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三十二章 停戰接觸

美國軍隊可以放棄波士頓,卻不會放棄紐約。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共和國陸戰隊包圍紐約之前,美軍已經在大紐約地區部署了大約150萬官兵,另外還組織了一支規模不低於200萬的民兵,協助美軍作戰的武裝平民也有數十萬之多。也就是說,當時留在大紐約地區的3000萬人中有400萬軍事人員,這個比例足以讓共和國陸戰隊選擇新的進攻戰術。

萬幸的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早已不是人數多寡。

與進攻大波士頓地區一樣,在進攻大紐約地區之前,共和國陸戰隊散發了傳單,並且給出了5天時間,讓那些不想為美軍服務,想要活到戰爭結束之後的平民離開交戰區域,前往制訂地點接受安置。因為後方的戰爭難民營已經人滿為患,而且在按照大紐約地區的戰爭難民時發生了幾次不愉快的衝突,即部分極端主義份子混在難民中,襲擊了為其提供幫助的共和國軍人,所以大紐約地區的戰爭難民全都留在了該地區附近,暫時集中安置在紐約州與新澤西州的幾座小城鎮裡面。

毫無疑問,在美軍的控制下,真正接受安置的難民並不多。

根據戰後公布的數據,到8月20日,也就是「疏散行動」的最後一日,接受共和國陸戰隊安置的難民不到500萬,而當時大紐約地區至少有2500萬平民。也就是說,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平民接受了安置,而且大多是婦女、兒童與老人,還有少數殘疾人。因為共和國陸戰隊不接受在戰爭中負傷的軍人,所以沒有多少傷殘人員。

8月21日凌晨,進攻行動正式開始。

這場攻城戰打了10天,直到8月31日夜間,隨著最後一批躲在地鐵系統里的美軍被剿滅,戰鬥才宣告結束。

可以說,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打得最慘烈的一場城市戰。

雖然這場戰鬥只持續了10天,比起之前的很多城市攻防戰都要短得多,但是不管在兵力投入、彈藥消耗、人員傷亡、物資損毀等等方面,都算得上是最慘烈的一場戰鬥,而且這也是共和國陸戰隊自斐濟群島之後,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歸根結底,紐約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立體防禦堡壘。

要知道,紐約擁有世界上最發達與最健全的地下交通系統,還擁有幾乎無法準確估算的地下管網,加上地面上林立的摩天大廈,不管是共和國陸戰隊,還是其他哪支軍隊,都很難在這座由鋼筋混凝土堆砌起來的迷宮裡面施展開來。毋庸置疑,進攻開始後,共和國海軍為陸戰隊提供了強有力的炮火支援。用參與了這場作戰行動的陸戰隊官兵的話來說,海軍的炮火幾乎將紐約的地上部分從地面抹去,只是對紐約的地下部分無能為力。準確的說,是很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根據陸戰隊提交的戰報,為了加強地下防禦系統的抗打擊能力,美軍不但用難以計數的鋼材加固了地鐵與地下管網,還用加固的密封門,將這些能夠供坦克戰車通行的地下管網隔斷。如此一來,就算900千克級炮彈、甚至450千克級炮彈都能輕易擊穿地表,摧毀地鐵與總下水道,但是卻很難一下摧毀整個地鐵系統,每發炮彈造成的毀傷非常有限,而要摧毀正個地下系統,所要的彈藥將非常驚人。

可以說,吸取了無數的教訓之後,美軍總算找到了一種能夠對付共和國軍隊遠程炮火的辦法。

當然,這種分段防禦的地下工事也對進攻部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不管共和國陸戰隊的官兵是否願意接受,要想攻佔紐約,就得消滅那些躲在地下管網裡的美軍,也就要讓陸戰隊官兵下到地面去。事實上,因為美軍喪失了制空權,也沒有能夠威脅到共和國海軍艦隊的遠程火力,所以從一開始,美軍就主動放棄了地表陣地,最多只做了象徵性的抵抗。也就是說,地面戰爭變成了「地下戰爭」,在這10天里,共和國陸戰隊的進攻部隊幾乎都是在與地下的敵人作戰。

