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法律

「巡迴法庭?!」王安石心中有些不明白,不過在王靜輝遞過來的札子當中對巡迴法庭制度有著詳細的介紹,他也就快速翻看起來。

其實王靜輝和他最大的分歧就產生在刑部職能範圍上,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機構之一,主管全國刑政,並審復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時,創設審刑院,將刑部審復權撥歸審刑院,審刑院成為全國另一最高司法機構。現在所涉及的官制改革當中撤銷審刑院以及糾察在京刑獄司,將其審復等權歸還刑部,從此,刑部的職權大為擴大,主管全國刑法、獄訟、奏讞、赦宥、敘復等事。

王靜輝所知道的「三權分立」的那一套在現在看來是不為大宋統治高層所接受的,但他也不甘心,現在改革後的刑部權力比以往都大上很多,幾乎除了大理寺手中還有一部分司法權之外,其餘司法大權全部掌握在刑部手中。

後世美國的巡迴法庭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個樣子王靜輝並不清楚,不過單純的從字面意思上他演化到宋朝的司法體系當中——全國按照人口和各路實際情況劃分成兩等,京畿路、河北東西兩路、淮南東西兩路、兩浙路等經濟發達地區人口比較密集,相應的發生訴訟案件也要多,所以劃為一等,其他各路人數比較少劃為二等路。一等路巡迴法庭分春秋兩季各派出三十到六十名提舉官員兩人或三人為一組來巡迴審查本路的各種案件,百姓若有對本州縣法官判決不服者可直接上訴給巡迴法庭提舉官員。二等路的情況也是如此,不過相應的巡迴提舉官員比較少,每年也只有春季一次而已。

「此策甚好,不過這巡迴法庭是掛靠在刑部的話,那就多立一個部門了!」王安石笑著說道。

「不是掛靠在刑部,刑部權力過大,而設立巡迴法庭的本意就是防止官員與地方豪紳相互勾結欺壓百姓,是以巡迴法庭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王靜輝說道。

「難道要獨立一個局司?就像情報局和統計局一般?!」王安石皺著眉頭說道。

「按照聖上的本意,情報局和統計局是直屬聖上直接控制的,不受三省六部管轄!不過顯然巡迴法庭本意不過是減少天下冤案的產生,還沒有達到動搖朝廷社稷的地步,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夠和情報局與統計局一般歸聖上直接管轄了,以學生的建議最好放在大理寺名下!」王靜輝笑著說道。

「這巡迴法庭的設想是非常好的,可以有效的減少冤案的發生,不過就僅僅是一等路的巡迴提舉官員要是按照改之的演算法也是最少要兩百多名官員,這麼大的一個機構是不是有些不合這次官制改革精簡機構的體制呢?!」王安石皺著眉頭說道。

「學生敢問王相,若是這次官制改革行事順利的話,先不要算地方官員如何,就是這汴都城中的官員要有多少人被裁減掉呢?!」王靜輝肅容問道。

「這……某還真沒有算過,不過想來會很多!」王安石有些赧然的說道,他知道王靜輝做事喜歡把所有問題都考慮周到,像精簡機構這種問題,恐怕駙馬早就把現在汴都官員的總數都算好,該裁掉多少心中都有數了,相比之下自己還是有些差距啊!

王靜輝伸出了兩根手指——「至少兩千名官員,當然這已經把所有虛職都算進去了,實際上真正能夠裁掉的官員數量也不會低於一千!」

王靜輝嘆了一口氣說道:「與最後官制改革的效果相比,學生更加憂慮若是一下裁掉這一千多官員會引起怎樣的後果,並且每隔三年都會有一次掄才大典,每次就會有不少於四百人的進士,再加上不定期的御試和萌補,大宋官員補充數量如此之快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王安石聽後也是嘆了一口氣,不過他也聽出來了,現在的危機便是那一千多官員何去何從,若是按照他以前的脾氣,直接一條命令就可以了,但現在有礙王靜輝就不得不使他更加慎重一些。況且經過這麼多年改革變法,他也知道自己身上積累了不少埋怨,除了皇帝趙頊給自己無比的信任來支撐他繼續變法之外,在大宋高層中也唯有王靜輝能夠給予他相應的支持了。

王安石也聽懂王靜輝的話了,這一千多官員說什麼也要給他們安排好退路,否則這很可能會形成一股政治風波給變法帶來很大的困難,看王靜輝這意思彷彿成立巡迴法庭也是一個分流官員的好出路,雖然相對於總數來說還不夠,但也著實減輕了很大的負擔了。

