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盛夏,大余縣天主教福音堂德國傳教士鄔利亨,為尋幽攬勝,沿著盤旋曲折的山道進入西華山,在山裡他卻發現所到之處,皆是烏黑髮亮的石頭。對這些石頭鄔利亨感覺有些奇怪,拾起一塊一掂感覺很重,便意識到這是一種貴重的礦石,於是便宜又拾了一些帶回了教堂。第二年鄔利亨攜石回國,經過德國礦物專家鑒定,這些烏黑髮亮的石頭是竟然是寶貴的鎢礦。
由於鎢在冶金以及軍火工業上用途頗廣,而之前全世界的鎢大都產自美國和葡萄牙,德國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鎢礦供應。國家的需要和高額的利潤讓鄔利亨立即決定返回大余,回到大余後鄔利亨以修建花園為名,暗使教徒上山揀取礦石,並以低價收購,然後雇請挑夫,挑至廣東省南雄裝船經廣州運回德國。
不久,鄔利亨為了獨佔西華山鎢礦資源,私人開採,僅僅只花了500銀元錢,就從西華山信僧妙圓的手中買下山權。就得這樣鄔利亨便開始在西華山明目張胆的掠奪德國軍事工業急需的鎢礦石。光緒三十四年冬,有一位在金陵西江優級學堂讀書的大余籍學生,也將西華山礦石帶回了學校化學試驗室,才知道這是含有稀有金屬鎢的礦石。而此時巧逢南安、贛州、吉安、寧都道道台俞明震來大余巡視,得知西華山出產鎢礦和山權被私自出後,便命縣府收回。經過和鄔利亨多次交涉,終於在1908年以雙倍銀元即1000元贖回礦權。
西華山剛發現鎢礦時,山上到處可見裸露地表的鎢礦石,福音堂的天主教徒每人每天可揀幾十斤,有的多達百餘斤。山權贖回後,概由當地百姓自采,一時之間當地百姓大都因礦致富。
共和三年(即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鎢屬軍工重要物資,需求猛增。各國軍火工業急需鎢製作軍械,美、英、德等國紛紛指派其代理人來到大余縣,設立收購商行四處搶購鎢砂。頓時砂價猛漲,因而吸引了大余縣及鄰近縣成千上萬的農民上山揀礦、挖礦。初時上山的農民,多不在山上長期居住,只帶少許糧食和簡單炊具及工具,風餐露宿,挖揀鎢砂。農民上山下山,自來自往,毫無約束。
共和七年,山上有火余、南康、上猶、崇義、信豐等縣民工2萬餘人,山上工棚鱗次櫛比,店鋪到處可見,鎢砂產量也大大增長,是開山以來的極盛時期。此時,民工用沖水口的方法來選洗粗砂,提高鎢砂的純度。鎢砂交易時,由收砂者以肉眼觀察,認為所收鎢砂符合標準,便予收購。這便形成了贛南最早的鎢礦開發業。
贛南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鎢礦資源,起自共和初年鎢業迅速崛起,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新興產業。不過這裡的開採直到共和六年,都是以手工開採作業的方式。經過三年的發展,南方30多個礦區盛采期的共和六年產量為6800噸鎢砂,而同年美國的產量為4700噸鎢。自當年起我國的鎢已躍居「世界產量第一」的地位。其中贛南成為開採鎢礦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地區。
遠遠傳來叮叮噹噹的挖掘聲,在山上隨處可以看到挖礦工勤奮的身影,他們依然在寒風中採集著那億萬年大地孕育的寶藏—鎢礦,他們用這些最原始的方式開採出來的鎢礦,將運到山下由江西鎢業公司、鎢礦局等數家官方或私人或洋行收購。
「轟!」
山上不時傳出的開山放炮聲,讓那些用著原始的方式露天採挖的挖礦工們都不禁抬頭看過去,眼中帶著些羨慕的神色,忍不住會猶豫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到申請到礦里工作,好像礦里的待遇也不錯,相比於這邊在礦上工作的收入更穩定,每個月都有三十多塊西儲券,那西儲券信用可不是其它銀行的時漲時跌的紙鈔可比,一塊西儲券可以在任何銀行換到一塊銀元。
炮聲傳來的地方是屬於江西鎢業公司的礦場,他們使用風鑽鑿岩鑽眼,炸藥爆破,不僅沿脈露天採挖,而且還掘進入山體進行開採。這些新式的開採方法都是他們從未想像過的,鎢砂產量日益增加,而在山下他們還設有選礦廠,那些原本會被礦工丟充的劣礦,選礦廠同樣大量收購,他們可以從中精選出優勢的鎢精礦,江西鎢業公司的到來給這片土地帶來了劇變,這種變化並不僅僅只是開採方式上的而是各個方面。
江西鎢業公司是一年前西北公司和江西省政商兩界合資創建的鎢礦開採、冶煉企業。現在江西鎢業公司壟斷著贛南的鎢砂開採以及收購,包括出售。因為原料出口的利潤總是有限的,過去的鎢礦砂出口隨著冶煉廠的建成後而完全停止,金屬鎢的本地生產給江西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一個月超過百萬元的稅收以及投資鎢業公司取得的回報,使得江西鎢業公司在江西擁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
