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定局

由於楊崇岳的火槍兵部隊造成的現實威脅,遼國起精銳二十萬南下,在灤河以北一百五十里處和楊崇岳部激戰兩晝夜。這次戰爭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火器和冷兵器之間的戰爭,由於宋軍準備非常充分,二十萬遼軍盡被擊潰,殺敵八萬,俘虜更是十萬有餘,其餘遼兵散亂不堪要麼脫下遼軍的服裝逃進附近的山林或是村鎮之中,要麼就是見戰事不利臨陣脫逃向北逃跑。

遼軍主帥耶律故被俘,麾下一干大將死傷殆盡,宋軍在這兩晝夜的激戰中也有一些損失,由於持續戰鬥時間比較長,手中的火器出現的炸膛現象給宋軍造成了輕微損失,遼軍趁機也衝進過來幾次,有近五千人的傷亡。不過宋軍的醫療系統到現在已經是非常完善了,這次出征更是集中了禁軍系統中的眾多軍醫隨軍出發,平均每兩百個宋軍士兵就會擁有一個軍醫外加四個護士。經過這些軍醫和護士的搶救,一千有餘的宋軍士兵在短時間內便可以重返戰場,兩千多傷殘,真正陣亡的不過才一千餘人,這對於大宋來說是歷年來少有的大勝。

經過「灤河大戰」後,宋軍的醫療系統得到了戰場的驗證,樞密院也得到了更充足的理由來擴張軍中的醫療系統,打算建立一個主戰部隊平均每一百人就擁有一個軍醫和五個護士水平的戰地醫療部隊。也許在千年以後的後世看來這樣的戰地醫療系統還是非常落後的,但是在這個時代這個目標是極為宏大的,這也就標誌著大宋所有的醫學院全力以赴也需要近十年的時間才能夠滿足軍隊的需要,這還沒有考慮到民間的需求。

當然隨著國防環境的穩定,大宋勢必還是需要裁軍的,這十餘年來大宋不停的在裁撤軍隊,廂軍數量已經降至了二十萬,而且都是可以隨時拿起武器的校閱廂軍,以前那種賑災意義上的「福利廂軍」在大宋經過了十餘年的廂軍屯田行動之後近乎絕跡。當然大宋也會在每年地方上遭受災害的時候收攏災民移居他地,不過大宋多年來通過戰爭或是航海佔據了大量的地盤,國土面積飛速增長,無論是在西北、北方、南方、南洋都有著大量的土地等待大宋去開發,再加上大宋工商業的空前繁榮,使得大宋的人力資源反倒是越來越珍貴了,還好大宋通過戰爭也積累了數十萬的奴隸大軍,這人力資源的矛盾還並不是很凸顯。

在裁減廂軍的同時禁軍數量也有所減少,因為火器等重要武器的發明,使得作戰效率大大提高,除了大宋水師在不斷擴張之外,陸軍卻是在相應的進行微量裁減,數量不多卻是每年都在進行,分散到宋軍的眾多番號部隊中就顯現不出來什麼了,大約每年有萬餘人左右的規模。麻雀雖小也是肉,何況正規禁軍士兵每月的軍餉是廂軍的兩倍到三倍,這也難怪大宋朝廷還願意保持二十萬左右的校閱廂軍編製,而十幾年下來卻裁減了大約二十萬左右的正規禁軍。從表面上看大宋朝廷保留這二十萬校閱廂軍是多此一舉,還不如趁早直接轉化到廂軍屯田中更為划算,但是看看禁軍削減二十萬就是相當於廂軍削減四十萬,僅僅剩下來的軍餉就足以讓大宋朝廷笑破肚皮了,更不要說與之相關的武器裝備費用了,要知道廂軍和禁軍之間武器差異是極大的,就是校閱廂軍和正規禁軍相比也是相差甚多,僅僅武器磨損消耗和重新裝備費用一年下來就差上了很多。

大宋工部、軍器監等與火器相關的部門在獲得火器之後並沒有停止對火器改進的步伐,因為武器先進與否對於作戰效率來說至關重要,有了大批合格的士兵,若是再提供合格的武器裝備,那大宋兵鋒將會更加銳利。現在大宋士兵手中所使用的火槍、火炮還有著種種缺點,至少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非常大,為此還在努力改進當中。

王靜輝也知道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能夠製作出如此水平的火器已經實屬難得,對於全天候使用的火器研製他並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至少金屬彈殼製作的火器彈藥方面他並不精通。在火器上他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便是硝酸甘油炸藥了,不過這東西涉及到的原料硝酸生產條件非常簡陋,更要命的生產效率實在是低的讓人冒火,這成本則是讓人吐血,但是它的威力卻讓大宋統治高層決心少批量生產,並且嚴密的保存在汴都開封,並沒有下發到邊境地區的軍隊手中。

現在的硝酸甘油非常不穩定,有了王靜輝的建議,在製造出硝酸甘油之初便混合麵粉之類,以保證硝酸甘油能夠正常存儲。畢竟這東西產量極低,關鍵環節還是在硝酸的生產上。現在硝酸甘油所製造出來的炸彈威力大大超過了燃燒彈,在經過演示之後便被封存起來,一共有兩個作坊來生產硝酸甘油炸藥,每個月的產量也不過才幾十斤,不要說大宋強幹弱枝的軍事指導思想,就是大宋統治高層想要把這種強力炸彈裝備到前線部隊也要先等突破產量這一關。

