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十里送行

王靜輝解釋道:「子華兄,相信你也知道本官身為駙馬,做官做到今天按照大宋律例已經是個異數,本官對此也不會有過多奢望。現在大宋表面上繁榮,其實財政緊缺,從仁宗朝開始,大宋的財政便一直存在著缺口,而海外貿易便是彌補這個缺口的一個重要方法,雖然這並不是治本的萬能葯,但卻能夠給大宋以更多的空間和時間來轉變。本官原打算在楚州這裡任父母官的三年時間裡好好的打下一個基礎,不過由於太上皇的身體突然惡化,新皇登基要召我回到汴都另有安排,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有些不太現實了,所以本官要加快腳步,給後人留下一條路可走!」

曾唯聽後立刻說道:「大人高瞻遠矚非下官能及,大人若有什麼差遣,就提出來好了,唯定當不辭!」

王靜輝笑著說道:「有些事情不過是盡人事以聽天命罷了,你我所能夠做的便是儘力而為而已!本官要加快海外貿易的拓展步伐,雖然有這一次海外貿易的成績作為旁註,但要想說動政事堂的各位相公和聖上,還需要其他主管此事的官員一起從自己本身職責來說明海外貿易對我大宋的好處才更有把握。本官雖然請子華為此上書延譽,但你要從實際出發,不可為此而誇大其詞,若是經不起汴都各位大臣的仔細推敲,難免要壞了子華的大好前途!」

曾唯笑著說道:「大人請放心,這不過唯本身職責而已,下官自會照實來寫這份奏章的,大人不必過慮!」

王靜輝得到了曾唯的肯定答覆後,笑著點點頭,「那好,子華兄此事就有勞你了!」兩人又對海外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仔細交談了一會兒,曾唯曾經讀到過王靜輝對此的一些策論,但和王靜輝能夠像這樣一對一沒有旁人打攪的情況下來討論海外貿易,這還是第一次,他把心中所有的疑問都如竹筒倒豆子一般提了出來,王靜輝也都一一做了解答。雖然有些問題王靜輝自己也說不上來,但還是憑藉著後世的眼光來給出一些參考意見,這讓曾唯對他的人品和才華大大的心折,心中的疑問得到解答後,曾唯便起身告辭了,王靜輝將他送出臨時的府邸。

眼看楚州這裡的事情即將了解,王靜輝的心中在欣慰的同時,突然也有一種失落和空洞的感覺在心中泛起。他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楚州是自己來到大宋後第一個出任地方官的地方,估計以他的身份以後將會面臨更大更多的考驗,以後就沒有這個機會再次放任地方做一州的管理者來實現底層的治國理想了。

王靜輝對此自嘲的笑了笑:自己在過去生活的時空中不過是一個軍醫罷了,幾年服役下來回到自己的家鄉繼承家族產業繼續當醫生,今後用腳趾豆也能夠預料一生的結局,最良好的狀況充其量不過是個有名的中醫罷了。自己來到宋朝後不僅是名震一方的杏林高手、知名的大宋富商,日常見到的人也是在歷史書中的名人——趙曙、趙頊、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還做了溫柔賢惠的蜀國公主的丈夫,成了大宋的駙馬爺。

一想到來到大宋這幾年的各種際遇,王靜輝的心中一時間充滿了酸甜苦辣湧上心頭:從一開始與猛虎搏鬥在這個時空找尋出路想平淡的渡過這一生,再到來到為了拯救那些保存在校正醫書局那些珍貴的醫學典籍,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改變歷史的道路,直到自己介入濮議角斗愛上蜀國公主後的全力以赴。好在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雖然到現在說不上能夠讓大宋避免歷史悲劇發生,但終究他靠著自己一番令人匪夷所思的際遇逐漸使大宋偏離了歷史原有的軌道,歷史已經改變了,至於今後會發生什麼,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有些事情需要幾代人前赴後繼的不斷去努力,他現在所要做的便是再接再厲奠定一個相對良好的基礎,培養後繼者,給後來人指明一個大致的前進方向,這便足矣了!

「改之!」李管事在他身後輕輕的叫了他一聲,打斷了王靜輝心中的思緒。

王靜輝轉過頭來看見是李管事,笑著說道:「珍泉兄,有什麼事嗎?」

李管事有些神色複雜的說道:「改之,門外聚集了許多楚州的鄉紳想要見你!」

王靜輝還以為出了什麼事情,不會在他臨走的時候對他在楚州這近兩年的施政方針有所不滿而搞「上訪」來抗議吧?!不過李管事的回答很快便把這種可能性排除在外:「改之,這些鄉紳都是從楚州各地趕來,他們知道大人要離開楚州返回汴都去了,所以都自發的組織起來趕到這裡想挽留大人!」

