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失意自有心胸在 第77章 重陽

時間進入九月,夏天最熱的時候已經過去,這個時候的天氣相對於一千年後熱的人要死要活,災難頻仍來說,只能用適合來形容了,尤其是進入九月份,天氣就已經開始漸漸轉涼,人們開始穿上一些厚重一些的衣服,以免自己著涼。

對於鞏儀縣的農人來說,去歲雖然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但並不影響今年的收成,而且年景還要好於往年甚多的,自然是人人心裡都踏實的很,摩拳擦掌的等著收穫的日子的到來。

九九重陽,這是個特殊的日子,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製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對於那些趙家村的村民,禁軍的士卒大多都是外鄉人,看著那些歡歡喜喜準備瓜果吃食的村民,趙石手下這些禁軍士卒心裡的滋味自然以黯然居多的。

這個時候的趙家村的擴建已經接近了尾聲,甚至有人已經迫不及待的住了進去,兩個村落如今已經連綿成片,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了六七倍有餘,房屋層層而立,其間綠樹蔥蔥,街道寬敞有致人,雖然比起縣城來還要小上許多的,但看上去卻要比縣城整潔的多了,再加上後面就是牛頭山,前面又有清溪環繞,在景緻上卻又勝了縣城一籌。

村民們看見已經漸成規模的村子,這心裏面的自豪和欣喜自然是不能為外人道的,這樣的建設速度在一個偏遠的山村來說卻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了,再加上這樣的村子還能叫村子嗎?叫鎮子還差不太多,對於這些將房子還有土地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村民來說,這無疑是趙家村家業興旺的徵兆了。

有這樣的速度,一來是材料人手都很充足,二來嘛卻要得力於趙石發明的一樣東西了,這樣東西在後世七十年代或是更早出生的人來說再是平常不過,但在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城裡人卻就很少能見到了,「洋井」這個東西在看到過實物的人眼裡自然是不算什麼的,無論是結構,還是原理都是普通之極的,但在這個普遍的應用轆轆來作為取水的主要手段的時代,卻只能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了。

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將一根鐵管插入地下,再在上面安上一個象是馬匹一樣的古怪東西,就能將水從地下抽出,方便而又快捷,真真是神仙手段才能形容的了。

這是趙石來到這裡之後的第一個發明,當初他看見母親用木桶在地井中艱難的取水,一桶水在用繩子拉上來的時候只能剩下半桶的時候,他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這個時代的關中並不缺水,其實直到明朝中期,由於天氣的原因,以及黃河的泥沙不住的鬱積在一處,才造就了關中缺水的局面的。

雖然有了這樣的想法,但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他自己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樣的東西來的,如今隨軍而來的四個鐵匠卻是幫他解決了問題,他只是在旁邊略加指點,以這個時代的冶鐵技術來說,製作這樣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雖然比趙石的要求要粗糙上很多,但也已經足夠應用了,只是井中的活塞費了些功夫,這活塞應該是由膠皮製成,可以想見的,這裡哪裡會有什麼膠皮,但也不是沒有辦法,最後卻是用厚麻布代替了膠皮,效果上略差了些,而且長時間泡在水裡,麻布會發霉腐爛,隔上一段時間便得更換一次,但總的來說也夠用的了。

接下來挖下坑去,一直見到地下泉水的湧現,接著把管子埋入,當第一縷清泉隨著後面的把手的上下搖動順著出口處泊泊留出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歡呼了起來,在此之後,那些匠人們對趙石自然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便是村民和那些禁軍士卒們看向他的眼神兒也充滿了崇拜。

取水方便,建造的速度立馬兒快了起來,到了重陽之時,基本上已經可以收工了事了的。

每逢重陽,不單家家都要洒掃庭院,每門每戶的門梁之上都會插上自家人登高採回來的茱萸,以示清除邪祟。

回到家裡,村民們卻也不顧疲憊,開始準備些過過節所需各樣物品,重陽糕就不必說了,還有瓜果,生熟食之類的吃食,然後便是興高采烈的等待廟會的開始了。

本來往年廟會皆在鎮子上舉行的,但今年趙家村出了個大有名頭兒的人物兒,又是團練所在,還聽說趙家村如今建的是有模有樣,是人都想來看看的,所以廟會便選在這裡進行。

大清早的便已經開始有臨近村落的人們拿著各樣東西陸續來到趙家村,這些人都是久不出門的鄉下人,雖然離趙家村並不算遠,但一年也不會到這裡來上一次的,當看見新建的村落之時,自然是驚訝的合不攏嘴巴,再見到能吐水的「噴井」後,除了震驚之外,便只剩下了羨慕,看著那些得意洋洋的趙家村村民,都是心裡話兒,自己的村子什麼時候也能出上一個象鞏儀猛虎這樣的人物兒,自家的村子沒準兒會變得比這裡還要氣派。

