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帝國的崛起 第69章 爾虞我詐

京城,這是朝鮮獨立後易名「大韓帝國」後,漢城的易名,以此相對滿清的「京師。」,雖說日軍在朝鮮的國土上橫衝直接,所謂的「護衛隊」更是直接駐進的韓國的「皇宮」,可處於這種情況下的韓國京城一片燈紅酒綠,紙醉金迷。

而在京城的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的「一進會」會員在大街上張貼的「保衛韓國」、「抵抗中國入侵」的標語,更多的是「一進會」的會員們在街頭巷尾大肆宣傳千百年來中國對韓國的壓迫,號召民眾配合日軍抵抗華軍。

在過去的一年中,宋秉畯組建的一進會,一直鼓吹著「韓日合邦」,煽動韓國出勞力為日軍服務,擁有一百餘萬會員的一進會的為修築京義鐵路提供了16.9萬勞力,向「日本皇軍貢獻了11.45萬名民夫」,作為竭誠希望日韓一體,實現東亞大同的愛國組織,面對中國入侵自然會似跳牆一般的叫嚷著。

和受到漢文明影響、熏陶的國家一樣,韓國皇宮景福宮處處都能夠看到中國的影子,中國式的城門,中國式的亭閣,中國式的……總之,和日本一樣,這個國家根本看到不任何他們自己的東西,即便是那飄揚的城頭上的國旗,也同樣是幾十年前由李鴻章為其設計。

從景福宮城門入宮後,行色匆匆的李址鎔便直接問到宮內的太監。

「陛下在什麼地方?」

「大人,陛下在太廟祈福!」

早已經被日本人收買的宮內太監自然不會向這位外務大臣隱瞞陛下的行蹤,在答話的時候,太監引著的李址鎔朝著景福宮內的太廟走去。

景福宮太廟大殿內,當了八年「大韓帝國」皇帝的李熙這會正伏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

「列祖列宗保佑,保佑中國軍趕走日本人……」

在祈禱的時候,他顯然忘記了,在十八年前,作為中國千年藩屬的朝鮮開始便開始蛻變,除了前述的派遣全權大使赴美國和歐洲外,還準備以關稅作押向列強借款,朝鮮的外交和關稅原來歸中國管理,因此朝鮮這樣作法,等於是對中國宗主權挑戰。

也正是朝鮮的這種試圖擺脫中國,謀求自立的蛻變,才使得日本看到了機會,十一年前,日軍進佔朝鮮京城後,與其說是親日派在日軍支持下進據王宮,脅迫他發表一項聲明:不承認朝鮮是大清的屬國,宣布朝鮮已獨立自主,廢除中朝之間的一切條約。

到不如說,李熙借著日本順水推舟的宣布朝鮮獨立自主。只不過很多事情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正是在朝鮮「獨立」後,這位當起了大韓帝國皇帝的李熙才真正開始懷念起當年那「關起門來」的土皇帝歲月,那裡會向現在這樣,成日受親日派的逼迫、日本公使的脅迫。

甚至就連那獻上中下三策要吞併朝鮮為中國一行省的袁世凱,他都跟著懷念了起來,袁世凱雖說當年袁世凱給夜會閔妃,給他戴了頂綠帽子,甚至為了不引人懷疑,閔妃想出一條計策,便回母家將其妹妹碧蟬介紹許配給袁世凱。待妹妹過門之後。閔妃幾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來袁世凱家,而袁世凱卻擔心與一國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後會影響甚大,便對閔妃委以虛蛇。

可袁世凱卻不知閔氏與他的私通,卻是身為國王的自己默許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的閔妃感激袁世凱幫其除掉大敵,又仰慕袁世凱的風采,有毅以身相許,而袁世凱也是一人不甘寂寞,兩人隨即私通了,可另一方面,對此幫做不知的李熙卻是想借袁閔私情,謀求袁世凱的支持。

可後來袁世凱斷然拒絕再與閔妃私通表現,到也讓李熙頗為滿意,現在眼瞧著中華河山初復,即顯強國之勢,當然忍不住連袁世凱這位老熟人都跟著想了起來。

「看來應該派個人前往南京拜會袁大人!」

在向列祖列宗祈禱保佑時,李熙想到袁世凱現在是內務部部長,恰負責藩屬事物,一定要搶在中國打到漢城之前,向中國輸誠。

至於輸誠的理由,幾乎是在華軍越過鴨綠江時,他便已經想好了。

「宣布甲午年聲明無效!」

祈福後李熙離開太廟,迎面看到在太監的引領下李址鎔朝著這邊走了過來,雖說不願見他,可這卻是避不開的。

「外務大臣李大人見過陛下!」

李址鎔神態恭敬的行了一個鞠禮。

「免禮!」

李熙淡淡地說了一句,可他這句話,也不過是廢話,他還未說免禮時,李址鎔就已經直起了腰身,現在這些親日派有了日本人撐腰,全不拿他這個皇帝當事。

「陛下,臣方才同林權助公使會面,林權助公使言稱,韓國遭中國入侵而不宣戰,實為曠古未有之事,為大韓帝國聲譽計,臣請陛下立即下旨對中國宣戰!」

面對李址鎔的要求,李熙用沉默作出了回答,笑話,宣戰?韓國連支軍隊都沒有,拿什麼宣戰?

