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一個春天的開始 第262章 覺悟

「凡屬於最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顧的事物,人們關懷著自己的所有,而忽視公共的事物。對於公共的一切,他至多留心到其中對他個人多少有些相關的事物。」

亞里士多德

作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所有的山東權益,從維新運動以來一直為中國的仁人志士所重視,但他們認同的利益要轉化為廣大民眾的共識,並激化民眾的情緒,形成社會運動,無疑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輿論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山東權益歸屬問題事實上已出現了新的契機。佔據山東主權的德國成為大戰一方,按理,人們是很容易提出趁機收回山東權益問題的。但從輿論上看,各界關注的中心卻並非山東主權,而是中國能否實現中立、穩定常態等問題。大戰爆發後,中國政府於8月6日宣告採取中立立場。

而民眾卻大體上作出了擁護的反應。8月8日,北京商務總會發出維護社會穩定的傳單,指出大戰儘管對商業和外貿有一定影響,但因戰爭「萬無曠日持久之理」,且國家又已「按照公法宣布局外中立」,國內金融不會出現大震蕩。各商家不必自相驚擾,而要同心協力,鎮定市面。8月13日,北京商務總會又發出勸告,詳細說明政府採取中立政策後,國內經濟秩序不會大受影響的眾多理由,勸商家盡可放心照常作自己的生意,以維持市面穩定。若商家自亂,牽動金融恐慌,商人將最受其實禍。從這些表示看,當時民眾擔心大戰影響中國經濟生活,情緒有一定恐慌,商界關心的是有關當前實際利益的市面穩定,並未注意到必然捲入戰爭的山東問題,更未產生趁機奪回山東權益之想。

在此期間,文化人的反應亦大體如是。《晨報》評論指出,大戰起後,影響中國者唯是各國忙於戰事,借款將成泡影,我國財政,勢真岌岌。但大戰給中國提供了自強機會,政府正應抓住機會,修明內政,鞏固國基,以圖反弱為強。《申報》時評則認為,歐戰之遠期影響在「中立難守」,中國必受其害;中期影響為「外債」、「關稅」將隨之衰落,「財政必大受困難」;近期影響在大戰引起「金融爆變使商界大受痛苦」,一旦商家倒閉,將造成「勞力之人無以謀生」,引起社會問題。是為政府最急需解決者。

而這一切無不表明輿論在歐戰爆發之初,國人大體是站在局外中立的角度對待戰事,僅意識到了一些可能直接影響經濟利益和社會生活的問題,業已出現新契機的山東權益問題尚未進入大眾視野。這看似奇怪的反應,實際上卻是完全合乎邏輯的表現。

大戰爆發之初,對大戰之於世界的影響並未實際呈現出來,見諸報刊的影響均屬人們的主觀判斷。在尚無輿論造成某種公共意識時,人們必然首先從自身與事變的關係去建立聯想,即首先想到事變對自身利益可能造成的影響,而不會首先關懷與自身關係並不直接的山東權益。

隨後面對德國欲還膠澳,受日人逼迫中央卻不敢收,而國人雖有抱怨,但卻頂多只是無奈,但淮海經略使公署繞開中央自行接收膠澳,又面日人通牒,守膠澳而不撤,卻讓國人驚恐之餘,卻又為其叫起好來,可這好之外,更多的卻是擔心。

隨後李子誠的一番廣播講話,又讓人們真真正正的把山東權益和國家權益聯繫在一起,而不像過去一般,因山東權權益為外國佔據有年,人們已經習慣,雖說尚有一些文人指責淮海經略公署「冒然行事」,但在李子誠的連雲講話之後,輿論為之一變,曾經的指責聲為之一消,那時誰也不願擔起「賣國」之名。

而8月27日,日本海軍炮擊青島,接收青島中國守軍的奮起還擊之後,這倒是那些個文人到底終於不再對日本政府宣稱的「保障中國主權」有那怕一絲的信任,而輿論也在那一天從「中日二國今日正事設法解去誤會」的聲音中轉向了「死守膠澳,衛我國權」。

在膠澳之戰打響之前,面對日本蠻橫的最後通牒,文化人在情緒上開始有所怨憤。而中國收復膠澳後日本竟要求中國以撤兵以保兩國和平,實非國所能受,言詞間已呈現出無法接受這一現實的情緒,而膠澳之戰打響後,文人、輿論徹底轉向支持淮海經略公署堅守膠澳。

而一直求穩的商界的反應亦漸趨強烈,上海、廣州、福州等地商會紛紛致電北京政府,呼籲對日本要求膠澳撤軍一事需嚴詞拒絕。中國人心對於日本之要求異常憤激,各界的憤激情緒通過報紙的傳播逐步匯成更大範圍的公眾情緒的趨勢已見端倪。

