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青山黑水 第三十一章 絕不能退

十四日夜間,進攻來得非常突然,葉振邦反應過來的時候三營已經丟掉了外圍防線。

韓軍的進攻打得非常堅決,不但在地面投入重兵,還出動大批空中力量,對戰線後方的安州城區進行了高強度轟炸。

這種近乎「蠻幹」的方式讓葉振邦等三營官兵非常不適應。

要知道,在此之前,韓軍打得非常「文明」,不但很少使用溫壓彈與燃燒彈這些對平民有巨大威脅的彈藥,還沒有大量使用鑽地炸彈。

在這個晚上,韓國空軍把這些都用上了。

不是韓軍不捨得用,而是沒有合適的彈藥!

開戰前,在拜倫首次訪問首爾的時候,韓國總統朴太玄就向美國副總統提出了緊急採購彈藥物資的請求,其中明確提到,韓軍需要一批最新式的鑽地炸彈,才有能力按照作戰計畫突破軍事分界線。

拜倫非常爽快的答應了朴太玄的請求。

第一批兩千枚小直徑鑽地炸彈也在開戰前送到了韓軍手上。除了在前期訓練中用了一部分之外,這批炸彈全都用在了開城。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批炸彈,韓軍根本不可能如此順利的突破開城防線。

要知道,在第三十一獨立裝甲旅突擊的時候,一路上都有戰鬥機開路,精確無誤的轟炸不但摧毀了上千個朝軍永固工事,還打垮了朝軍的鬥志。

可惜的是,打下開城後,這批彈藥也用完了。

雖然當時美國答應的不僅僅是兩千枚炸彈,而是一萬枚,另外八千枚都應該在十月一日之前分兩批送往韓國,但是在此之前,台島戰場上的局面與美軍的預想並不完全一致,在無法投入更多地面部隊的情況下,美軍只能加強空中打擊。

結果就是,原本應該送往釜山的八千枚炸彈全都送到了那霸。

此時,美國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加速運轉,在美國國會批准了戰爭計畫之後,大批軍火正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裝上運輸船。

受此影響,美國當局保證在十月底之前交付兩批彈藥,並且保證交付第四批彈藥。

有意思的是,韓軍沒有對延遲交付彈藥的事情多說什麼。

除了奴才沒有資格抱怨主子之外,還與韓軍對戰局的判斷有關,即韓軍上下沒有人能夠想到,最終會兵不刃血的佔領平壤。要知道,突破開城防線後,韓軍在平山與朝鮮人民軍打了一場狠仗,又在沙里院大幹一場。

雖然這兩場連戰役都算不上的戰鬥比韓軍預期的抵抗要弱得多,但是韓軍上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朝鮮人民軍將誓死守衛平壤,絕對不會輕言放棄。

只要朝軍死守平壤,戰爭就很難在十月底結束。

甚至可以說,當時連黃真尹都認為,只要能在年底拿下平壤,並且將戰線推進到清川江就非常不錯了。

那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想法,都不那麼可靠。

再說了,誰想成為第二個麥克阿瑟?

要知道,就是那句「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榮耀一時,甚至被人稱為是「日本太上皇」的麥克阿瑟五星上將脫掉了軍服,最終鬱鬱而終。

既然如此,美國晚一點交付彈藥也不是大問題。

不管怎麼說,美軍在台島上打敗中國軍隊是韓國出兵攻打朝鮮的前提條件,如果美國在台島上被打敗了,韓國就只能做哈巴狗,連吠叫的膽氣都沒有。

顯然,這個判斷完全錯誤。

可以說,推進得太快,也不見得是什麼好處。

雖然韓軍的輜重部隊能夠保證將作戰物資送上前線,韓國的交通運輸系統也有足夠的通行能力,但是後勤保障不僅僅是運輸這麼一點,所謂的「後勤線」也不僅僅是一條公路或者一條鐵路,而是整個國家戰爭機器的綜合能力,是從資源採集到物資生產、再到物資運輸與分配的整個過程。

哪一環出了問題,「後勤線」都將成為擺設。

顯然,這也是「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的真實含義。

萬幸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靠上了美國這棵大樹,自然非同凡響。

朝鮮戰爭打響後,美國當局就認識到,局面沒有看上去那麼理想。別說一直呆在沖繩的帕特里奇,就連留在華盛頓的加布里埃爾都認為,韓軍的進攻只是一時順利,中國不會拋棄朝鮮,也就不會任由韓國胡作非為。

