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洗手做羹湯

東方元素服裝公司在國外的第一間工作室,在紐約正式成立。

這是一個標誌,代表公司正式向國際化發展。公司從此開展高級成衣訂製業務,在國外逐步建立自己的高端客戶群體,分享奢侈品製造業的精美蛋糕,而這,是頂極大牌的入門禮。「衝出國門,走向世界」,大山用了中國式的語氣這麼評價。

第五大道不是那麼容易說進就進的,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他們的工作室與第五大道隔了幾個街區,在曼哈頓的另一個商業繁華處落腳。

選址、裝修、買設備、登報招聘員工……很費了大山一番心血。因為人生地不熟,第一家店又想要做的儘可能好一些,什麼都要摸索著來,其間種種辛苦甚至波折,實不足為外人道。

董潔插不上手。這種奔波勞動的活兒,大山也不肯讓她插手,「你只管合計你的時裝,那兩件不是得了好評?眼下最要緊的是再接再勵,一旦上了雜誌封面,你想消停也難。」

這是真話。

董潔當初優先選做的兩件時裝,都是有自己考量的。

一件的主人要上時尚雜誌做封面宣傳;一件的主人是交際名援,在時尚圈子裡赫赫有名從來都是媒體和眾人關注的焦點。

很快,效果就有了,而且比想像中的更好。美國人的好奇心和對名人的關注比法國人更強上三分,尤其喜歡標新立異。董潔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隨著其中一件禮服在頂尖時尚雜誌的亮相,和另一位女星對她的吹捧,她成了紐約時尚圈極受歡迎的人,也接到了許多來自時尚界和豪華私人宴會的邀請函。

應酬是件累人的活。她常常在宴會上陪笑的臉都有點發僵,嗓子也因為說了太多的客氣話有些不適,「我真羨慕那些天生適合交際,人越多越是如魚得水般應付自如的人。」她私底下跟大山感慨,「幸好,幸好這裡不像國內,應酬離不開酒席,點一大桌子菜,又勸吃又勸喝……」

大山忙於開店事宜,很多時候,兩人只好單飛,各忙各的。雖然心疼董潔這樣辛苦,無奈眼下正是關鍵時期,放鬆不得。

「嗯,趁著現在我年紀小,參加這些派對,也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正是擴大品牌影響力的最佳時機,當然不可以白白放過。」她已經十一周歲了,以後慢慢長大的她,引起的關注度也會變小吧?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呀。

馬丁成為紐約工作室的首席設計師。他介紹了幾位相熟的朋友過來,都有一手極佳的製做成衣的手藝,一些老手藝師傅,需要時間慢慢尋來,不是著急的事。大山又招了幾位員工,算是把店面撐了起來。店裡除了做高級成衣訂製,也兼做DJ NO.1的品牌專賣。

聽說董潔十月份在巴黎時裝周有一場時裝發布,馬丁徵求了大山的意見,到時候他會飛去巴黎幫忙,也藉機在第一時間見識大牌雲集的新品發布。

因為有過一次經驗,再參加巴黎時裝周,就不會像第一次一般患得患失,到現在為止,董潔甚至連成衣都沒有正式做出來。她有考慮是不是請這邊的工作室幫著做?面料都已經採購齊全,帶了成衣回國更方便。

最後還是放棄了。畢竟員工都是新面孔,保密工作很難做到周全,萬一發生新款設計泄露,得不償失。而國內公司已經有了一個熟練的成衣製做班底,著意監督些,做工一點都不遜色國外的熟練師傅。

大山托房地產找鋪面時,順便也跟他們短租了一套市內的公寓住。

「現在名氣有了,又是沖著開店來的,住小酒店有些小里小氣,會被人瞧不起,背地裡指指點點平白弱了自己的士氣。住大酒店,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天的消費又不是小數目,咱們眼下家底不能與人家的財大氣粗比。差不多還要在這裡呆上半月二十天,一套公寓雖然不會省下許多錢,可是空間大,住著也方便。」

董潔最喜歡的,是廚房有一整套廚具,可以自己動手做些東西吃。

來美國後,吃的不是西餐就是快餐,頓頓在外面吃,常常吃不到可口的東西。所以想吃自己做的飯了,特別特別的想,口腹之慾未得到滿足,那種渴望橫在心底,分量卻也十足。

董潔採購簡單的食材,做了蛋炒飯和菠菜蛋花湯。蛋炒飯最簡單,人人會做,做的好不好吃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時候,越是簡單的飯,越考驗手藝。

