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青山黑水 第六十九章 一地得失

換了別人,第四步兵師被殲之後,肯定會全面退縮。

帕特里奇卻沒有這麼做。

穩住情緒,通觀戰場局勢後,這名美軍將領做出了強攻丹東的決定。

不是帕特里奇膽子大,而是沒有其他選擇。

在讓第七步兵師向西挺進的時候,帕特里奇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即通過犧牲第四步兵師換取攻佔丹東的機會。

顯然,戰局的發展並沒超出帕特里奇的預料。

中國軍隊拼出全力,用三個集團軍、其中兩個還是戰鬥力最強大的集團軍圍殲了第四步兵師,那麼留在西面的就只有兩個集團軍。

為了鞏固遼東半島防線、防止美軍向瀋陽方向突擊,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都不能在丹東方向上全力施為。

如此一來,羅耀武已經失去了增援丹東的能力。

這也正是帕特里奇看到的機會。

不在這個時候強攻丹東,更待何時?

實際上,此時的戰局仍然對美軍有利。

隨著第二機步師退守長甸河口,中國軍隊暫時不可能對第七步兵師與韓軍B集團軍的後勤保障線構成威脅。

因為在圍殲第四步兵師的戰鬥中消耗了大量兵力,第十五集團軍與第三十九集團軍基本上喪失了戰鬥能力,而第四十集團軍的狀態本來就不大好,難挑重任,所以即便沒有第二機步師,韓軍B集團軍也能守住長甸河口。

更重要的是,韓軍C集團軍並沒完全崩潰,還有好十來個二線步兵師。

有這個威脅存在,中國軍隊獲勝之後必須退守寬甸,甚至還得再退一步,縮短後勤保障線的長度,避免與韓軍混戰。

在丹東方向上,美軍有兩個師,還有韓軍戰備狀態最好的A集團軍。

就算第二騎兵師要在外圍與中國軍隊的兩個主力集團軍打野戰,無法參與攻打丹東的作戰行動,在第七步兵師的支援下,韓軍A集團軍也有足夠的把握打下丹東,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十二月三日中午,第七步兵師到達丹東。

因為第四步兵師幾乎全軍覆沒(只有航空旅與部分提前撤退的傷員逃了出來),所以帕特里奇不再顧忌傷亡,讓第七步兵師立即投入戰鬥。

強攻丹東,還關係到整體戰略。

在帕特里奇主導起草的戰爭計畫中,佔領丹東是整場戰爭的轉折點。

說得直接一點,只有在佔領了丹東,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之後,美軍才會在東南方向上發動進攻。

與東南方向的進攻比起來,東北只是佯攻。

如果連佯攻都打不好,主攻怎麼打?

雖然帕特里奇可以為第四步兵師覆滅找到很多理由,但是在攻打丹東的行動上,他卻找不到任何迴旋餘地。

對此情況,羅耀武也是了如指掌。

與帕特里奇設想的不同,從一開始,羅耀武就沒打算守住丹東。

正如葉振邦所說,即便拼盡全力,就能守住丹東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丹東附近的地形條件決定了,就算羅耀武出動全部六個主力集團軍也守不住這座港口城市。

在選擇打擊對象的時候,羅耀武聽從葉振邦的建議,選了第四步兵師,而不是威脅更大的第二騎兵師,也與戰場的地形有很大關係。

在平原地區與美軍作戰,幾乎是送死!

這一點,在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的作戰行動上也得到了體現。

在圍殲第四步兵師的時候,就有參謀提出,應該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圍攻第二騎兵師,即便不能殲滅這支美軍,也要迫使其退回朝鮮。

羅耀武非常果斷的否決了這一提議,理由是需要這兩個集團軍鞏固後方防線。

實際情況,則是進攻的代價太大,就算全力一搏,也不見得能夠重創第二騎兵師,不然這支美軍部隊也不會在丹東外圍活動,公然向兩個集團軍挑釁。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羅耀武採納了參謀的建議,戰場局面肯定會變得非常糟糕。

只不過,守不住丹東,不等於不守。

殲滅了美軍第四步兵師之後,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十五集團軍的損失非常巨大,特別是第十五集團軍,三個主力師的傷亡全部超過七成,剛剛補充的官兵大多成了炮灰,後方戰地醫院人滿為患。