「陛下,林權助公使言,若韓國不向中國宣戰,亡國只在片刻之間!」

李址鎔說出了一句一語雙關的話語,這句話只讓李熙一驚,他看著眼前的李址鎔,幾乎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大臣們說出的話語,他們這些人賣國都賣的這麼的理直氣壯,難道他們就不知道,中國軍已經打了過來嗎?

「對中國宣戰,實是決定國家生死存滅之事,所以……」

李熙猶豫一下,決定暫時先拖延一下時間,必須要立即派出秘使前往中國。

「至少應該就此召開御前會議再做決定吧!」

雖說明知道這是李熙在拖延宣戰,但卻沒有合適的理由加以反駁,那些大臣們會同意向中國宣戰嗎?

「陛下,不知何招開御前會議!」

「不知卿家以為應該於何時招開御前會議!」

「陛下,臣以為應該先通知各位大臣,兩日後召開御前會議更為合適!」

雖知道自己的建議恰正對了李熙的心思,可他同樣也明白,即便是林權助公使也需要時間去「說服」那些大臣們。

聽了這些話,心中猛然鬆了一口氣的李熙轉身朝著內宮走去。

「卿家退下吧!」

朝內宮走去的路上,李熙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他朝著北方看了一眼。

「希望……」

施即他專身朝身旁的近侍太監吩咐道。

「立即請有平理院檢事李俊大人!」

大江寧畔的博川城郊外,滿目凄涼之色,到處都是被炮彈、手榴彈炸毀而後又燃燒成焦黑狀的土房木層,房倒屋塌間、瓦礫成堆間,偶爾冒著火星的木樑依還提醒著人們戰鬥剛結束沒多長時間,斷垣殘壁一座挨著一座。

在幕色中,衣衫襤褸的朝鮮人按照軍人的命令,收拾著日本士兵的屍體,那些日軍挖掘的戰壕,這會就是他們的墳墓,貧窮而貪財的朝鮮人在把那些屍體丟到戰壕之前,再一次「掠奪」著已經被近衛軍戰士打掃過的屍體,破舊的帶血的軍裝,牛皮軍靴、甚至就連忙日軍特有的襠布,也被朝鮮人瓜分一空。

數百具被扒的赤條條的日軍屍體被隨意的丟在土坑裡,屍體的嘴巴張一著,扭曲著脖子,然後收穫頗豐的朝鮮人便用鐵鍬鏟起土壤,埋葬這些日本兵,就這樣一座無名戰士的墳墓就建成了。

當朝鮮人在那裡埋葬著日軍的屍體,幾堆由士兵看護的篝火在那裡焚燒著中國士兵的屍體時,背著槍的輜重兵們則按照班排的規模在城市周邊散開,越過鴨綠江的時候,為了儘可能的攜帶更多的彈藥,以減輕後勤壓力,每一個士兵僅僅只攜帶三天的口糧,為了繼續作戰,部隊在戰鬥結束後,輜重兵必須分頭去尋找食物,一天不搜索,一天不得食,這就是在入朝作戰五天後朝鮮軍團的處境。

戰爭使得大量的朝鮮人逃離了他們的家園,而正在這些朝鮮人的家中,士兵們得到了自己的補給,這些「無主」的食物是不需要付錢的,當輜重兵四散征糧的時候,幾個小時前激戰的部隊在博川城外休整著,而更多的部隊卻是沿著土路兩側的水稻田,在土路上馬拉的炮車、輜重車在塵土飛揚中朝著下一個目標奔去……新安州。

因戰時搶修的「慶義鐵路」而興起的新安州的人口雖說不過幾千人,但已初具城市規模,而且攻進了那裡就等於打進了朝鮮的平安南道,現在三個師如同三隻鋼鉗朝著平安南道撲去,如行軍一般的速度直朝一個最終目標奔去,朝鮮的故都,平壤。

到平壤去,到平壤去!

騎在馬背上隨著部隊快速行軍的吳祿貞似乎能聽到士兵們的心中的呼喊聲。

「速度、速度,第一是速度,第二還是要速度!」

為了加快速進攻速度,參謀部制定了各團都採取了雙尖刀營的部署。原則上規定,路上碰到小股敵人,猛打全殲;如果敵人比較大,能繞過就繞過去,繞不過去,前衛營展開戰鬥,第二個前衛營繼續前進,反正原則上就是三個師的主攻部隊不能停留。

這是參謀部的要求,入朝作戰要打贏,但打贏的根本卻是要和外交搶時間,時間從來未像現在這般緊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