「新軍」,晚清新政時期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他所表現出應有的機敏與勇氣,在晚清最後十年,他更為近代中國奠定了一切基礎。

而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國利,他可是不止一次和自己的政敵進行合作,若是這時隨便插上什麼,只會惹袁世凱不快,而且會讓他惱怒,與其如此,不如……心沉著,梁士詒話便說得很是委婉:

「中國目前的情況,其實咱們完全有能力去同各國重定新約,那日本不也是打敗了咱們,才讓列強正視他們,從而廢除的租界、治外法權嘛!咱們可是把日本都打敗了,無論如何,能收回來的國權,一定要收回來,要不然,等將來死了,都沒顏見祖宗!」

梁士詒的一番話,只引得袁世凱一陣點頭。

「大總統,現在既然國務院要辦這件事,總統府這邊,自應全力支持,而且由國務院出面,倒是也給咱們和列強之間留了一些回施的餘地不是。」

梁士詒的進言,卻是驚的楊度下巴差點沒跌下來,這梁翼夫今個怎麼轉了性了?在他心下疑惑時,卻又聽到梁士詒說道。

「不過,現在單就海關這事,若是國務院因此和英國人鬧下去了,鬧僵了,恐怕也不是什麼好事,其實啊,大總統,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