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七章 政治決定戰爭

波多黎各如此重要,肯定是不得不打了。

毫無疑問,攻打波多黎各是政治需要,而不是軍事需要。如果讓軍人來選擇的話,別說不太熱衷打地面戰的華劍鋒,就算是想讓陸軍再立奇功的袁晨皓,也不會選擇在這座離古巴不到500千米的島上與美軍大幹一場。從純軍事角度出發,在鞏固小安德列斯群島上的軍事基地之後,最佳選擇是用轟炸摧毀鄰近島嶼上的美軍基地,用艦隊進行封鎖,然後出兵古巴,再以古巴為跳板攻擊美國本土。

問題是,戰爭為政治服務。

6月初,共和國與歐洲簽署了《開羅協議》之後,共和國海軍率先北上,按照計畫進入加勒比海,封鎖大安德列斯群島東部海域,為攻打波多黎各做準備。

因為美國海軍還沒有恢複元氣,所以海上行動以前期部署為主。

整個6月份,共和國海軍都在加強前期部署。

雖然修繕小安德列斯群島的軍事基地非常重要,但是在共和國海軍的戰略計畫中,這些軍事基地只有輔助作用,並不部署作戰部隊,所以共和國海軍的前期部署以海上基地、特別是海上基地群為主。

當然,作為支撐力量,還得考慮運輸船隊。

在無法保證能夠在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佔領巴拿馬運河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只能做最壞的打算,即不得不走好望角航線。為此,共和國海軍在上半年就調動了二十多支船隊,隨著中東戰爭以妥協的方式結束(真正的結束時間是2062年11月底,即最後一支盤踞在土耳其山區里的美軍向歐洲軍隊投降之後,共和國當局才承認中東戰爭結束,並且開始兌現協議中的承諾),共和國海軍在6月份又向大西洋地區派遣了8支船隊。到6月底,隨著埃及宣布向共和國的軍事船隻開放蘇伊士運河,加上共和國海軍掃蕩了地中海地區,大部分船隊改走直布羅陀航線。

因為走直布羅陀航線到古巴,僅比走巴拿馬運河航線到古巴多1000多千米,而兩條航線的長度都在20000千米以上,所以在打通了直布羅陀航線之後,要不要佔領巴拿馬、控制巴拿馬運河都不太重要了。

這也正是共和國海軍把攻打波多黎各的作戰行動放在攻打巴拿馬之前的主要原因。

必須承認,在陸戰隊登上波多黎各之前,共和國當局、包括元首裴承毅、海軍顧問華劍鋒、總參謀長袁晨皓在內的眾多高層多嚴重低估了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甚至沒有把這場政治意味強烈的作戰行動當回事。

這也很好理解,當時美軍已經潰不成軍。

拿美國海軍來說,放棄小安德列斯群島之後,在共和國海軍北上進入加勒比海的時候竟然沒有做任何抵抗,甚至連象徵性的騷擾也沒有。雖然美國當局公布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鼓動波多黎各人為美國而戰,但是這些措施都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歸根結底,美軍缺乏戰鬥力是因為缺乏有經驗的軍人,缺少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守住波多黎各的關鍵不是有多少地面部隊,也不是能夠動用多少戰鬥機,而是能不能掌握制海權,把共和國軍隊擋在千里之外。

美國海軍都退卻了,留在島上的陸戰隊與陸軍能有多大的作為?

不看別的,這個觀點沒有錯。

孤島難守,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守住過一座孤島,而且守軍在絕大部分情況下要付出比進攻方更加慘烈的代價。100多年前,美國打贏了太平洋戰爭,非常清楚守衛孤島的難度有多大。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戰爭的政治特性往往會對戰爭本身產生很大的影響。就拿100多年前的太平洋戰爭來說,在必敗無疑的情況下,日軍在硫黃島上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讓志得滿滿的美軍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從而對美國的戰略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讓美國當局在考慮該如何結束這場戰爭的時候,不得不放棄登陸日本本土的打算。雖然兩枚原子彈給日本留下了永久的傷痛,但是比起美軍登陸對日本造成的破壞,這點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大軍臨境的情況下,美國當局必須考慮本土作戰。

對美國來說,最好的結果無非是在本土變成戰場之前結束戰爭。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像當年的日本,在本土外圍防線上打出點樣子來,讓共和國軍隊嘗到苦頭,也讓共和國當局放棄登陸美國本土的打算。