而作為公司大股東的江西督軍李純,更是從江西鎢業公司的身上看到投資實業、發展實業的巨大好處,一改過去的作風而致力推動發展江西實業,當然這種轉變和西北以及北方政府的多次警告不無關係。
不過更多的卻是置身實業的巨大利潤的誘使,權衡利弊李純會作出投資推動實業到也不足為其。實際上全國各地的督軍、省長現在的轉變,無不是被投資實業界巨額獲利所吸引。對於一沒有技術二又沒有經營實業經驗的這些督軍而言,他們更樂於出錢和西北的企業一起合辦各種企業,這是一種安全而穩妥的投資方式。
而西北同樣樂得以技術、機械入股的方式投資各省礦業。西北正是利用這種和當地督軍合作採礦的方式,取得了全國大部分省份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權,在滿足了西北的發展對於資源的需求的同時,又影響了各省的對於實業觀念,最終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應,最終帶動和先進全省的實業發展。
位於江西省定南縣境內巋美山,屬九連山山脈主脊之一。相傳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巋美山一帶是一塊荒草平地。由於鄰近的定南、龍南兩地的地界不清,兩地人常常發生爭執和械鬥。有一天,一個仙女下凡巡視路過此地,就捉了一隻仙龜放在地上,以龜尾為線,劃清了兩地的界線。臨走時,又手指仙龜,只念符咒,仙龜也就變成了一座大山。當地人就稱這山為龜尾山。由於龜尾山是仙龜化成,所以山上常年花繁似錦,百鳥啁啾,景緻十分優美。那仙女也常偷偷地躲在山上,窺視山下男耕女織的和平景象。
一次,她正看得入迷,突然被一個打柴郎看見了,驚喜地叫了一聲:「啊,仙女!」話沒說完,仙女就不見了。從此,就再也見不到那仙女了。只是到了多霧的早晨,人們才可隱隱約約地看到那仙女罩著面紗,在迷霧的遮掩之下,羞羞答答地往山下窺視。到了傍晚,她才大膽地揭開面紗,披紅持綠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人們發現,那山的每一座小山峰,很像那仙女清秀美麗的眉毛,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動聽的名字――巋眉山,但傳著傳著就傳成了巋美山。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旗幟,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疲勞和寒冷,背起我們的行囊,踏上層層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寶藏. ……」
清晨山裡的霧氣還未散去,巋美山濃密的山林中就傳出了一陣充滿朝氣的歌聲,在山林里幾十名穿著工作服的年青人在山間的小道中走動著,他們的頭上帶著早成為地質考察隊象徵的有一圈略成梯形的遮陽邊緣的漁夫帽,只要看到這種帽子贛南的老百姓就知道這些人是江西鎢業公司的地質隊員。
聽著這些年青人充滿朝氣的歌聲,丁文江的臉上帶著若隱若現的笑容,聽著這些年青人唱著的《地質隊員之歌》,丁文江從未像現在這般對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地質考察的方興未艾說明著國家工業的進步,現在舉國上下就像是一個大工地一樣,各地都在發展著實業、發展著工業,因此地質考察也就成了各地發展的重中之重。
國家的興盛在於實業,實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為了適應方興未艾國家實業建設的需要,現在全國地質事業發展非常迅速,為改變中國地質落後的狀態。很多青年學生都置身於地質事業,投奔到祖國各地的山川大地,開展地質調查,尋找工業發展急需的礦產資源。
「……前面總是起伏的荒原,身後總是嶄新的廠房,每當找到一處礦藏,馬上再換一個地方……」
響亮的歌聲表達著這些年青人的心思,相比於這些充滿活力、意志堅強的年青人,丁文江第一次感覺自己好像老了,有些跟不上時代了,不過這些年青人卻是自己帶出的學生,想到這總會讓丁文江的倍覺欣慰。
幾個月以來,丁文江帶著這些自己從地質研究所和西北大學帶出的學生在野外從事勘探和考察,帶著地圖、鐵鎚、放大鏡、羅盤等地質工作四件寶,風餐露宿,吃百家飯、睡百家床,在林莽中、在曠野外、在山巔水涯、在荒村古廟、在烈日下、在風雪裡,一步一個腳印,默默地奉獻著,探尋地層的奧秘、生物的進化……工作成果主要是區域地質報告和地質圖,記録了地質變遷、礦產分布,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尋找鎢礦!
「丁……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