這也是紐約攻防戰打得異常慘烈的原因之一。

根據共和國陸戰隊的作戰記錄,在這10天之內,僅僅在爆破中消耗掉的塑膠炸藥就超過了5000噸,而當時參與進攻的部隊中僅僅只有不到1萬名工兵。也就是說,平均每名工兵每天消耗50千克塑膠炸藥,而一次爆破最多只需要10千克炸藥,即工兵平均每天執行5次爆破任務。即便除掉由步兵執行的爆破任務,一個由5名工兵組成的爆破小組每天都要執行大約15次爆破任務,而一次爆破任務至少需要1個小時,即工兵每天戰鬥15個小時,遠遠超過了普通步兵!事實上,這還沒有算上在塑膠炸藥不夠的情況下,用其他器材,比如大口徑炮彈進行的爆破行動,工兵每天的作戰時間高達18個小時以上,休息時間不到4個小時。如果僅僅只是一兩天,問題還不大,持續10天的話,問題就很嚴重了。事實上,在這10天的戰鬥中,損失最多的就是工兵。按照共和國陸戰隊公布的戰報,在進攻大紐約地區的戰鬥中,工兵的傷亡率是普通步兵的5倍,而在整個大戰期間,工兵的傷亡率僅為步兵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在這場戰鬥中,工兵的傷亡率是以往的15倍!參戰的10000多名工兵中,僅有7000多人完整無缺的活到了戰鬥結束的時候,陣亡的工兵超過2000名,負傷的更是多達4000名。

承擔重大損失的,不僅僅有共和國陸戰隊。

前面已經提到,在大紐約地區的3000萬軍民中,只有大約500萬接受了共和國陸戰隊的安置,其餘2500萬都留在了戰場上。根據共和國當局在站後公布的數據,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大紐約地區的平民只剩下了不到1000萬。除此之外,還有大約200萬平民與美軍官兵在戰爭結束之前接受安置、或者是得到救助。也就是說,大約有1300萬人永久性的留在了這座巨大的廢墟裡面。

當然,實際死亡數字很有可能遠不止1300萬。

根據美國聯邦政府與紐約州政府的相關檔案,在8月21日之前,大紐約地區里的軍民總數在5000萬左右,而不是共和國當局公布的2500萬,而真正活到戰爭結束的還不到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當然,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紐約,恐怕誰也說不準。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這場戰鬥結束之後,紐約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墳場。因為傷亡實在過於巨大,加上數百億噸的建築廢墟,徹底損毀的基礎設施等等,共和國陸戰隊不的不放棄了佔領紐約的想法,只是象徵性的在下紐約灣的自由島(也就是安置自由女神象的小島)上部署了一個步兵排,並且將共和國國的國旗插到了自由女神象的手上。戰鬥結束之後,共和國陸戰隊也撤出了大紐約地區。

事實上,這還沒完。

因為當時正好是夏季,而美國的基礎醫療系統早已崩潰,加上該地區又是美國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還有數千萬戰爭難民留在了附近,所以戰鬥結束之後,為了防止爆發瘟疫,共和國陸戰隊不得不出動工程部隊,在新澤西州、紐約州與康涅狄格州挖掘了一條上千千米長的「護城河」,引入哈得孫河的河水,將大紐約區徹底隔離。因為這種隔離方式仍然不能阻止細菌與病毒擴散,所以共和國陸戰隊還調動2000多名醫護人員,在大紐約地區的周邊地區設置了100多個臨時醫療救助點,並且免費為這些地區的民眾發放藥品與消毒藥水。到了9月中旬,隨著廢墟里的屍體嚴重腐爛,共和國陸戰隊不得不從國內的消防部門借調了數百架滅火飛機,並且訂購了數萬噸消毒藥品,持續不斷的向大紐約地區,特別是最為嚴重的曼哈頓島投灑消毒水。

這一行動,將大紐約地區,特別是曼哈頓島與長島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死亡地帶」。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正是這一行動,導致了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歐洲紅十字會在戰後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聲稱,在紐約攻防戰結束的時候,大紐約地區仍然有不少倖存者,總量有數百萬之多(一些人甚至認為有上千萬之巨,而這一點也得到了部分共和國陸戰隊官兵的承認,即在部隊撤出大紐約地區的時候,很多平民仍然留在已經變成廢墟的家裡,打算靠自己的雙手重建家園,而沒有接受共和國陸戰隊的幫助或者前往難民營)。為了防止瘟疫,共和國陸戰隊投灑的高濃度消毒水肯定對人有害,並且污染了水源。更要命的是,當留下來的平民發現再也無法生存下去的時候,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在外圍構築了一道長達1200千米,寬度超過20米的「戰壕」,用河水擋住了平民的逃生之路。當時,已經是9月底,共和國陸戰隊擔心倖存者已經染上疾病,而且沒有足夠的人力來控制這些平民,所以用感測器炸彈設置了一道隔離帶,堵死了難民的最後一點希望。共和國海軍則在海面上設置了封鎖地帶,阻止難民涌如其他地區。

毫無疑問,果真如此的話,這絕對是慘無人道的舉措。

事實上,也確實有證據支持這一觀點,即在戰爭結束數十年之後,仍然有人在大紐約地區附近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