這次宋遼戰爭一個重要目的便是向遼國展示大宋的強橫武力,所以楊崇岳的中路軍內還是攜帶了四百斤硝酸甘油炸彈,而這批強力炸彈的最終使用目標便是遼國的都城大定府。先前大宋統治高層在決策上並沒有打算動用楊崇岳的精銳部隊,楊崇岳鎮守析津府手中不過才三萬火槍兵,這也是大宋守邊部隊中擁有火槍兵數量最多的,也是唯一一支在汴都開封之外的成編製的火槍兵。王靜輝不打算打倒遼國讓別的游牧民族佔便宜,但是對於從陸路出發一支軍隊進攻大定府確實非常贊同,是以他推薦使用硝酸甘油炸藥來給大定府的城牆留下一個永恆的紀念,也好讓這座塞外名城成為大宋武力的紀念碑,這樣對心中輕視大宋的那些游牧民族一個強悍的震懾力。

楊崇岳的軍隊就是抱著這個戰略目的在灤河以北經過大戰後繼續向北前進,沿途不斷將遼國的散兵游勇擊潰。遼國朝廷在得知灤河大戰慘敗的消息後,立刻收縮防線,將在外的大軍不斷的向大定府方向收縮,企圖想用士兵人數上的優勢來擋住大宋前進的腳步。

當大宋承天二年十月初十那天,斗大的一個「楊」字戰旗聳立在距離大定府不過十里的地方。大宋立朝百年以來,這是大宋軍隊最為接近遼國統治中心的時候,從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定府城牆上的遼兵,而對於遼國也有百年家仇的楊崇岳心中更是激動萬分。此時遼國朝廷已經出城向北逃亡,正在前往遼國上京臨潢府的路上,由於出逃倉皇,大量的車隊堵塞在路上,若是宋軍能夠快速攻破大定府的話,再去北上派出騎兵追擊的話,那一定可以把遼國統治高層給截留下來。

對於攻城戰大宋已經非常輕車熟路了,各種武器裝備都非常齊全而且後勤補充也非常充分的楊崇岳部自然是摩拳擦掌。同樣是一國都城,大定府的規模根本不能夠和大宋的汴都開封相提並論,甚至連大名府的規模都要比它大上許多,不過就是這麼一個城池,裡面卻有三十萬遼軍在守城,另外還有十萬在城外的草原上伺機而動。當然遼國到現在還能夠聚集這麼多兵力已經是傾全國之力了,年齡只要超過十五歲的男子全部都被強征從軍,士兵數量是挺嚇人,但到了這個時候遼國士兵手中的武器連刀都不能夠做到人手一把,盔甲等防護用具更是稀缺,很多遼國士兵的穿戴還都是從家裡面帶出來的平民服裝。

從宋遼兩國聚集在大定府周邊的士兵士氣上來看,遼國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大宋的這次第二次北上伐遼就像榨油一樣,將遼國自上次宋遼戰爭結束後苦心經營了十年的家底再一次給打光,不過這一次大宋則更為苛刻,連遼國的都城大定府都要拿下,以徹底打擊遼國朝廷殘存的信心。

整個十月份,楊崇岳率領宋軍將大定府團團圍困住,他並沒有想著儘快拿下大定府,而是不慌不忙的將大定府周邊的遼軍全部收拾乾淨。在這段時間裡,大宋皇帝趙頊、宰相王安石、樞密院文彥博、郭逵和輔相司馬光等大宋統治高層也都來到了大定府城下,大宋汴都只留下了范純仁、馮京等駐守。同在大定府觀戰的還有來自高麗、大理、倭國、渤泥、吐蕃諸部、占城、真臘等國的使節,他們都是常駐大宋汴都的外交使節,這一次也都被應邀北上同來觀戰。就連被定西軍壓制的都快奄奄一息的阻卜人部落也都派出了眾多部落人員到此觀戰,儘管他們都不願意,但在王順的刀鋒下他們不得不屈服,而遼國東京道的女直節度使也派來了使節前來觀戰——他們是最為尷尬的,到現在為止他們還是遼國的統屬。

所有前去大定府觀戰的外國使節心中都明白,這次大宋是想借著攻破遼國都城大定府的威勢來威懾他們,對於這一手吐蕃諸部的使節心中最為清楚,畢竟王韶在攻打靈州的時候就用這一套給他們上了一課,致使吐蕃諸部眼睜睜的看著宋軍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得到了整個河西走廊。如果當初吐蕃諸部沒有被王韶的火器威力所嚇倒的話,主動和宋軍搶奪河套平原,大宋和吐蕃諸部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但是靈州城內隆隆爆炸的火器聲讓吐蕃諸部選擇了後退,直到大宋輕鬆的攻佔了整個西夏全境滅亡西夏王朝後,經過數年的精心治理,吐蕃諸部這才想著在底下搞些小動作,已經實在是太晚了。正是因為吐蕃諸部當時是被大宋所嚇倒的,這才讓他們心中感到更加恥辱,不過現在大宋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