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二十六章 進攻號

對進攻者來說,戰略打擊無疑是減少傷亡的最佳手段。

早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就在巴爾幹地區打了一場以戰略打擊為主的零傷亡戰爭,用數十天的高強度轟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完全依靠戰略打擊打垮對手的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求零傷亡是每一位戰略家的目的。

問題是,當這種追求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不再是追求那麼簡單,而會發展成為某種極端的東西。就像吸了鴉片一樣,當指揮官把減少傷亡當成任務指標,就會對一切能夠減少傷亡的手段著迷。

戰略打擊就是如此。

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加利福尼亞州變成了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無人區」,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亞是美國人口最多與經濟最發達的州。如果以經濟總量計算,這個擁有1億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僅次於共和國、歐盟、美國、印度與巴西,超過了人口更多的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國,甚至相當於21個阿拉伯國家的總和。在這個佔據了美國本土西部地區三分之二海岸線的州,不但擁有世界聞名的好萊塢,還有現代電子產業發源地的矽谷。可以說,正是加利福尼亞州,才讓美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趨於平衡,讓原本荒蕪的西部地區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動力。

慘烈的戰略打擊,讓這塊希望之地變成了絕望之地。

根據戰後公布的一些數據,美國當局在戰爭期間做的不完全統計,在2063年2月底之前離開加利福尼亞,翻越洛基山進入中西部地區的戰爭難民超過7000萬,其中3000多萬由美國政府收容、安置在難民營里,另外3000多萬則湧入了各大小城鎮,成為了美國中西部地區動亂的根源。當然,在沒有走出加利福尼亞州的戰爭難民中,大部分都永久性的留在了洛基山的峽谷裡面。到底有多少人在逃難的時候死亡,恐怕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沒有人懷疑,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根據戰後統計,僅有大約8500萬加利福尼亞居民活到了戰爭結束之後,而在戰爭爆發前,加利福尼亞的人口是1億450萬,除去國家徵召的軍人,大約有1500萬加利福尼亞人沒有活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這些人中,大約一半死於戰略打擊或者因為戰略打擊失蹤,另外一半則死在了逃亡的路上。首先得承認,死在逃亡道路上的戰爭難民多半是因為缺乏食物,或者是缺乏有效的醫療救助,還有不少是因為爭奪食物或者藥品,也有很多死於謀殺,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如果沒有共和國軍隊的全面戰略打擊,這些人不會離開家園,更不會死在逃亡的路上。因為難民主要向東進入洛基山,所以很多難民都死在了山區。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山裡,肯定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在戰爭結束之後的數十年內,陸續有人發現了難民坑,其中最大的一個坑裡就有上萬具屍骨,最小的一個坑裡也有數百具屍骨。可想而知,當時死在山裡的難民絕對不在少數,保守估計的話,都在100萬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共和國海軍的傑作。

正是因為如此猛烈的打擊,美國當局不得不在2月底連續兩次發出外交照會,希望與共和國進行停戰談判。

問題是,有談判,不一定有談判結果。

3月1日,共和國與美國駐瑞士大使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觸。因為美國當局並沒在照會中提出可以在什麼情況下以投降的方式結束戰爭,而共和國早就對外宣布,除非美國當局投降,不然戰爭只會在徹底擊敗美國的時候結束,所以這次接觸是以非正式、而且秘密的方式進行的,並沒公開,也沒有邀請除瑞士外長之外的第三者參加。

毫無疑問,這樣的接觸,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這次僅持續了30分鐘的接觸中,雙方交換了戰爭意見,特別是結束戰爭的方式。事實上,雙方大使都只是傳話筒,相互交換了基本信息。因為是美國當局主動要求就停戰談判進行接觸的,所以共和國大使的口氣非常強硬,堅持只有美國無條件投降,共和國才會停止軍事行動。如果美國當局決定無條件投降,根本就沒有必要與共和國為停戰談判進行磋商,所以美國大使的意見很簡單,美國不會無條件投降,只會在適當的情況下以談判的方式結束戰爭,也就是有條件投降。事實上,共和國當局也不可能指望美國無條件投降,不然就不會答應為停戰談判進行磋商,而是應該直接向美國下最後通牒,要求美國當局無條件投降。