這個時候,肯定得把這些部隊撤下來,並且得到休整補充。

這就需要時間,足夠的時間。

能夠爭取到時間的,就是丹東戰場。

美軍還有三個師,第二機步師基本上可以忽略,之前的表現已經證明,該師的戰鬥力並沒完全恢複,不然在四十四師的防線前面不會耽擱那麼久。第二騎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全部集中在丹東。

只要拖住這兩個師,美軍就無法展開。

至於韓軍,羅耀武根本沒有考慮過。

主力集團軍打韓軍簡直是砍瓜切菜,就算二線部隊再不濟,也能頂住韓軍的進攻,消耗韓軍的有生力量。

再說了,沒有美軍支持,韓軍也沒有膽子單獨發動進攻。

關鍵還是在丹東,守軍多堅持一天,主力部隊就多一天的喘息時間。

受此影響,三日上午,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一同發起了一次規模浩大的進攻,向第二騎兵師施壓。

按照羅耀武的命令,兩個集團軍要盡量突破美韓聯軍的包圍圈,把增援部隊與作戰物資送入丹東。

帕特里奇非常清楚羅耀武的意圖,所以在當天下午就命令第七步兵師發起進攻。

這個時候,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的突擊行動已經完成,作戰部隊正在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羅耀武也不敢大意,畢竟第二騎兵師的戰鬥力擺在那。

確認美軍開始強攻丹東之後,羅耀武讓第六十五集團軍與第二十六集團軍各留下一個師與第二騎兵師周旋,主力則退回了出發陣地,分別在通往大連與瀋陽的方向上構築防線,做好縱深防禦準備。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即中國軍隊即將全面退守。

問題是,攻打丹東的戰鬥並不輕鬆。

得到增援後的守軍不但沒有潰散投降,反而打得更加勇猛頑強。

雖然兩個集團軍送來的增援部隊與作戰物資非常有限,甚至連塞牙縫都算不上,但是對士氣產生的鼓舞作用卻不可低估,至少讓守衛丹東的將士知道,司令官沒有忘記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丹東。

必須承認,這怎麼看都是個錯覺。

實際上,棄守丹東是羅耀武在這場戰役中最受人詬病的地方之一。

後來很多人就拿這件事做文章,認為羅耀武沒有盡到全力。如果不是全殲了美軍第四步兵師,甚至會有人以此認為羅耀武叛國投敵。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打到十二月三日,美韓聯軍的進攻戰鬥已經打了六天,仍然沒有打下丹東,確實讓帕特里奇萬分焦急。

再拖下去,黃花菜都涼了!

為了加快進攻步伐,帕特里奇在三日夜間投入了全部空中力量,僅當晚投在丹東的炸彈就多打三千噸,幾乎將這座城市徹底移平。

高強度的轟炸,加上美軍主力部隊參戰,四日上午,第七步兵師將丹東城區攔腰斬斷。

攻城作戰,進入了分區圍剿階段。

這也沒有辦法,丹東是一座靠江的港口城市,主城區就在江邊,呈東北到西南走向,要將城區切割分隔並不是很難。

讓帕特里奇想不明白的是,丹東守軍仍然沒有投降,而且每支分散的部隊幾乎都戰鬥到了最後一人。

惡戰持續下去,對美軍也愈發不利。

第七步兵師的傷亡直線上升,已經丟掉了第四步兵師,如果第七步兵師因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就算打下了丹東,美軍也無力繼續推進。

毫無疑問,這就是羅耀武要的結果。

中國軍隊的唯一優勢就是擁有幾乎無限的人力資源,而美軍的人力資源卻非常有限,所以從一開始,羅耀武就明確了以殺傷殲滅美軍有生力量為主的戰術思想。只有把美軍打痛打怕,才能打敗美軍。

要是能在丹東拖垮第七步兵師,就算丟掉丹東,也是物有所值。

帕特里奇最初的時候沒有讓第二騎兵師進攻丹東,而是把韓軍A集團軍頂了上去,也是為了減少傷亡。

搞到最後,還是得由美軍操刀。

丹東的戰鬥還在進行,撤下來的主力集團軍也開始就地休整。

姚萬平在三日上午就被送了回來,身上一共有二十多塊彈片,但是這個頑強的老將軍並沒有喪命,只是無法繼續指揮部隊作戰了。

為了兌現承諾,羅耀武在三日下午親自趕赴第三十九集團軍,代替姚萬平勞軍。

與此同時,計畫補充給兩個集團軍的兵員正在陸續送往前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