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青山黑水 第五十三章 大戰將即

不管日本是否參戰,美韓聯軍發起進攻已迫在眉睫。

雖然朝鮮戰場上的大規模戰鬥在十一月十六日結束,小規模抵抗行動一直在繼續,在朝鮮東北部的兩江道與咸境北道還有部分朝鮮人民軍在中國的支持下堅持抵抗,但是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美韓聯軍已經開始著手準備北上進軍行動。

大規模戰略進攻,首先考慮軍事物資。

四個師的十萬美軍與三個集團軍的數十萬韓軍,即便不開出軍營,每天也要消耗大量物資。算上提供給韓軍二線部隊、朝鮮偽軍、以及駐紮在前線的支援部隊的物資,在不作戰的情況下,美韓聯軍每天要向前線運送一萬五千噸物資。

只要部隊開拔,戰鬥打響,物資運送量將提高十倍不止。

針對這一情況,美韓聯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修復朝鮮的鐵路與公路網。

雖然朝鮮很落後,但是鐵路交通系統並不落後,通車裡程超過了一萬公里。

相對而言,朝鮮的公路交通系統比較糟糕,即便通車裡程超過了五萬公里,卻沒有幾條高等級公路。

最大的問題,還是由複雜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影響。

朝鮮半島多山地,橋樑隧道在道路交通系統中所佔的比重非常大。

雖然在戰爭初期,韓軍進展迅速,朝鮮人民軍缺乏抵抗意志,所以朝鮮南部地區的橋樑隧道沒有遭到嚴重破壞,但是在戰爭後期,隨著中國軍隊參戰,除了主動破壞之外,交戰雙方均在作戰時打擊了對方戰線後方的橋樑隧道。

到中國軍隊撤出朝鮮的時候,朝鮮北部地區幾乎沒有一座完好的橋樑隧道。

美韓聯軍的當務之急就是修復這些橋樑隧道。

要在平時,這絕對是一件難以想像的巨大工程,少說也得花上十來年的功夫。

戰爭時期,一切從簡、一切從快。

器械材料很好說,只要保證能夠通車,首先考慮軍用架橋設備。主要的施工人員也比較好找,大多是美軍與韓軍的工程人員。

主要還是人力資源。

在一些工程器械到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力。

為此,韓國當局在十一月二十日頒布了「以工代賑令」,只要北方民眾參加了美韓聯軍的施工作業,就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

養家糊口肯定不是問題,還能改善生活。

對於已經在飢餓中煎熬了兩年的朝鮮人來說,這絕對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在任何時候,對與普通人來說,吃飽飯比什麼都重要。

加快修復道路交通設施的時候,美韓聯軍還在大力搶修遭到破壞的港口。

雖然從開城出發,貫通朝鮮南北的鐵路幹線有足夠的運力,但是完全依靠鐵路運送作戰物資,對後勤保障的壓力非常大。

首先將物資運送到距離前線較近的港口,再通過鐵路與公路運輸,才是最好的途徑。

萬幸的是,朝鮮半島多良港。

雖然受黃海影響,朝鮮西海岸的良港並不多,即便是排得上號的海川港也算不上天然良港。

朝鮮的主要港口都集中在東部,面向平均水深較大,受大陸河流影響較小的日本海。

在這邊,除了元山之外,還有高城、興南、興浦、端川、金策、清津與羅先等幾處天然良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就是元山與興南。

這兩處港口,美軍都不陌生。

在六十多年前,元山就是美軍在朝鮮北部作戰的戰略要地,直到被趕到三八線以南,這裡都是美軍最主要的物資運送通道。在那場戰爭中,興南則是美軍陸戰隊逃生的通道,在志願軍的猛攻下,數以萬計的美軍與韓軍從興南撤走。

美韓聯軍重點清理的就是元山與興南港。

這也給美韓聯軍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適合發動進攻的地方在西線,而元山與興南都在東線。

這也是美韓聯軍儘力修復朝鮮道路交通系統的主要原因。

打下基礎後,美韓聯軍還得向前線運送物資。

元山港在十月底就投入使用,每天都有好幾艘大型船隻在碼頭卸貨。興南港則則十一月初投入使用,吞吐能力與元山港相當。

每天,從這兩座港口流入朝鮮的作戰物資就超過了十萬噸!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因為美韓聯軍一天消耗的物資肯定沒有這麼多。