在9月18日,當日軍於膠澳登陸,公眾的反日情緒已漸趨高潮,而「五十三勇士」更把這一高潮推至頂點,從而引發了多階層參與的民族運動。

民國三年9月19日,一名愛國志士在《申報》上倡議開辦救國捐,並自願捐獻財產1/10。此議一披露,響應者紛紛聲援,次日,五十三勇士號外刊出後,上海《申報》發表《愛國之憑證》的「時評」,發出「愛國獻金」倡議,稱愛國並非「空談」,以獻金「表示其愛國之心」,「人人出之於囊中,非若空中之取之無窮也」。

9月22日,即由滬上名流虞和德牽頭,成立了中華救國獻金團,稱外交日棘,時局日艱,國家存亡,則匹夫與有責焉。遂制定《暫行簡章》,規定「以中華國民協力保衛國家為宗旨」,以募集5000萬銀元為目標,一供江蘇陸軍守衛膠澳之用,二為國家添設武備之用。在發出救國獻金運動的同時,

接著,這救國獻鑫就從上海而北京,由北京而省城。再由省城到地方,各地的學生成群結隊在街上遊行、募捐,愛國的激情於心間激蕩時,熱血的學生們自然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9.18抗戰」。

哈爾濱,這座中東鐵路中央的城市,和連雲港一樣,哈爾濱同樣是建於鐵道附屬地上的城市場,不過它並不屬於中國,而是俄國人管理的城市,城內一棟棟儘是俄國風格的建築,街道往來的老毛子,以及機關上懸掛俄羅斯的三色旗,都在提醒著人們這一事實。

晚,道外同樂劇院內,激昂高亢的山東梆子腔在劇院內回蕩著,和東北每一個地方一樣,哈爾濱的中國人同樣以山東人居多,早在當年修中東路的時候,便有數萬山東人在來黑龍江修鐵路,山東人多了,這哈爾濱菜館是山東菜館,劇院里演的是山西梆子到是情理之中。

這同樂劇院坐份三六五等,中後場是連坐,那是兩戈比一個座,聽者大都是孤家寡人闖關東的山東漢子,一包花生米,竹筒里裝上半斤烈酒,在這裡聽著戲,倒也能解去一天的乏意,可更重要的能緩去那思鄉之苦。

而在前排,卻是四通三行十二桌,那是頭等桌,桌上奉著茶,小二上著菜,聽戲者大都是早些年闖關東有所成的富人或是山東力巴行里大拿、押簽,他們在這聽戲,更像是赴堂會。、

「啊……」

半閉著眼睛,方境之隨著台上的腔哼著,按理說,他雖是山東人,可十九歲就留了洋,按理對這梆子腔也是不熱不喜的,可被公司里派到哈爾濱後,因為生意上的關係,偶和那些行會裡的人混在一起,受他們的邀,三聽五聽的,人也迷上了這家鄉戲。

「不錯,不錯!」

戲演罷了,方境之睜開眼鼓起了掌來,若是讓他像那些人一樣的大聲叫好,他卻是叫不來的。

「方經理,這梁子班,在山東地界上,可也是小有名氣的!」

一聽方經理贊了聲,魏煙窩子連忙在一旁邊附和道,六合公司一直照顧著他的生意,時不時的請方經理來聽著戲,倒也是人情之事。

這台上剛剛落幕,從觀眾席中突然跳到戲台上四五個青年男子。為首的那位濃眉大眼,一身藍褲褂打扮,身材倒也是山東漢子那高大威猛勁。

「喲,有人鬧場!」

魏煙鍋子一瞧見這一幕,心下便是一樂,他管的力巴行,這街里的場子,是劉老四的行當,不過他到也樂意看著有人搶劉老四的飯碗,這一行就這樣。

「方先生,您看……」

「咱瞧瞧!」

方境之倒是興趣十足地看著台上的五個青年漢子,尤其是領頭的那個漢子。

一跳上台,聽著台下的嚷聲,再看著劇院外門邊幾個穿著短打的人作勢就要走過來,張泰連忙大聲高喊道。

「各位同胞,東洋小鼻子進攻膠澳,意在佔領咱山東老家,又妄想佔領全中國,人家江蘇人為保咱們山東,拿命同小鼻子干仗,全國的百姓都起來了,都成立了愛國獻金會,捐金助國,我們山東人可也不能袖手旁觀,請諸位踴躍捐款救國。」

這句話一出,看場的幾個青年先是一愣,然後便看到後面那人身後已經有人取出一個捐款箱,而台下也有人攘了起來。

「可不是嘛,咱山東人可不能讓外人小瞧了!」

嚷著台下便有十幾人爭先到台前捐款,但卻仍有一些人默然退場,尤其是前台那些做堂的富人,大都選擇離開,不是他們不捐,只是眼前這麼個捐法,怎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