不管是對自己不滿而「上訪」,還是想挽留自己在楚州,王靜輝對來客從來都是很重視的,他一直認為身為百姓父母官就必須知道自己治下百姓的要求,所以在楚州任職的時候,要求屬下的官員必須對老百姓的「上訪」有求必應。現在臨走了,這項他立下規矩自然不能破壞,他立刻將身上的便服換下穿上官服,隨李管事來到他在鹽城臨時官邸的大門外,看到不僅是隨他而來的楚州各位官員都在,而且是聚集了幾百名老百姓而不是李管事口中所說的鄉紳代表。

此時王靜輝也沒有什麼時間來詢問李管事了,站在大門口的台階上對這幾百來人高聲說道:「各位楚州百姓,你們聚集在此可是有什麼事情要求本官去做嗎?只要是本官力所能及之事,蓋不會推辭!」

在門外聚集的百姓看到王靜輝從大門裡面走出來後,原來亂鬨哄的場面立刻安靜下來,聽過他的話後,所有的人都齊聲說道:「大人德備蒼生,不可棄我楚州百姓而去啊!」

王靜輝身邊的官員一列站好,看到這樣的場面也不禁有些動容,他們也沒有想到王靜輝馬上就要離任回到汴都的消息會在楚州百姓當中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為首的一排穿著上明顯與平常百姓有區別的老人走上前去,將一個用紅綢包起來的小包呈送給王靜輝,他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本奏章,不過尋常百姓可是不能上達聖聽的,想來自己也馬上就要離開楚州了,自己治下的百姓還對他有什麼要求的話,就儘力滿足吧!

王靜輝打開這本奏章一看,臉色馬上就變了——楚州百姓居然想上書皇帝,為了表彰王靜輝在楚州這裡卓絕的政績而允許楚州百姓可以為他立長生生祠,家中可以供奉他的長生牌位!

王靜輝看到眼前這些百姓,心中也是不斷的翻騰,若是在這個時候還能夠保持他以往無動於衷的神色,那他可就真的成神了。他平復了一下心緒,將這本奏章遞給旁邊有些好奇的官員。他們也都想看看這些百姓給駙馬的是什麼內容的奏章,居然讓他變得有些失態起來。旁邊的通判薛向之第一個接過這本奏章,看過之後臉色變得肅容起來,接著把這本奏章繼續傳給下一個官員,很快這本奏章便在他們手中走了一圈,原本還有些漫不經心的官員在看過這本奏章後,臉色如薛向之一樣都變得異常莊重。

在那個時代,當地百姓為了表彰他們父母官,常常會把一些由這個官員主持修建的工程以這個官員的名字來命名:蘇堤、萬安橋……王靜輝在楚州時間不長,但由他主持修建的各項工程恐怕是大宋歷任官員中最多的一個,別人在任上就是一百年也未必有他這麼大的手筆。借力整修各種工程,除了開始時候的大型水利工程之外,他沒有掏過一文錢,而且那當初貸款出去的四十萬貫早就在薛向之的堅持下,用楚州財政盈餘給填上了。現在楚州各地的百姓為了紀念這些工程給他們帶來的便利,什麼「學士橋」、「駙馬堤」,如此種種早就遍布楚州各地,如果有行人問起「學士橋」該怎麼走,楚州各地的人都可以在本縣給他指出兩座以上這樣的橋來,可以說楚州現在已經打上了很重的屬於王靜輝自己的烙印。

王靜輝要離開楚州的消息在半個月前傳出來後,楚州的百姓第一想到的便是用什麼建築來用王靜輝的名字來命名,結果才發現這個時候用小王駙馬命名的建築在楚州已經爛大街了,不過這絕對不會難道受過王靜輝恩惠的楚州百姓,最後便決定用給王靜輝立生祠,供奉長生牌位這樣的舉動來報答他。

奏章最後還是傳到了王靜輝的手中,他有些神色複雜的說道:「各位百姓,大家的心意本官心領了,本官在楚州不及兩年,所做的事情都是一個大宋官員的本分,大家都不必為此介懷!」

人群中走出一個八旬老者,在旁邊一個青年的攙扶下走到台階下說道:「駙馬不必推辭,這不過是楚州百姓對大人的一點心意,與駙馬在楚州為百姓所做的相比,還差得遠呢!大人若是不離開楚州就好了,但楚州百姓心中也知道大人有鯤鵬之志,胸中自有一篇治國平天下的錦繡文章,大人乃是神仙下凡來助趙宋官家中興大宋的,豈能留在楚州一隅?儘管如此,還請大人向聖上轉交這份奏章,這是楚州百姓唯一能夠回報大人的了,萬望大人莫要推辭!」

這個老人說完後,身後幾百百姓齊聲說道:「萬望大人莫要推辭!」

王靜輝此時心中覺得有一種很令他發酸的東西堵住自己的心口,讓自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旁邊的薛向之靠近他說道:「大人,既然是楚州百姓的心意,你不妨收下!不過這本奏章如果讓王大人呈送聖上,按大宋律例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