算上通過鐵路與公路運入朝鮮的物資,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美韓聯軍每天向前線運送的物資超過了十五萬噸。

也就是說,基本上達到了作戰需求。

雖然實際作戰消耗遠不止這麼一點,保守估計,在進攻初期,美韓聯軍的日消耗量將超過二十五萬噸,其中二十萬噸物資要送往前線,但是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美韓聯軍在前線囤積的物資已經超過一百萬噸,每拖上一天還將增加十萬噸以上。

也就是說,即便在十一月二十二日發起進攻,美韓聯軍能以最高強度持續作戰二十天。

如果拖到十一月底再發起進攻,美韓聯軍則能持續進攻一個月。

以美軍的進攻能力,一個月就能打到瀋陽!

美韓聯軍非常重視保密工作,為了隱藏部隊的行蹤,不但沿著中朝邊境線設置了大量哨所,動用好幾個韓軍二線步兵師加強防禦巡邏,還將防空區域向中國境內延伸了二百五十公里,讓中國空軍的偵察機無法發現鴨綠江南岸的動靜。

可惜的是,大規模物資運送很難做到保密。

十一月二十日,李一帆就親自警告了羅耀武,要他密切注意美韓聯軍動向。

按照軍事情報局的評估,美韓聯軍將在十一月三十日左右發起進攻,誤差不超過前後五天。

僅僅一天之後,軍事情報局調整了戰局評估,將誤差縮小到三天。

與美韓聯軍從容不迫的戰爭準備比起來,羅耀武就要被動得多了。

雖然在回去參加高層會議的時候,羅耀武提到了增兵,還一再強調,如果不向東北地區增兵,肯定守不住國境防線。他的這一態度引起了高層重視,但是最終得到的,只是由武裝警察與民兵改編而來的二十個師,總兵力還不到二十萬。

這樣的增兵,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讓羅耀武稍感興味的是,高層任命他為瀋陽軍區代理司令員,統領東北地區的戰爭防禦工作。

也就是說,掌管東北地區的軍政大權。

在羅耀武回到瀋陽之前,中央頒布了第三號戰爭動員令,全國進入最高戰備狀態。

在此情況下,羅耀武可以根據作戰需要,調動一切戰備力量。

由此可見,向前線增派二十萬預備役部隊的作用確實不大。

對羅耀武來說,這二十萬部隊的最大意義就是讓主力部隊從一線撤了下來,部署在戰線後方,加大了防禦縱深,也提高了主力部隊的機動能力。

必須承認,在行軍打仗方面,羅耀武確實很有一手,不比陳必時差。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羅耀武是一個擅長進攻的將軍,畢竟由他調教的十五軍是一支突擊型軍隊,但是在部署與指揮防禦作戰方面,羅耀武也展現出了出眾的才華,並且贏得了高層的賞識。

僅僅有賞識還不夠,羅耀武必須拿出成績來。

當務之急顯然是提高六個主力集團軍的戰備水平。

正是如此,羅耀武回到瀋陽後就去基層視察,掌握第一手信息。再次回到瀋陽後,羅耀武向中央遞交了六個集團軍的基本情況,並且提出在現有基礎上,將落個集團軍的編製規模再擴大百分之五十,兵員則從增派的二十萬預備役部隊中抽調。

這一請求立即得到了狄劭康與劉誠志的批准。

增編工作立即進行,主要在旅級單位下增設幾個營,提高作戰人員的比例。

這麼改,主要針對本土作戰。不管怎麼說,本土作戰對後勤保障的需求降低了許多。軍事物資的運輸工作由鐵道部與後勤裝備部負責,作戰部隊的負擔並不大。加上可以就地獲取各種基礎物資,也就能夠降低非戰鬥人員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這是針對之前作戰行動的調整。

台海戰爭與入朝作戰的殘酷事實證明,在實力嚴重不如對手的情況下,部隊的傷亡率非常大,很多時候只能靠人去彌補裝備上的欠缺。

增大編製規模,等於提高了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事實已經證明,很多時候,不是官兵不想打,而是傷亡太大,不能打!

可以說,這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如果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就沒有必要提高戰鬥人員的比例了。

除了儘快讓主力集團軍恢複戰鬥力之外,就是更加深入的戰爭動員。

這也是羅耀武面臨的最大難題。

增兵不是問題,東三省就有一億多人口,算上內蒙、河北、北京與天津等部分地區,總人口接近兩億,徵召幾百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