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一個春天的開始 第368章 搖扇軍師

「你知道了嗎?梁卓如去連雲了!」

放下茶杯,段祺瑞看一眼徐樹錚,過去幾個月,徐樹錚一直在天津練他的第一軍,現在的他已經從陸軍次長一職上卸任,出任陸軍第一軍軍司令官,對此袁世凱到也沒有反對,反正在他看來,這第一軍遲早是要派到歐洲前線打仗去的。

「不知道。」

雖說有些驚訝,但徐樹錚還是淡淡地笑道:

「這與你我關係不大。」

接著徐樹錚又說道,

「不論是不是『刺李』案是不是袁項城乾的,這件事對李連雲只會有利,而不會有害,過去,袁項城還可以隨便拿幾個部給國務院,現在他想這麼干,李連雲就可以稱傷不去京城,他一天不去京城,袁項城幕後真兇的帽子就摘不下,他一天摘不下帽子,無論是官員還是老百姓都不答應。西南幾省對此反應不可不謂之激烈,革命黨更是蠢蠢欲動,意欲若是李連雲身亡,即揮師討袁。到時,為保自身,只怕會全國響應,到那時袁項城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所以,袁世凱必定會向李連雲作出讓步,到時國務院怕就不屬虛設了!」

「若是這樣,那關係怎麼不大?」

段祺瑞把手一擺,說:

「關係大得很呀!」

徐樹錚有點迷惑:袁項城想設國務院,國人無不贊同。就為此事,段祺瑞也是表白再三,給予支持,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簡單,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連雲豈會甘於人下,屆時府院一亂,這派兵歐洲之事自然也就耽擱下來了。

如今袁世凱做出讓步,李連雲可能會在傷愈後往京任職,這應該是大好事。為什麼對我們「關係大得很」呢?難道段祺瑞又動搖了正常信念?因而,徐樹錚還是平靜地等段祺瑞說出個「關係」。段祺瑞見徐樹錚不開口,心裡有點著急。他喜歡開門見山,肚裡藏不得「事情」。於是,便明白地說:

「袁世凱或許非真心想和李連雲攜手,過去,他或許只是想給李連雲幾個虛部,現在,他這一讓步,不知道會讓出什麼部,若是讓出幾個實權部門,這京城的池水可就更混了!」

「實權部門?再讓,也讓不出陸軍部,頂多,他會再讓一個海軍部!」

徐樹錚隨口問了一句。

「若是再加上一個財政部呢?」

段祺瑞隨口便是一說。

「梁卓如之所以去了連雲,他帶去的是內務、財政、教育、工商、農林五個部,這五個部是給國務院的,也就是李連雲的。袁項城是答應了,可他卻知道,這件事怕沒那麼簡單,就是開價,沒這個開價,他李連雲是不會來連雲港的,陸軍部,袁項城肯定是不會交出來的,這一點,李連雲也知道,可這個討價還價在什麼地方?就為這件事。袁項城才把我喊過去,給我透了個底,以表示對咱們真誠,現在袁項城手裡頭,值得讓李連雲一爭的,也就是海軍部。」

說到這裡,段祺瑞不再往下說,他眨一眨濃大而有些疲憊的眼睛,想從徐樹錚面上窺視出一點什麼。

老總的話卻讓徐樹錚沉默著,一語不發的面對牆壁,只是在那靜坐著。

見他這副模樣,段祺瑞焦急著:

「又錚,難題擺在面前,何去何從?你還得拿出主意啊!雖說李連雲人是不錯,可咱們北洋一系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李連雲若是掌了中央大權,到時……」

徐樹錚依然沉默著——袁世凱讓權,袁氏不甘心。袁世凱不讓權,李連雲不來京,他不來京,不為大總統正名,國人也是不會答應的。這是徐樹錚預料中事。

現在「刺李案」弄的全國風起雲湧,徐樹錚心中也明白;他還預測到由於袁世凱不得人心,這件事,即便不是袁世凱乾的,革命黨、各方勢力也會想到他,然後把帽子扣給他,而李連雲的人為什麼在第一時間把刺客帶到連雲,保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保密調查結果,用此事謀求利益。

現在,袁世凱感到形勢嚴峻了,他不得不向李連雲「暗送秋波」,可這個「秋波」眼瞧著可能會多了起來,這一點,徐樹錚還真沒想到。

在李連雲遇刺受傷的消息傳到徐樹錚耳中,他有過認真的思索,對江蘇陸軍戰鬥力有充分體會的他立即斷定。李連雲縱有壯志雄心,掌二十萬強軍,但中國之大不是二十萬之軍可奪,這次只恐空悲切一場。但徐樹錚也看到了江蘇陸軍這股潮流勢不可擋!將以摧枯拉朽之勢,衝垮一切阻擋於前的軍隊。

人打不過大炮、打不過飛機!