甜玉米粒,青椒胡蘿蔔火腿切粒,蝦仁稍漬一下,兩個雞蛋先攤成蛋餅然後切粒。

把蝦仁炒紅了盛出來,洗凈鍋子,油熱後放玉米粒翻炒幾下,放白糖,然後是青椒丁胡蘿蔔和火腿丁再稍微放點鹽,中小火炒米飯,差不多的時候放進蛋丁和蝦仁。可惜沒有買到新鮮菠蘿,如果食材足的話,彩椒營養最好,可以用彩椒切丁,她平時不喜歡吃彩椒,但這樣做就會吃很多,還有,炒的時候掌握好火候,不要把食材炒老,那樣會不漂亮,營養也會流失。

完了找個漂亮的盤子盛出來,單單是外表就很勾人食慾,旁邊配一碗菠菜蛋花湯,大山吃的那叫一個香。

董潔支著手看他吃,「這幾天哥哥的胃口也被外面的飯菜破壞了吧?趁著有廚房,明天早上不吃麵包配牛奶,我給你捏餛鈍吃。」

「太麻煩了吧?我可不想你太辛苦。」

「不會啊,我會做容易上手又省時間的東西來吃……」

其實真實的感情都是平淡而溫馨的,想起他來會覺得很溫暖,會覺得有依靠,不孤單。有這麼一個人,讓你心甘情願為他洗手做羹湯,那種感覺,很幸福。

在紐約的日子,董潔也會親近國內的留學生和海外華人的群體。因為時間總是不夠,沒有認識到可以深交的人。大山卻是聘了兩個華人學生到店裡做工,美國這邊一份工一個星期也沒有很多個小時,不會耽誤他們的學習。

「來自中國的天才時裝大師,近日來到紐約。據悉,這位年僅十一歲的設計師,此次應邀為數位好萊塢女星做個人服裝設計,並且打算在紐約開辦他們在中國之外的第一家時裝店……她已經做成兩件禮服,一件剛剛上了時尚雜誌的封面,好評如潮……她對色彩的把握、面料質地與裁剪的結合,都有著非常精確又獨到的見解……」

傳媒的追捧,除了造就更多時尚界人士對董潔的關注力度,另一個後果,就是紐約華人華僑組織,專門向兄妹倆個發出鄭重的宴會邀請。

「男餐女織」,制衣業與中餐業是美國華人的兩大支柱產業。單單是紐約這邊,就有幾百家華人制衣廠。

華人在海外,一直有成立各種社團的習慣,像同鄉會、聯席會……其中,因為制衣廠多,就有一個專門的制衣商會。

同在海外創業,同為炎皇子孫,親切感總是有的,大山與董潔兩個應邀前往。

宴會氣氛很融洽。紐約的華人制衣廠雖然多,能做大的卻是一個都沒有。做高端品牌,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愿,可惜,這首先就要求企業必須要有非常出色或者名氣很大的設計師,單單這一項的開銷,就不是他們能承受得了,何況,擴大品牌的影響力還需要更多的後期資金投入。所以一直以來,他們不得不像餐飲業一樣,走低端路線,甚至僅僅依靠接單做加工生存。

沒有人比他們,更為中國出了一位世界級時裝大師覺得驕傲和自豪的了。國內暫時並不了解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可他們知道。今天,有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不但挑戰高端品牌,而且一舉向國際頂極大牌衝擊,重新燃起了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人過中年的蔡鎮東會長用有些生澀的中國話,表達了在場華人的激動。

大山另有一樁心事,尋了合適的機會,問道:「蔡會長,您在美國經商多年,商場上的華人朋友也多。有沒有聽說過一位叫羅士森的中國商人?嗯,今年六十多歲,大約是四九年左右來的美國,您聽說過嗎?」

羅十森是外婆哥哥的名字。據外婆講,轍離大陸前,哥哥已經開始接手家裡的生意。大山想,這麼多年過去了,外婆的父母在世的希望不大,如果外婆的哥哥來美國以後繼續經商,那麼,總會有同樣經商的華人聽說過他的名字吧?

「四九年?距離現在差不多四十年了。那個時候,蔣介石去了台灣,中國剛剛成立新政府,來美國的中國人很多。羅士森?」蔡鎮東皺眉,想了又想,最後搖頭道:「沒有印象。美國這麼大,中國人到了這邊,常常會分散開,紐約也不是華人最多的城市。許多中國人來到美國,往往會換個新名字,原本的名字只在很小的圈子裡流傳。」

「這樣啊。」大山有些失望。他真的想為外婆找到親人,長輩們年紀都大了,又分開了幾十年,暮年天倫相聚,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情啊。

蔡鎮東留意到他的黯然,「這個人是你的親人嗎?能不能把他的情況說得再詳細些,我托幾個老朋友,在華人的圈子裡幫你問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