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宗族傳統厚重的國家,宗族曾是中國農村社會一種重要的治理組織形式,它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族作為中國社會一種曾經廣泛流行,現在仍然大量存在,並且還起著重要作用的社會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宗族士紳階層是農村秩序的維持者,他們依靠宗族族規、律法維持著皇權在農村的統治,可以說,宗族士紳是皇權得以在農村實施的保證。
不過,這一切,在帝國建元後,尤其是帝國早期,農村宗族勢力受到嚴重削弱,宗族族長往往由本族富人擔任,這些富人是大量土地的所有者。
根據帝國的土地法律,除帝國邊疆地區,任何家庭人均不得超過十畝耕地,大量的富人土地被置換為國企股票或現金,大量的農村富人在帝國十年間,源源不斷的離開城市,千百年來,中國農村的傳統秩序的維持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的農村士紳階層『皇家教師』成為皇權在民間的代言人,在『師如父』的傳統觀念和『皇家』的聲望下,皇家教師理所當然地進入族(村)議會,並在某種程度上代替進城的士紳,成為農村秩序的維護者……」
《帝國十年》——農村
「村公所的人,過去是靠民間有聲望的士紳,而現在則要把軍人送進村公所,這樣的話,那些退役……嗯,在鄉軍人的身份如何介定?」
在皇家別苑的書房內,面對著陛下的要求,管明棠已經開始用筆在紙上計算著什麼了。
沉思片刻,陳默然搖了搖頭說道:
「村公所所兼職檔案員、郵遞員,又要調解一堆小糾紛,應該算是公務員。話說回來,按照帝國近衛軍軍律的規定常備兵支給全餉,每月津帖是八元錢,服役三年退為續備兵,月支津貼兩元;又五年退為後備兵,津貼每月一元;平時各就其業,冬季調操一月,發全餉;又五年除其軍籍……」
在很大程度上,近衛軍作為常備軍建設時,參考了北洋陸軍的組織條例,尤其是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的規定上,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非常簡單,中國沒有義務兵的先例,而且軍人的歷史地位低下,所以建立「義務兵役」時,同樣參考了北洋陸軍的建設,最終這種義務式強制徵召和僱傭兵式組織成為了近衛軍組織的特點,每一個士兵從服役那天起,國家就和其「簽訂」了長達十三年的合同,在這十三年中,士兵即便是退役也能從國家領取軍餉,應該是津帖。
而得益於軍人地位的提高,以及種種優惠待遇,士兵的徵召,從來都是徵召最優秀者,畢竟每個年滿18歲的公民都需要服兵役,接受兵役考校,而那「百畝免稅」更是農村子弟在考校時拚命做到最好的動力所在。在種種努力下,現在的近衛軍可以說,雲集著中國身體素質最為優秀的農村子弟。
在陳默然的計畫之中,在推行全國「軍國化」的過程中,在鄉軍人將來擔負起維護國家基層秩序的核心,在過去的十年間,軍人、軍屬都享有某種程度上的優待,比如軍人家庭免除農稅,軍人家庭可以懸掛「皇家龍紋徽章」等等,而對於農村家族而言,本家的軍人數量在某種程度上,將會決定一個家族的農稅減免數量,畢竟每個士兵都有免稅百畝的額限,而這百畝免稅田的田主則都是士兵在本家內自由選擇。
也因這些優惠條件,才會使得在過去的十年間,軍人的社會地位方才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並不是僅局限於「法律字面上的『軍人』是光榮而且神聖的」,而現在,根據他的那一要求,軍人將進一步神聖化。
「所以,不需要再支付額外的津帖,而且這樣的話,每過幾年,都會有新的一批軍人進入村公所,可以說這樣的安排,不需要中央和地方支出額外的經費!就像現在的教師一樣!那些皇家教師不也不需要支付額外的工資嗎?」
「嗯,現在村自治會中,老師往往起決定性的作用。」
管明棠如實地說道,在新的農村士紳階層中,「皇家教師」可以說是最近十年中才形成的一個階層,他們成為皇權在民間的代言人,負責協助縣政府管理鄉間,甚至還擔負著教化普通民眾的責任。
「陛下,如果軍人進入村公所,而且村自治會還要為軍人留出席位,會不會對自治會造成衝擊?」
搖著頭,陳默然抬眼看著管明棠:
「那些在鄉軍人,並不會壟斷一切,而且各村每年從通過本村軍人受益多少?帝國常年免稅耕地超過兩萬萬畝,受益的都是軍人家庭嗎?不是!其中七成以上,受益者都是同族之人,他們通過軍人受益,在鄉軍人為什麼不能進村自治會,而且他們進入村自治會,是為了在全國農村推行『新生活』,這個新生活的核心是軍事化、紀律化的,僅只依靠皇家教師很難做到」
話語稍頓時,看著一旁的蔡元培,他是教育大臣,「公民新生活」將是由參謀部同教育部配合進行。