如果說嵐山之戰給徐樹錚留下了什麼印象,恐怕也就是這個印象了,一回到北京,他立即命令德縣兵工廠仿製迫擊炮,又往南苑飛機場派出更多的人員去學習飛行,同時還同連雲港方面商量購買飛機。

可即便如此,如果對手是江蘇陸軍,他還是沒有多少信心,對在戰場上依靠師屬火力一分鐘向戰場上傾倒一萬五千發炮彈的對手,任何人都沒什麼信心,儘管那些炮彈大都是60毫米、82毫米迫擊炮彈,但卻足以摧毀絕大多數軍隊的抵抗意志。

「如其別人扛起大旗推翻袁世凱,自己先下手,豈不更好。」

也正因如此,他才想去動員段祺瑞,這個大旗由段祺瑞來扛。將來,他和段祺瑞都會成為「反獨裁的英雄。」徐樹錚畢竟是順著段祺瑞、袁世凱這條「竿」爬上來的。反袁等於反對他的「祖宗」,反對祖宗是中國人不願做的事;或者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願做的事。

也正因如此,徐樹錚一直以靜觀著局勢,同時枕戈待旦地等待著李連雲出兵,一但李連雲出兵,在江蘇陸軍渡過黃河的時候,駐於天津、保定一帶的第一軍就會立即倒戈,以「獨裁、亂政」為由轉向北京,逼袁世凱下野,隨後,李連雲失去了討伐的理由之後,老總即可掌握中央大權,當然這中央大權中也有他徐樹錚的一份。

可這麼等下去,也不是辦法,在一方面關注李連雲傷勢的消息時,他同樣也關注著全國的輿論,以此來決定是否應該首先反袁,就在徐樹錚猶豫不決的時候,段祺瑞上門來了,帶來的是袁世凱要作出讓步的消息,並且不惜讓出財政部,那一關鍵部門,而且那還只是開價。

徐樹錚忽然間覺得袁世凱那麼可憐。他這麼一讓,等於將中央權力分割為二,袁一、李一。這卻讓徐樹錚感到為難了:是可憐袁世凱,感激他的往日提攜和今日的真誠,再助他一臂之力?還是順著潮流起來反對他,打倒他?

希望太渺小了,在嵐山前後,徐樹錚曾於李連雲有過多次談話,兩人談了很多,李連雲對內戰的態度極為厭惡,甚至可以說厭惡到極點,那是一種本能的抵觸。或許,正因如此,李連雲才會甘願,以至以放棄軍隊作為代價,來京任那個國務總理。

如果沒有現在的「刺李案」恐怕他都已經抵京了。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他徐樹錚主動討袁的話,李連雲一旦傷愈勢必會以「維護法統」為由討伐他徐樹錚,他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一是他徐樹錚「開以武力決爭端之河」,二是他徐樹錚「叛亂」,大總統有罪,自應由國會罷免之,以李連雲的為人,他會這麼干!

如果助袁呢?

這場府院分權,到最後究竟會在中結出怎樣一個結果?萬一成功了,這華夏之沉浮又由誰來主?這仍是一個謎。何去何從?這個被人稱之為「怪傑」式的人物,一時也六神無主了。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混戰中是最能顯現英雄本色的。而所有的「亂世英雄」。幾乎都有一本內容共同的「真經」,那就是發展自己。壯大自己,憑拳頭去獨霸天下!

徐樹錚自命是中國「英雄中的英雄」,他要像張良一樣助主公,一統天下。從他有機會抓住第一軍的那天起,他就開始盤算擴大自己的勢力,硬化自己的拳頭。他像一個精明的釣翁,時刻窺視著水面上巨巨細細的波紋,他在等待挑起釣竿。

天津。不是他久居之地。「天津只有燈紅酒綠,天津只有巨賈大亨。天津不是帝王之邦!」

徐樹錚身在天津心卻在北京。按說,段祺瑞的到來,帶來了袁世凱的讓步,都給徐樹錚帶來一個全新的消息。

無論是助袁還是反袁,段棋瑞都會「唯命是從」的——段祺瑞相信徐樹錚。段祺瑞常把徐樹錚看成是「天賜的人才」,蒼天憐他「憂國憂民」心切,為他差派能人。可是,這一次,徐樹錚卻反常得很,他既不想助袁,也不想反袁。

在沉默良久之後,徐樹錚緩緩開口說道:

「在目前,我們還是抱定自己的原則,掌握第一軍,狀大老總在軍隊的直接力量。現在不能表態。表什麼態?怎樣表態?如何表態?走下去,不,穩下去再說吧。」

段祺瑞沉默了,他自言自語又似自憂自怨地說:

「不表態嗎?這是不是有些兒落井下石嗎?如果李連雲在京中真的同大總統爭了起來……」

徐樹錚搖頭,笑了。

「只管穩坐釣魚台,死不了袁項城,他李連雲也不會馬上成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