韓軍順利突破開城防線後,這種擔憂意識在美國高層變得更加強烈了。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只要韓軍打到平壤,中國就會參戰,而朝鮮人民軍也會死守平壤,最終在中國軍隊的支持下翻盤。

雖然實際情況有點出入,並沒像這個樣子發展,但是沒有任何影響,美國不但做好了參戰準備,還提前兌現了諾言。

十月十日,第二批彈藥就送到了釜山。

不是四千枚炸彈,而是足足八千枚炸彈,即美國將原先計畫分兩次提供給韓國的彈藥一次性送了過來。

按照承諾,包括一萬枚小直徑鑽地炸彈在內的第三批彈藥將在十五日抵達釜山。

美國沒有加快彈藥生產速度,而是動用了國內的戰略儲備。

按照最初的計畫,這些彈藥都是用來應急的。

當然,韓軍能不能及時渡過清川江,關係到美韓聯軍能否在嚴寒到來之前打到鴨綠江與圖們江,算得上事關重大,有理由動用戰略儲備。

正是如此,韓軍才能在安州如此囂張。

面對韓軍的轟炸,葉振邦等三營官兵也很是無奈。

真要面對面的打,沒有哪個中國軍人會輸給棒子兵。

問題是,跟著美軍混了幾十年,奪回制空權之後,韓軍根本就不與中國軍隊面對面的交手,而是按照美國老師交的戰術,在照面之前就打垮敵人。

一個多小時的轟炸,足以摧毀三營的防線。

三營不是沒有做準備,而是沒辦法應付如此猛烈的打擊。

在前幾天的戰鬥中,三營官兵沒摸索出了一些對付轟炸的辦法。比如在對付鑽地炸彈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防空洞里設置熱源,再打開通風口,把熱空氣排出來,讓韓軍將那些早已廢棄了的防空洞當成地下防禦工事。

可以說,這個辦法非常有效。

朝鮮的城市化率並不高,大概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朝鮮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人防系統,其中後方城市的人防系統都是在五八年之前,由志願軍建設的。

毋庸置疑,這些有著數十年歷史的防空洞足夠堅硬,卻頂不住現代化彈藥的直接打擊。

主要就是埋得太淺了,扛普通炸彈沒問題,對付那種有聚能前置戰鬥部的鑽地炸彈就太過勉強了。

保護不了人員,作為假目標還是合格的。

說簡單一點,不但是韓軍,連美軍都沒有探測地下目標的有效手段。即便美國早就開發出了一種具備探測地下設施的雷達系統,並且做了測試,可是這種雷達最多發現地下三米處的洞窟,而任何一座防空洞的掩埋深度都不止三米。

美軍開發這種雷達,不是用來對付防空洞,而是對付路邊炸彈。

無法直接探測,就只能以間接的方式來探測地下設施,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採用的辦法就是尋找地下設施的通風口。

小到人員掩體、大到戰略指揮中心,任何地下設施都有通風口。

一些大的地下設施,因為人員、設備密集,排出的空氣肯定比較熱,特別是在環境溫度較低的夜晚,廢氣中帶的熱量就很容易被發現。

發現了通風口,也就發現了地下設施。

實戰證明,美軍確實在用這個辦法。正是如此,三營官兵想到的「土辦法」才發揮了作用,讓韓軍在那些有著五十多年歷史的防空洞上浪費了大量彈藥。

就在這一個半小時的轟炸中,至少有九成的鑽地炸彈白白用掉了。

如果志願軍官兵知道他們修建的防空洞竟然發揮了這麼大的作用,說不頂從朝鮮撤軍的時間就不是五八年,而是六八年了。

再有十年,三十多萬志願軍能把整個朝鮮都變成一座巨大的「防空洞」。

可惜的是,韓軍的轟炸太密集了。

即便只有一成的小直徑鑽地炸彈命中了真目標,也夠三營官兵喝一壺的了。

萬幸的是,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而不是在一瞬間投下全部炸彈。

遭到轟炸的時候,大部分洞窟里的官兵都在表面陣地上作戰,或者護送傷員去了清川江北岸,只有兩座洞窟里的十四名戰士沒有那麼幸運,在明白過來之前就被炸彈擊中。

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解脫吧,畢竟被炸死的話幾乎不會有時間感覺到痛楚。

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半小時內,韓軍沒有停止地面進攻!

當時,三營實際上只有兩個連,而且算上了補充的那個連的兵員。

他們要面對的是從三個方向上殺來的三個韓軍裝甲營。

這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