太陽高高升起,人流漸多,到了正午的時候,趙家村已經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人流滾滾而來,不單是鎮子上的人,就是再遠一些村子也有人慕名而來的,許多人擺開自家的特產,招呼叫賣,剩餘的人們攜兒帶女,往來觀瞧,嘈嘈雜雜之間,卻是比過年還要熱鬧上幾分的。

這樣的廟會可不怎多見,新建的村子的街道之上竟是顯得有些擁擠,後趕來的只好在村落外面擺開鋪蓋,這些人神情不免有些沮喪,更是打定了主意,下次廟會的時候一定要早些趕來的。

這次趙家村的廟會無疑使人們很是盡興,唯一有些遺憾的就是從頭到尾那位傳說的神乎其神的鞏儀猛虎都沒有露面兒,沒有見識到身高丈二,三頭六臂的人物兒讓人頗有些遺憾的感覺,有些富裕的人家卻是看中了這裡的景緻以及新建的村落的氣派,心裡想著是不是要舉家搬到這裡來居住……

廟會之上還兩處亮點,在新建的村落之中,一南一被坐落著兩處建築,赫然是一處廟宇,一處道觀,這卻是村子剛動工之時,不知從哪裡得到消息的一個遊方和尚和一個流浪道士便找了來,說要在這裡傳佛佈道。

和尚是個圓臉和尚,一身褪了色的袈裟批在身上,左手托著缽盂,右手拿著禪杖,很有些寶象莊嚴的味道,道士是個清瘦的道士,麻衣步履,三屢長髯飄灑胸前,腰間還別著一把長劍,也很有些清逸出塵的氣度,來到這裡便直接找到趙石,聲言願意自己出資建立寺廟道觀,而且文牒齊備,找不到一點的毛病。

趙石自然是無可無不可的了,他不信鬼神,卻對這些道士和尚也無任何惡感,便也隨意答應了下來,不成想,兩個人沒有幾天,便即招來了兩個頭陀,三個小僧,幾個道童,風風火火的將寺廟道觀建了起來,比他們修建村落還要上心的多。

自打這寺廟道觀建起來之後,這香火居然日日看漲,村子裡的人們本來崇佛敬道的便不少,還有的家裡既供著菩薩佛像,也供著三清道統,可謂是大大體現了華夏一族的信仰風格,只要有個念想,供的是哪家的神仙都無所謂的緊。

後來兩處寺院道觀名聲漸漲,就連鎮子上的人也來參拜,更不知兩人施了哪路的法術,後來連縣城一些官吏富戶也來這裡燒香,還說那兩位大師和道長都是神仙中人,靈驗的緊,再到得後來,這裡反而成了鞏儀縣香火極盛之地,這便是後話了,暫且不提。

廟會之上,人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兩處地方的,燒上一柱香來保佑自己一家之後的半年平平安安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兩個神仙中人也頗會做買賣,早已弄了香燭擺在寺廟道觀前面,再加上很多虔誠的信眾的奉獻,賺的是盤滿缽滿,很是讓人眼紅。

趙石此時的心思早已經不在什麼廟會和村落上面了,卻是在和杜山虎等人研究著手下的這五百士卒的訓練章程。

趙石住的地方很是特別,到不是有什麼稀奇的裝飾之類,而是位置,在連接就有村落和新建的村落之間有一塊兒山丘,說是山丘有些誇張,也便是平地鼓起的一塊兒土包差不多,趙石喜歡在清靜的地方居住,又不能離開軍營太遠,便在這裡給自己建了一處房子。

這房子也很是稀奇,是趙石根據西方的木屋所建,在前世象他們這樣的戰士,在經過殘酷的戰火之後,都想找個清靜的地方好好鬆弛一下繃緊的神經的,象那些僱傭軍們,便在一些森林中擁有屬於自己的度假木屋兒,不過中國的國情也決定了中國的軍人不可能象他們一樣奢侈,更何況是趙石他們這樣的編外人員了,這也讓趙石很有些木屋情節的。

如今大權在握,不利用一下他也不甘心,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座算得上古怪的木屋出現在了這裡,牆壁都是用粗木捆綁粘合而成,而房頂由於少了一些防雨的材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