「當然,我並不是說教師做的不夠好,他們做得很好,十年前,全國的識字比便只有15%,而現在是65%,這傾賴於三百萬皇家教師的努力,可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儘管識字率要提高,但是國民的素質,依然有待提高,相比於普通民眾,軍人更講究衛生,在農村,最乾淨、最整潔的家庭,不是士紳、不是教師家庭,而是在鄉軍人,他們把部隊的內務習慣帶到了個人生活之中,而我們現在的目的,卻是為了通過『全民化的軍國民教育』,讓所有的國民都接受新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
從桌上的煙盒中取出一要雪茄煙,叼在嘴裡,點著雪茄後,陳默然深吸一口煙。
「所以我的打算,正是要以在鄉軍人為核心來發動和控制基層,推動農村的現代化,現在的農村也只有在鄉軍人最有組織性、紀律性以及足夠的文化和見識,能夠擔負起這一重任。至於說地方勢力集團,那也是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地方勢力集團,正好可以應對縣、府自治化後地方主義抬頭的傾向。不管你是鄉自治,縣自治還是府自治,中央都能通過各級在鄉軍人會來維持對最基層的控制。」
蔣百里,這位陸軍參謀長在聽到陛下這麼說時,立即露出了讚賞的神情,但同時卻明白,這個方案想獲得政府的支持只怕有不少難度,管明棠一直擔心「軍人干政」,怎麼會讓退伍軍人來控制農村?
「中國的根本問題就是農業問題,而農業問題就是農村的問題,農村的問題又是農民的問題,只要我們解決了農民的問題,那麼中國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我不否認農民較之城市居民更為單純,可是3億農村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卻嚴重製約著我國的發展程度!」
說著,陳默然朝蔣百里看去。
「所以,我們要使用軍人,通過的進行全民性的軍事教育,提高國民的素質,改變民眾只知個人主義,而不知集休的現狀!從而達到改造國民生的最終目的!」
在提及國民性改造的時候,陳默然只覺胸中一陣激蕩,國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國民素質,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質,或者說國民性與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在一般情況下是通用的。它們的基本內涵都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尺度、性格特質、道德規範、思維方式乃至於心理、風俗習慣等等。
在後世,每每一提及「國民性」時,人們就會想起魯迅,魯迅研究國民性,目的正是為了中國勞苦大眾的解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他在雜文《不滿》中說的那樣:「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種族,禍哉禍哉!」逝世前半年,他還在《致尤炳圻》的信中指出,「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因此魯迅一生都將揭露國民性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質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質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任務。
不過魯迅所揭露和批判的「國民劣根性」是在中國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澱起來的,是一種久未治癒的「痼疾」,在歷史上魯迅當年痛斥的「圈子」意識、看客心態、「窩裡斗」現象等等,直到百年後改觀仍舊不大。為了改變「國民劣根性」在歷史上有著太多的運動和嘗試,可唯一沒有嘗試的卻是最為有效的東西——國民軍事化!
國民軍事化,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是唯一可行的選擇,相比於普通意義上的運動式改變,或者向這學習,向那學習,軍事化的訓練、生活,卻可以教給人們一種習慣,一種軍事化的生活習慣,軍事化的訓練、軍事化的生活、軍事化的國家,而在這個過程,還可以培養普通民眾的紀律精神和團隊意識。
而且還可以通過那種軍事化國民生活,使得國民擁有一個健康的底子,身體是一切的本錢。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競爭力。
在教育部中推廣著軍國民教育的蔡元培,在沉思片刻後,先是點點頭,而後又搖搖頭:
「不過在全國推廣國民生活軍事化,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多少經費?這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