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青山黑水 第一百四十章 戰場降溫

中國對日本實施核打擊使戰略局勢全面升溫,卻讓雙方的戰術行動迅速降溫。

八月十二日凌晨,長崎被核彈摧毀之後僅數小時,之前進入日本海、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的美軍艦隊就開始向東移動,最終從津輕海峽離開日本海,進入西太平洋,並且在四日之後經大隅海峽進入東海。

此舉,明顯是在規避有可能針對美國海軍的核打擊。

雖然從理論上講,用彈道導彈打擊海上目標的可行性並不大,但是核彈頭的殺傷範圍遠遠超過常規彈頭。以摧毀長崎的二十萬噸級核彈頭來說,空爆的殺傷範圍高達數十千米,如果在海面下爆炸,能夠摧毀方圓十多千米內的各種大小戰艦。

早在數十年前,美國就在比基尼島進行過類似的核試驗,非常清楚核打擊的結果。

對於由數十艘戰艦組成的美軍艦隊來說,一枚核彈頭就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艦隊的航行速度肯定比不上彈道導彈,就算能夠及時發現來襲的導彈,也很難及時規避。

雖然任何一支美軍艦隊的導彈防禦能力都超過了整個日本,但是中國軍隊仍然可以採用打擊長崎的戰術,即同時發射上百枚、甚至數百枚彈道導彈,只為其中兩到三枚導彈配備核彈頭,確保其中一枚核彈頭引爆,就能徹底摧毀美軍艦隊。

從戰術上講,打擊艦隊,不一定要擊沉戰艦,如果能夠使戰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喪失作戰能力,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癱瘓美軍艦隊,比摧毀美軍艦隊容易得多。

按照美國海軍做的評估,如果中國仍然有爆炸當量在一百萬噸以上的核彈頭,或者是掌握了可變當量技術,只需要讓核彈頭在美軍艦隊活動海域的外層空間引爆,所產生的電磁脈衝就能摧毀美軍戰艦上絕大部分電子設備。

對於現代戰艦來講,沒有電子設備,等於喪失了作戰能力。

因為EMP造成的是永久性損傷,即受損的電子設備無法修復,只能更換,所以受到攻擊的戰艦很難在短期內恢複作戰能力。航母這類大型戰艦的維修周期肯定在一年以上,即便是驅逐艦等中小型戰艦的維修周期也接近一年。

顯然,美軍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

有著同樣擔憂的還有美國空軍。

美軍艦隊離開日本海,消失在茫茫西太平洋中的時候,美國空軍提高了戰區內的機場與基地的警戒級別,並且將大批原本靠後部署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向前挪動,延伸了導彈攔截區域。

與美國海軍一樣,美國空軍最擔心的也是用核彈進行的電磁攻擊。

美軍在技術上的優勢,特別是在制空權方面的優勢,主要依靠先進的電子設備。如果電子設備癱瘓,美軍的優勢將蕩然無存,至少不再那麼明顯。

問題是,僅僅是被動防禦,遠遠解決不了問題。

在大氣層頂端引爆的核彈頭,對電子設備的破壞範圍在數十千米到數百千米之間,而美軍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範圍不超過一百五十千米,攔截高度也只有一百多千米,難以發揮作用。

針對這一情況,美國空軍在八月十二日率先提出,把重點轉向中國的核威脅,增強對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打擊力度。

問題是,這個提議遭到了美國陸軍的堅決反對。

相對而言,美國陸軍受到的核威脅還不是很嚴重。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中國摧毀長崎之後,很有可能在戰術層面上使用核武器,打擊在前沿作戰的美軍地面部隊,但是經過綜合評估之後,包括加布里埃爾與帕特里奇在內的美國陸軍高層將領均認為,中國不會在戰術層面上使用核武器。

不管怎麼說,美國擁有的核武器比中國多得多,如果擴大了核武器的使用範圍,中國遭到的打擊將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國軍隊堅持抗戰的主要基礎就是龐大的人力資源,而在核武器面前,人力資源的意義非常有限。

從戰場環境來看,中美軍隊的戰線犬齒交錯,甚至沒有明確的戰線。即便在後方,也有大量平民,除非中國領導人失去理智,不然不可能在本土使用核武器,也就不可能在戰術層面上使用核武器。

