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青山黑水 第一百二十五章 縮小差距

打了大半年,受到影響最大的肯定是美國陸軍。

一定要說什麼的話,問題的根源還是在美軍身上。冷戰結束之後,美軍的軍事思想進行大變革。先是柯林頓時期提出的「零傷亡戰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索沃戰爭。然後是小布希時期的「全球反恐戰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富汗戰爭。

雖然這兩種軍事思想各有不同,但是都有一個特點,即陸軍不再以重型部隊為主。

在拉姆斯菲爾德擔任國防部長期間,美軍甚至打算裁撤所有重型裝備,用「斯特瑞克」這樣的輕型輪式車輛取代「艾布拉姆斯」與「布雷德利」等履帶戰車,以此適應在道路交通發達的城市地區作戰。

顯然,這種劍走偏鋒的軍事思想肯定不會貫徹下去。

打到伊拉克與阿富汗,特別是在伊拉克,美軍缺乏重裝備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比如在攻打費盧傑的戰鬥中,因為缺乏重型坦克,美軍不得不向鄰近的英軍求助,讓英國軍隊出動「挑戰者」,轟平了反美武裝分子的據點。

即便在阿富汗山區,重型裝甲部隊也有用武之地。

問題是,美軍的總體發展方向並沒得到改變。在對付伊拉克這種弱小國家,以及阿富汗這種無政府國家的時候,美軍完全可以憑藉強大的、甚至是絕對的空中優勢,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陸軍的任務就是去佔領轟炸區,而不是在地面與敵人作戰。

到了中國戰場,這種局面就不存在了。

不可否認,美軍的空中優勢仍然非常明顯,卻算不上絕對,至少中國軍隊強大的防空能力對美軍戰鬥機的轟炸行動構成了限制,加上中國軍隊更擅長偽裝,也更擅長利用偽裝帶來的好處。

絕大部分時候,美國陸軍不再是佔領軍,而是作戰部隊,還是主力作戰部隊。

硬碰硬的打,美軍缺乏重裝備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台海戰爭中,美軍就吃了不少的苦頭,並且發現其最先進的M1A2色P並不比中國陸軍的99式主戰坦克先進多少,在正面防護與火力上,甚至還差了一些。結果就是,當需要與中國陸軍打裝甲戰的時候,美軍沒有合適的裝備。

這也是美軍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參加朝鮮戰爭的原因。

沒有合適的重裝備,就很難在大規模地面戰爭中取勝,也就發揮不了多少作用。

設想一下,如果美軍有足夠多的重裝備,比如有兩到三個重型裝甲師,在朝鮮戰爭開打的時候就參戰,恐怕中國的處境將更加被動,很難在朝鮮戰場上有所作為,必然過早進入本土保衛階段。

將戰事提前幾個月,中國軍隊還能守在遼東嗎?

雖然話也不能說得這麼絕對,畢竟中國的戰爭計畫參考了美軍的戰鬥力,如果美軍更加強大,中國也會有相應的準備,但是缺乏一支能征善戰,並且能夠打硬仗的陸軍,確實對美國的戰略行動造成了嚴重影響。

受此影響,參戰後,美國就將陸軍重裝備的研發工作擺到了首要位置上。

顯然,要在短期內開發出一種足夠先進的地面主戰平台,別說是主戰坦克,就算是步兵戰車也不大可能。

受此影響,美軍只能選擇別的辦法。

主要方法有兩個,一是對現有裝備進行改進升級,二是從其他國家引進成熟裝備。

毫無疑問,前者為主,後者為輔。

改進工作分成了兩個階段,前期主要就是在不大規模改動裝備的情況下,通過更換電子設備、配備更先進的彈藥來提高裝備的作戰能力。比如打到中國本土的時候,美軍就為所有主戰坦克配備了最新式的貧鈾合金穿甲彈,使M1A2具備了在兩千米距離上打穿99B正面裝甲的能力,從而在火力上不吃虧。所有的M2/M3也配備了更先進的反坦克導彈,使其具備了更加強大的遠程反裝甲能力。

只是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進,對裝備性能的提升幅度非常有限。

拿M1A2來說,就算能在兩千米距離上打穿99B的正面裝甲,在使用新式穿甲彈的時候炮管壽命還不到三百發,基本上一場會戰打下來,就得更換炮管,大大增加了後勤保障的難度,也增添了前線部隊的作戰負擔。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距離上,99B使用的新式穿甲彈也能打穿M1A2的正面裝甲!

