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六十八章 寒食節里燃起的新火

今天是清明節,宋代清明被稱為「寒食節」,這一天,不能舉火做飯,只能吃冷餐。需要等到傍晚的時候,再點起「新火」,由宗族中年長者將「新火」分入各家各戶,這叫「分新火」。

一般來說,這一天是不進行拜客的。因為不能舉火,主人沒法招待拜客的人。

「寒食節」的風俗於宋代發展到鼎盛,但過了宋代,這一節日正式消亡,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宋代是個商業社會,汴梁城百姓連喝的水都向挑夫購買。「寒食節」自家不能點火做飯——簡單,上街去吃。

而宋以後,中國回歸農業社會,或者說回到原始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經濟力量、商業模式,都決定了宋以後的朝代,消費不起「寒食節」這樣的節日。

趙興進房的時候,院里正在賭博,除了蘇軾一家人外,屋裡還有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的長子蘇遲、次子蘇適、三子蘇遠,以及兩家的各房女眷。

趙興這時能登堂入室,實際上是拿蘇軾當自己家人。蘇軾也而用家人的態度接待趙興,並將其介紹給蘇轍一家人——這是趙興第一次見到蘇轍,這位小蘇學士現在是戶部侍郎,也就是類似於「財政部主任」的大官。

趙興以前打聽過蘇轍,似乎這位蘇軾兄長在文學上不如蘇軾,但在會計學上卻是赫赫有名,去年他與戶部尚書李常等人主編了《元佑會計錄》三十卷,應該算是中國會計的「祖師爺」。

相比於蘇軾那咄咄逼人的處事態度,蘇轍顯得很謙和,他微笑著的與趙興打過招呼,開口便鄭重謝過趙興送來的靴子。

原來,蘇轍與兄長使用的是同一家靴店,趙興只說讓唐老闆給蘇學士一家男女都做套靴子,很不幸。蘇軾一家,父親是「老蘇學士」,蘇軾自己是「蘇學士」,兄弟是「小蘇學士」。有人付錢,靴店唐老闆又正好有求於趙興,便自以為是地將蘇轍一家子的靴子也包圓了。

事後,趙興壓根沒看賬目,這種小錢他交給馬夢得審核,馬夢得以為這是趙興的本意,大筆一揮,把款全付了。所以才有了今日的致謝。

蘇軾一家子對趙興的禮物沒太介意,因為他們經常收到趙興送來的小東西。比如:蘇遁回家不久,還吃不慣蘇軾家中的口味,程阿珠每天都送來一些小菜、滷味、水果,連她逛街購物都忘不了給蘇遁買點小東西,所以蘇軾接到趙興府上送來的靴子,沒大驚小怪就收下了。但蘇轍那裡不同。

蘇轍與趙興沒有見過面,雖然他曾聽蘇軾談起過此人,但還不覺得雙方熟絡到可以接受對方靴子的地步。他不好直接向趙興詢問,轉而向王夫人打聽。此後,他雖在王夫人的勸解下,收下了靴子,但心中一直惦記著當面向趙興緻謝。

「離人呀,靴子很好,恰逢雪後收到你的靴子,我全家上下都很謝你,到叫你費心了,來,孩子們,謝過離人叔叔」,蘇轍招呼自己孩子上前當面致謝。

蘇軾哈哈笑著,翹起腳上的皮靴,得意地炫耀說:「那日我在貢院,突然閣長童貫送來一雙靴子,他倒沒來得及說這是誰讓他送的,便急急走了。但我一看靴子的新奇製法,就知道:定是出自離人之手——瞧,麻逸龍血樹做靴底,唯有離人有這樣的大手筆。」

蘇軾沒說的是:當時化雪了,地上泥濘,他的鞋子濕透,腳底冰涼。正在煩惱時,出宮辦事的童貫丟下一雙新靴子,令他從心裡感到溫暖。

這種硬木底的鞋子,連靴底都細心地雕上了波紋狀的防滑齒,堅硬的靴底踏在地上響聲清脆,令他飽受同僚羨慕,感覺這份照顧,很有面子。

蘇轍對此也深有體會,他點點頭,憨厚的承認:「不錯,這種硬木底的靴子,踏進泥里靴底不滑。那幾日化雪,穿這種靴子去上班,走起路來聲音清脆。且這靴子兩側有靴帶孔,一條皮繩穿孔一系,走起來腳上帶風。不錯呀!

哈哈,戶部的人也很羨慕,後來他們齊去唐家靴店定做這種靴子,聽說那家靴店的訂貨,交貨日期都排到九月了……嗯,最近春花燦爛,他們恐怕要錯過了。」

「上班」這個詞誕生於宋代,它完整的叫法叫「上朝班」。宰相去工作叫「上朝」,其他內閣官員沒上朝資格,就叫「上班」。尤其是諸班直、三司使的官吏,他們的工作通稱「上班」。

三人還在繼續靴子這話題,王夫人牽著蘇遁的手走來,身後跟著朝雲,還有程阿珠與陳伊伊。王夫人隨手遞給趙興一個木匣,笑著解釋:「離人叔叔,這是分給你的『新火』,你回家用吧。」

木頭裝火?還沒有煙?好新奇!