針對這一情況,帕特里奇並不贊成用寶貴的空中力量去對付中國的導彈部隊。

在他看來,用核武器摧毀長崎,正是中國當局下的狠手,除了打擊日本之外,主要還是分散美軍兵力,讓美軍把更多的資源用來對付中國的導彈部隊,加強後方防禦部隊,從而使美軍無法及時展開進攻。

也就是說,這是在為前線作戰部隊爭取時間。

可惜的是,帕特里奇的觀點並沒得到美國高層支持。別說總統奧康納,就連參聯會主席加布里埃爾也認為很有必要加強縱深打擊力度。

更重要的是,確保日本不再遭到戰略打擊是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

雖然在長崎遭到打擊之後,任何一個有點頭腦的政治家都能意識到,日本當局肯定會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徵兵範圍,增強軍事投入。對美國來說,這絕對是天大的好事,因為這意味著日本將逐步頂替美國,從而讓美國在較為有利的情況下退出這場戰爭,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好處。

但是從根本上講,日本經受不起第二次戰略打擊。別說東京,只要再有一枚核彈頭落在日本本土,日本人就會質疑政府的戰爭決策,甚至會對勝利喪失希望。因為韓國已經做出了逐步撤軍的決定,台灣當局又無法組建更多的作戰部隊,其他國家更是在隔岸觀火,日本退出就意味著失敗。

由此可見,從政治上講,保衛日本本土成為了美軍的首要任務。

八月十二日上午,也就是美軍艦隊開始轉移的時候,奧康納就直接下達了命令,要求美國海軍在日本本土附近留駐十二艘具備戰區導彈防禦能力的戰艦,組成四個編隊,專門擔任導彈防禦的重任。

這十二艘戰艦中,只有三艘從正在東海活動的艦隊中抽調,另外九艘均來自正在駛向津輕海峽的艦隊。如此一來,四支導彈防禦艦隊中,三支部署在日本海,一支部署在東海,全部面向中國。

問題是,海基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非常有限。

這一點,在八月十一日已經得到證明。

雖然美國及時採取行動,但是日本當局對此並不滿意。

受此影響,美國五角大樓新聞發言人在八月十二日下午宣布,將在一周之內向日本增派十二個營的戰區導彈防禦部隊,分別在九州、西本州、關東與北本州地區設置一個戰區導彈防禦基地,增強日本本土的導彈防禦能力。

因為十二套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能力仍然非常有限,所以五角大樓新聞發言人還表示,如果有必要,美國將繼續向日本增派戰區導彈防禦部隊,以及具備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戰艦。

也就在這個時候,日本駐美大使在面見奧康納的時候,提出了具體要求。

日本的要求也很簡單,即為了確保日本本土安全,日本必須具備戰略防禦能力,不然日本將謀求有限的戰略遏制與保護手段。

這顯然是外交辭令,只是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美國不為日本提供戰略防禦能力,日本就將通過發展戰略反擊手段來遏制中國的戰略威脅。

所謂的戰略反擊手段,明顯就是核武器。

毫無疑問,日本並不缺乏投送核武器的能力,也不研製與生產投送工具的能力。日本是第四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掌握了非常先進的運載火箭技術。

近二十年來,日本投入了大量資金,研製固體運載火箭。從經濟角度講,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並不划算。可以說,日本此舉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必要的時候,將運載火箭改造成戰略彈道導彈。

很明顯,日本只缺一樣東西,那就是核彈頭。

對於日本的要求,奧康納肯定無法接受。

雖然美國一直在慫恿日本參戰,甚至希望日本頂替美國,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核武器問題上,美國的底線非常明確,即日本不能研製、更不能擁有核武器,至少在大批美軍駐紮在日本本土的時候,美國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問題是,日本的要求並不是沒有道理。

作為一個已經廢除了和平憲法,擁有了全部主權的國家,在遭到核打擊,為了確保本國生存的情況下,研製核武器並不過分。

針對這個問題,奧康納只能承諾為日本提供戰略保護。

為此,美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僅有的一架ABL「空基激光導彈防禦系統」派駐關島,並且在日本的空軍基地部署了十多架輔助支援飛機。

當然,這也沒有讓日本感到滿意。

雖然ABL的攔截距離高達五百千米,但是這種由B-747客機改造而來的空中攔截系統只能對付還在大氣層中飛行,處於主動段的彈道導彈,無法對付大氣層外的導彈,也無法對付再入大氣層的彈頭。

也就是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