顯然,美軍的主戰坦克仍然沒有半點優勢。

受此影響,美軍投入巨資,重新啟動了M1A3的研製工作,並且在二零一三年初拿出了第一批樣車,在第一季度末實現量產。

到第二季度末的時候,已經生產出了近千輛,足夠裝備四個主力師。

與M1A2相比,M1A3的改進主要集中在防護與電子設備上,火力提升反而不大,主要就是新式坦克炮的研製工作過於艱難,很難在短期內收到成效,也就無法跟上新式坦克的量產工作。

很明顯,這仍然不是一種足夠先進的坦克,只是略微超過了99B,讓美國陸軍擁有了不太可觀的優勢。

相對而言,美國陸軍最大的欠缺還是火炮與火箭炮。

要知道,戰爭打到這個時候,中國陸軍不但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炮兵部隊,還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與火箭炮。

這也是被逼出來的結果。

沒有空中優勢,不能指望空軍,陸軍就只能自力更生,不但大力發展火炮與火箭炮,還吞併了二炮,組建了數十個戰術彈道導彈旅。在多場關鍵性會戰中,中國陸軍都將戰術彈道導彈當成轟炸機使用,以此彌補空中力量的欠缺,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果,讓不少美軍前線指揮官都不得不感嘆,如果美軍也擁有如此強大的炮兵,戰爭早就結束了。

可以說,美軍拼了命的打擊中國軍隊的導彈部隊,也與此有關。

雖然美軍的空中優勢足夠巨大,但是在很多時候,空軍取代不了炮兵。

特別是在一些大規模會戰中,美軍不得不與中國軍隊打炮戰。不打不說,一打,問題全都暴露了出來。

不管是M109A6,還是M270,在中國軍隊的火炮與火箭炮面前,都是小兒科。

拿M109A6來說,在使用火箭增程彈的時候,最大射程也就四十公里出頭,而中國陸軍最新型的一五五自行火炮在使用普通炮彈時的射程都能達到四十千米,使用底排彈的時候炒股哦五十公里,如果使用複合增程彈,還能接近六十公里。

就算絕大部分時候,炮兵使用的都是普通炮彈,美軍火炮都在射程上吃了大虧。

火箭炮就更不說了,M270使用普通火箭彈的射程也就四十公里左右,而中國陸軍任何一種口徑在兩百毫米以上的火箭炮的射程都在此之上,一些口徑在三百毫米以上的火箭炮的射程更是超過了一百公里,能打到兩百多公里外的火箭炮也不少。

要知道,M270就算使用陸軍戰術導彈,最大射程也就只有三百公里。

與之對應的,中國陸軍的任何一種彈道導彈的射程都在五百公里以上,配屬到軍區/戰區一級的戰術彈道導彈的射程更是在一千公里以上,而部署在戰略方向上的戰術彈道導彈部隊的導彈射程更是高達二千五百公里。

火炮拼不過中國軍隊,讓美國陸軍在戰場上苦不堪言。

六月份,美軍做了一次統計,在陣亡的七萬八千餘名官兵中,被槍彈打死的還不到兩萬人,在轟炸中陣亡的更少,而死於中國陸軍炮兵之手的美軍多達五萬,佔了陣亡總數的三分之二。

這個比例,不可說不小。

如果把傷殘軍人也統計進去的話,肯定更大。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陸軍直接從德國引進了Pz2000型自行榴彈炮的主要技術,在此基礎上對M109A6進行全面改進,誕生了兩種型號,即基本改進型的M109A7與全面改進型的M109A8。配合使用全新開發的炮彈,前者的最大射程能夠達到六十公里,而後者的最大射程有望達到七十公里。

相對而言,美軍在M270上花的功夫更大。

在使用最新開發的火箭彈事,M270的射程由之前的七十公里提高到一百二十公里,而使用新式陸軍戰術導彈時,最大射程提高到了七百公里。

雖然與中國陸軍炮兵比起來,仍然有差距,但是M109與M270在美軍中的裝備規模非常大,配備了從旅級炮兵營到集團軍獨立炮兵師的各級炮兵部隊,因此美軍炮兵的戰鬥力提升非常明顯。

用美軍前線指揮官的話來說,有了這些新式裝備,至少再也不會被動挨打了。

因為需求性更高,所以這些炮兵裝備隨同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同時送往前線,裝備幾個主力師。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在這個時候讓主力部隊輪番休整。

利用休整的機會更換裝備,不但能夠省下換裝時間,還能在此期間讓那些離開戰線的官兵知道戰爭還沒有結束。

休整隻是暫時的,養足了精神,還得上前線打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