趙興好奇的看了看木匣,這木匣倒是做工精緻,油漆漆的能照出人影……但無論多精緻的木盒,都不應該用來裝火呀?!他拿在手裡,輕輕晃了晃木盒,木盒內發出一陣嘩嘩的微響。

「這是法燭,離人沒見過嗎?汴梁城裡都用這東西引燃『新火』,今日寒食,我就不讓你打著火把回家了」,蘇軾笑著解釋。

蘇遁這時衝上來抱住了趙興的腿,嘴裡直嚷嚷:「阿大,錢,我要擲銅錢,你陪我玩。」

朝雲趕緊衝上前,一把撈起蘇遁抱在懷中,嘴裡急急解釋:「離人叔叔,別理這孩子,今日分給他十枚銅錢,他一通亂擲,全輸了。小孩子家,別讓他養成輕賤錢財的習慣。」

趙興隨手在身上一掏,掏出一把零碎錢幣,有金、有銀、有銅,他順手塞進蘇遁手裡,笑著說:「沒關係,輸給誰,都是輸給自家人——左口袋搗到右口袋的事情,何必計較。再說,小孩子有金錢概念,慢慢再教他如何理財,那才是正理。去吧,去玩,爸爸跟阿大有正事。」

朝雲抱住蘇遁責備幾句,蘇遁新得了一把錢,已經達到了他來的目的,嚷嚷著還要重新賭過。

蘇轍在一旁憨厚的搖搖頭,重複朝雲剛才的理由:「雖說是小賭怡情,但孩子太小,可不能讓他沾染揮霍習慣。」

蘇軾也在搖頭,本想也輕輕譴責幾句。趙興已推開了木匣的蓋子,翻看裡面的東西。

在古代中國,當面翻看禮物是極沒禮貌的行為。然而,蘇軾擔心趙興不知道法燭的用法,在使用時發生意外,所以他沒有責備,反而耐心等待趙興提問。

怪不得要用這麼大的盒子裝,盒裡躺著數根形似棒針的木棍,棍頭裹著些黃色物事,那似乎是個藥粉包。趙興隱隱間猜到了什麼,他好奇的拿起一根木棍,把那藥粉包湊到鼻尖——頓時,一股硫磺氣息撲鼻而入。

火柴,這竟然是一根火柴,古代的火柴!

趙興拿著木棍——不,那著這根古代火柴(火棍),驚愕的望向蘇軾。蘇軾一指這根火柴(火棍)解釋:「這叫法燭,也稱發燭,離人會用么?」

「這……這玩意什麼時候發明的——啊不,我是說它何時出現的?」

蘇轍答:「此物出現於五代時。陶谷在《清異錄》中曾記述:『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另外,周建德六年(即公元577年),齊朝亡,后妃淪落民間,無以為生,便制『發燭』售賣,以此謀生。由此,法燭的做法流入民間。司馬(光)相公曾考證之後,並在《資治通鑒》中記錄了這事……這物事該在五代就有了,不過製作頗費功夫,也易自燃,故流傳不多。」

蘇軾補充:「或許更早——有記錄說這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製作的,不過,此種說法有點子虛烏有,除《淮南子》中偶有提及,歷代無人記述,亦無人提起。目下能確認的是:法燭是齊后妃製作的,或許齊宮中已有使用,后妃們淪落民間,便以宮中所學謀生。」

趙興頭有點懵:難道書上又說錯了?難道火柴原本是中國人發明的?

望著那根火柴(火棍),他忽然一陣激動——硫磺火柴呀!以前看電影,老覺得西部牛仔拿起一根火柴在靴底一划——啊,很有派頭,很牛仔,後來自己拿安全火柴試過多次,老不能實現電影里的場景。如今,俺可以在宋朝做到了,硫磺火柴不正是干這事的嗎?

趙興抬起腳底,很有派頭地捏起一根火柴輕輕在鞋底一划,看著火焰跳起,很溫暖,他心裡滿滿浮起「賣火柴小姑娘」的畫面,那位小姑娘也這般舉著火柴……

這時候,如果有根煙,那什麼都全了。

瀟洒是什麼?

瀟洒就是在宋朝劃著一個「火柴祖宗」——這一刻,恰如一位普羅米修斯。

火柴燃燒到了尾部,火焰一跳,由燦爛至黑暗。

「十文錢」,蘇迨嘆息地說:「興哥這一下子,十文錢沒了。汴京百姓每日買炭買水,不算食物,每日所需不過十文,興哥這一玩火,汴京百姓一日的花銷沒了。」

原來這火柴每根十文,便宜,隨身拿出一粒日本珍珠,五萬貫,能買數百萬根火柴。

「這是個好生意」,趙興沉吟著說:「一盒法燭二十根,加上盒子賣三百文,成本也就是些硫磺、硝、木柴。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