「如此這般也是不錯的選擇!」王安石輕聲說道。

王靜輝聽後笑了笑說道:「王相變法為國學生是知道的,不過天下人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思,難免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千餘官員背後牽扯的勢力很複雜,費些心思給他們找些事做也多少可以緩解他們心中的不平,同時也讓他們少給變法帶來人為的阻礙!學生估計這巡迴法庭所需要的官員總數在四百人左右,這樣算起來也是減輕了一些負擔,其他地方再想想辦法解決一些官員的出路問題,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最後剩下來一兩百他們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可是朝廷官制改革的精神是精簡機構消除頂虛銜的官員,這是否……」王安石有些為難的說道。

「王相,我大宋以文治國,能不觸動輿論是最好的辦法,況且這些官員進入巡迴法庭也不是簡單的安排,這些人還要經過國子監律學的培訓,熟悉本朝法制,經過考核合格後才可放任到巡迴法庭之中就職。他們以後要每年外出奔赴各路巡迴審案,為民伸冤以防止地方奸小愚弄百姓蒙蔽朝廷,這也不算是虛職了,是在為百姓和朝廷實實在在的做事,這樣一來雖然多出一個機構,但並非是養著閑人!」王靜輝語重心長的說道。

「畢竟是多出來一個機構啊!」

「自古以來便沒有一個完美的體制可以實行萬載,精簡機構是一個精神,其目的是為了朝廷運作起來更有效率,而不是為了裁人而精簡,那樣的官制改革不改也罷。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馬上要進行的官制改革也並非是一步到位任子孫使用沿襲,無論怎麼改善都還是有些缺憾的……」王靜輝說道。

「這個某心中明白!」王安石也是苦笑一聲不知該如何作答……

經過了幾天的討論後,大宋官制改革方案終於敲定了,首先便是三省六部的改革,這是第一階段,後面跟隨而來的各部寺監製度的變革也是要緊鑼密鼓的開始準備,最後才是地方上的官制改革——至於地方上的官制改革還沒有最後的定論,朝廷內部正在討論制訂當中,不過這件事的主角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王靜輝決定退出,因為他覺得自己若是老是拋頭露面難免會招惹來別人對自己的猜忌,在這個時代就是幾十年前不可一世的英雄狄青,也被人家的口水給嚇死,更不要說來對付自己一個小小的駙馬了。

王靜輝退出這個圈子的同時也是對越來越有主見的趙頊一種防備——官制改革的精神內容實在是太過蹊蹺,這遠遠超過了趙頊現有的水平,以王靜輝的估計最大的可能便是慈壽宮的曹老太太在翻雲覆雨,不過想想又不大可能,曹老太太已經好幾年沒有出來露過面了,再說趙頊也未必會聽從曹老太太的擺布。

到現在王靜輝心中甚至有種恐懼的感覺,所以他選擇了退縮,不這麼積極的參與政事了,只是提出一些建議,至於朝廷肯不肯採納這是趙頊、司馬光和王安石的事情,他也不想過多參與其中。地方官制改革中他提出了加強對貿易的管理,尤其是杭州、楚州、泉州等地,因為貿易而引起的爭端訴訟壓到市舶司來處理,不要混同一般民事案件都交由州縣長官處理,一方面杜絕了州縣長官的腐敗問題,另外也是市舶司到底還是和貿易相接近,處理案件更為得心應手。

不過讓王靜輝比較好笑的是,他以為自己不參與地方官制改革,朝廷的幾位大佬很可能會否決自己的提案,卻沒有想到地方官制改革方案中第一給確立下來的便是這個條文,這倒是讓王靜輝百思不得其解,後來趙淺予知道了笑著說道:「你可真夠呆的,那個州縣官喜歡自己的訴訟案件多如牛毛?這可是極大影響到他們自己個人升遷考評的重要事情,你能夠把這些案件推到市舶司來解決,那些州縣長官感謝你還來不及呢!王介甫和司馬君實都在底層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官員,對這種事情自然是心知肚明!」

王靜輝聽後不禁有些愕然,不過隨即也是一笑,這種事情自己在出知楚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顯露端倪,底下的官員沒有少抱怨過,想來現在的貿易發展程度比以前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各種糾紛也不可避免的增多了。現在自己提出這項議案正好可以補其中不足,自然是通過的最快了。

對於中央官制改革部分,皇帝趙頊非常滿意,而司馬光擔心的在短時間內裁減大量官員的事情也得到了避免,巡迴法庭的出現使得數百官員的最終走向有了明確的保證,至少身在汴都的這些原本就是被清理的對象有了事情可做。事實上宋朝的疊床架屋的官制模式產生了大量的冗官,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冗官都是無能之輩,他們當中也有非常有才能的,只是這官位實在是有限無法輪到他們去做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