毫無疑問,波多黎各是美國當局最後的選擇。

如果守不住波多黎各,美國就將失去做最後掙扎的機會。說得直接一點,共和國軍隊攻打波多黎各的目的是為了給猶太人一個交代。接下來,共和國就將進軍古巴,用成千上萬的轟炸機,以及數以億計的炸彈將美國變成焦土。就算美國能夠堅持到最後,迫使共和國打地面戰,在本土成為廢墟的情況下,美軍的戰鬥力也不會強到哪裡去。到時候,不但會被炸回石器時代,還要遭受慘重的人員損失。

美國沒有退路,也沒有其他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低估美軍死守波多黎各是共和國高層犯的低級錯誤。

戰略層面的低估,帶來的就是戰術準備方面的嚴重不足。

雖然在陸戰隊登上波多黎各之前,共和國海軍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前期火力準備,光是出動的戰機就超過了兩萬架次,但是受後勤保障等因素影響,前期火力準備的強度一直不是很大,而且沒有形成系統,往往是今天炸了,明天就被修復。到7月初,也就是準備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時候,島上仍然有半數以上的軍事目標沒有被摧毀,超過三分之二的美軍防禦部隊具有完備的戰鬥力。

與前期火力準備相比,陸戰隊的準備更不充分。

雖然當時共和國宣稱準備了百萬大軍,就算除掉艦隊、航空兵與後勤人員,陸戰隊作戰部隊的兵力也在30萬以上,但是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到7月初的時候,到達前線的陸戰隊只有5個旅,戰鬥單位的總兵力不到10萬。

要知道,當時島上的美軍兵力不低於100萬,戰鬥人員佔半數以上。

準備如此不充分,結果可想而知。

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一天,共和國陸戰隊的先頭部隊登上了波多黎各。

海灘上的戰鬥打得非常慘烈,雖然共和國陸戰隊選擇了立體登陸戰術,絕大部分作戰部隊都是乘坐垂直起降運輸機到達島上的,只有少數超重與超大裝備需要由氣墊船、或者登陸艇送上岸,但是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共和國陸戰隊沒有使用較為擅長的大縱深突擊戰術,而是把兵力集中在了海灘上。

這場登陸作戰,可以說是共和國陸戰隊在大戰期間打得最糟糕的一次。

不管有多少其他理由,誰都不能否認,過於草率的決策,嚴重欠缺的準備,讓衝上海灘的陸戰隊官兵成了美軍射殺的對象。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共和國陸戰隊就損失了近2000名官兵。

要知道,上一場讓共和國陸戰隊在一天之內損失2000名官兵的戰鬥發生在4年前的塞班島上。與4年前相比,共和國陸戰隊不但擁有了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擁有絕對的戰場主動權。在幾乎掌握了全部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打成這個樣子,肯定不是軍人的問題,而是決策者的問題!

肯定得有人為之負責,只不過這人不是裴承毅。

承擔責任的也不是袁晨皓,而是華劍鋒。

波多黎各戰役之後,華劍鋒就主動提出了辭職請求。因為需要有人來背這個黑鍋,所以裴承毅沒有挽留,只是以暫時沒有更合適的海軍助理人選為名,讓華劍鋒在辭職之後繼續做遠來的工作,直到找到合適的接替人選。

當然,這已經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依靠巨大的傷亡,陸戰隊在島上站穩了腳跟。雖然共和國海軍的準備很不充分,但是實力上的巨大優勢是無法改變的。登陸作戰的第二天,共和國海軍艦隊就趕到戰場,用大口徑電磁炮為陸戰隊官兵提供了強大的炮火支援,也讓剛剛看到希望的美軍徹底絕望。在猛烈的炮火面前,不管是人、還是裝備,都沒有倖免的可能。

這一天里,共和國陸戰隊把2個旅的3萬多名官兵全部送上了海灘。

隨著兵力增加,灘頭陣地得到鞏固,陸戰隊開始向內陸推進。戰線拉開之後,美軍的劣勢就暴露了出來。說得直接一點,在無法確保部隊在戰場上靈活運動的情況下,戰線拉長之後,美軍就喪失了主動權,共和國軍隊則可以選擇美軍防線上的薄弱環節下手,讓美軍不得不被動防禦。

打到7月6日,局面完全改觀。

在將共和國陸戰隊趕下大海的希望破滅之後,美軍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目標確定在穩固防禦上,即利用堅固的防禦陣地,給共和國陸戰隊製造巨大的傷亡,讓共和國為這座島嶼付出足夠高昂的代價。

這個時候,共和國當局原本有辦法改變局面。

從軍事層面考慮,鞏固了灘頭陣地之後,陸戰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