正是如此,在這30分鐘的會談中,美國大使提出了最重要的幾個投降條件。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保證美國政權的延續性與合法性,即美國投降之後,美國政權與政治體制不應該受到影響,只有美國的執政者為戰爭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因為美國政權與政治體制是由全體美國人決定的,而發起戰爭的是美國政府,因此不能向美國公民追究戰爭責任,也就不能對美國公民決定的政權與政治體制動手,只能對需要承擔戰爭責任的美國當權者、也就是聯邦政府官員追責。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杜奇威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只不過他遇到了更優秀的對手。

問題是,這個最為重要的要求根本就不為共和國所接受。共和國大使只拿出了一個反駁的理由,即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再次爆發世界大戰的原因,那麼共和國為這場戰爭做出的犧牲將失去意義,而共和國公民肯定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共和國當局也就不能違背公民的意志與美國講和。

第一個問題都談不攏,後面的問題就別談了。

當然,美國大使沒有失職,仍然提出了要求,即戰後保證美國的完整性,確保美國民眾擁有自由與民主等等。

不管怎麼說,這次接觸,至少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3月2日凌晨,在接觸為果的情況下,共和國軍隊恢複了戰略打擊。

因為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針對美國本土西部地區的戰略打擊,所以共和國天軍與海軍把打擊範圍擴大到了洛基山以東的美國中西部地區,而第一個遭到打擊的就是有著「西都」之稱的丹佛。

這也是共和國天軍與海軍首次打擊同一個目標。

原因無二,在切薩皮克灣周邊地區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之後,丹佛已經成為美國的「陪都」,即美國的政治中心。從迫使美國當局無條件投降的角度出發,首先向丹佛下手,能夠最大限度的打擊美國的士氣與鬥志。

毫無疑問,這天的戰略打擊異常猛烈。

根據共和國天軍與海軍的作戰記錄,在這一天內,總共向丹佛投擲了各類彈藥近20萬噸。雖然投彈量遠遠比不上之前的戰略打擊,別說跟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這些大城市相比,就連投在一些軍事基地的彈藥都要多得多,但是丹佛是一座人口不到100萬的城市,而且受自然環境影響,中心城區的面積只有其他百萬級大城市的一半左右,是一座相對較小的大城市。

僅僅幾個小時,丹佛就變成了人間地獄。

因為美國聯邦政府已經遷到此地,所以對戰略打擊的人員傷亡有詳細的統計結果。根據美國當局在數日後公布的統計數據,光是能夠辨認的受害者遺體就超過了25萬具,另外還有大約同樣數量的受害者遺體無法辨認,失蹤人口也差不多有25萬。也就是說,躲過這場打擊的丹佛市民不會超過20萬!這也很好理解,不管怎麼說,丹佛是美國的西都,是新的政治中心,因為有聯邦政府的機構在此,所以在大部分市民看來,有了華盛頓的教訓,美國聯邦政府肯定會想盡辦法保護這座臨時首都。更重要的是,丹佛是典型的內陸城市,離海岸線有上千千米。可以說,基本上所有丹佛市民都認為這裡是美國最安全的地方,不然美國總統也不會跑過來避難。

戰爭就是如此,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危險。

當然,丹佛僅僅是個開始。

到3月份,隨著在太平洋上活動的4支主力艦隊以火速趕往大西洋,並且在3月1日就到達了加勒比海,加上之前派遣過來的4支主力艦隊,當時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活動的主力艦隊多達16支,也就是擁有128艘主力艦。更重要的是,當時共和國海軍還向該地區部署了12支火力支援艦隊,其中配備900千克級電磁炮的火力支援艦就有接近200艘。除此之外,一直在該地區活動的還有4支航空艦隊,以及8座海上基地群。因為天軍已經完成了對美國西北地區的戰略打擊,所以正在逐步將戰略轟炸機轉移到大西洋。算是部署在東太平洋與北太平洋上的4座海上基地群,當時僅部署在美國周邊地區的戰略轟炸機就在2萬架以上!當然,這還沒有算上可以部署在古巴的戰略轟炸機。如果全部算上的話,能夠對美國本土縱深地區實施戰略打擊的轟炸機在45000架左右。

以此計算,極端情況下,共和國海軍與天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