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章 僵局

發生在夏威夷群島海域的這場海戰,從一開始就扣人心弦。

雖然從兵力與戰鬥力上看,共和國海軍擁有明顯優勢,特別是在主力艦隊方面,三比二是兵力比、以及將近二比一的戰力比,讓共和國海軍掌握著戰場主動權,但是雙方都擁有一擊必殺的攻擊力量,能夠在一次佔據戰術優勢的攻擊中打垮對方、甚至殲滅對方,因此任何性質是失誤與錯誤都有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受此影響,還未接觸,雙方的艦隊指揮官就顯得格外小心謹慎,不但沒有冒險突進,還離開了對方偵察力量的監視範圍,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之中。

相對而言,實力稍弱的美國海軍更加謹慎。

第53主力艦隊進入太平洋之後,美國海軍沒有按照以往的方法,即讓各戰鬥艦隊在珍珠港會合,再開赴戰場,也沒有讓第53主力艦隊前往聖迭戈,畢竟這座美國西海岸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過於醒目,外面肯定有不少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從安全出發,美國海軍將艦隊會合地點選在了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面600千米處的雷維亞希赫多群島,並且提前向該海域部署了執行偵察與監視任務的攻擊潛艇。

問題是,美國海軍將艦隊會合海域選在雷維亞希赫多群島,根本算不上隱秘。

眾所周知,太平洋上的島嶼分布情況是西密東疏,尤其在西南與東北兩個方向上呈顯著反差,即西南太平洋上島嶼密集、東北太平洋上則沒有幾座島嶼。從島嶼分布來看,以波利尼西亞(主要包括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土布艾群島、以及部分零星分布的島嶼)為界,西面島嶼密集、東面島嶼則屈指可數。由此可見,在夏威夷群島與北美大陸之間,也就只有那麼幾座島嶼,其中瓜達盧佩島距離聖迭戈太近,不太適合供艦隊臨時錨泊,只有雷維亞希赫多群島距離合適,即沒有在共和國海軍潛艇的監視範圍之內,又離北美大陸比較近,在美軍的控制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艦隊一定要在島嶼附近會合嗎?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戰術問題,即艦隊會合的目的是什麼?

在有特定目的的情況下,艦隊就不需要在島嶼附近海域會合,甚至沒有必要在參戰之前會合,完全可以通過制訂嚴格的作戰計畫,讓參戰艦隊在同一時間到達戰場,同時投入戰鬥,即在戰場上會合。比如在突襲某一固定目標的時候,就可以將參戰艦隊分散部署在不同的港口與海軍基地,以免引起敵人注意,然後以嚴格的作戰計畫來約束艦隊的行動,使參戰艦隊同時發起進攻,具有典型意義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與攻打中途島。從兩場典型海戰就看得出來,這種有特定目的的作戰行動在海洋戰場上非常少見,而且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作戰結果受關鍵因素影響,更加傾向於兩個極端,即勝則大勝、敗則完敗。

事實上,這種有特定目的的情況在海戰中非常少見。

海戰的主要目的是奪取制海權,而奪取制海權的主要力量是艦隊,所以海戰往往是雙方艦隊之間的戰鬥,而艦隊又是活動目標、且戰術機動性與戰略機動性都非常出色,因此艦隊間的戰鬥基本上沒有特定目的,也就不可能用一份戰術計畫來約束艦隊行動,讓艦隊在戰場上會合。

受此影響,艦隊往往要在戰場外會合。因為無法確定會合的具體時間,也無法確定各艦隊的具體情況,所以會合地點往往選擇在島嶼附近,而且大都選擇能夠讓艦隊臨時錨泊的珊瑚環礁、或者大型島嶼的天然海灣。

這次,美國海軍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種情況。除了無法肯定共和國海軍艦隊的具體行蹤之外,美國海軍甚至無法準確掌握第53主力艦隊到達會合海域的時間。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雷維亞希赫多群島位於從巴拿馬運河到美國西海岸地區的航線之間,共和國海軍在進軍夏威夷群島之前就向東太平洋派遣了數十艘攻擊潛艇(根據共和國海軍的記載,到2060年7月初,在東太平洋活動的攻擊潛艇多達120艘,其中半數都在巴拿馬運河到美國西海岸的航線上尋找機會),雖然美國海軍早就在墨西哥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區部署了數百架反潛巡邏機,並且在這條僅有5500千米(從巴拿馬城到洛杉磯)的航線上部署了12支區域性護航艦隊,專門負責各海域的反潛搜索與攻擊任務(區域性護航艦隊不伴隨船隊活動,而是專門執行搜潛與獵潛任務),但是這些防禦性部署的意義仍然非常有限,並未阻止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在這條航線上獵殺成百上千的美國艦船(到2060年6月30日,在這條航線上被擊沉的商船超過1200艘,總噸位高達7000萬噸),也無法阻止共和國海軍的潛艇監視從大西洋增援太平洋的美軍艦隊。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在策劃這次作戰行動的時候,不得不讓艦隊在雷維亞希赫多群島會合,並且在制訂戰術計畫的時候非常小心謹慎。

說直接一點,就是更加趨於保守。

拿第53主力艦隊的行動來說,在經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巴拿馬灣之後,沒有直接駛向雷維亞希赫多群島,而是在到達科科島之後折向南下,在加拉帕戈斯群島(達爾文跟隨「小獵犬」號進行環球航行的時候,曾經在這座群島逗留了好幾個月,並且根據島上的海雀想到了環境對生物演變的影響,這就是後來的「進化論」)稍做停留之後,再向西航行,最終繞道克利珀頓島北上,最終到達雷維亞希赫多群島,用了3天才走完這段只需要24小時就能到達的航程。

因為第53主力艦隊繞道加拉帕戈斯群島與克利珀頓島是早就確定了,所需航行時間也不會有太大的出入,所以第51主力艦隊與第52航空艦隊從聖迭戈出發之後,也沒有直接前往雷維亞希赫多群島,而是向西航行,離開共和國海軍攻擊潛艇頻繁出沒的近海海域(聖迭戈在洛杉磯南面,所以處在那些執行破交任務的攻擊潛艇的巡邏覆蓋範圍之內)之後,再繞道南下,最終從西面駛向雷維亞希赫多群島。

即便如此,南下的2支作戰艦隊只用了2天就趕到雷維亞希赫多群島,所以在第53主力艦隊到達之前,這2支艦隊已經在會合地點等了1天。由此可見,正是因為計畫的不確定性,所以美國海軍才將艦隊會合海域選在島嶼附近。不管怎麼說,進入島嶼附近淺海區的艦隊要比留在大洋深處的艦隊更不容易遭到潛艇攻擊。事實上,對那些排水量數千噸、甚至上萬噸的攻擊潛艇來說,到環境惡劣的淺海活動都是件比較危險的事情。一般情況下,除非有絕對必要,不然沒有任何潛艇艇長願意指揮型深10多米的潛艇到水深不到20米的海域去執行獵殺任務。

當然,會合只是第一步,會合之後該如何行動,才最為關鍵。

按照美國海軍的計畫,3支作戰艦隊會合之後,再考慮具體的作戰行動,畢竟以當時的情況,美國海軍也無法預測7月初的戰場情況,更加無法預測在第53主力艦隊進入太平洋之後,共和國海軍會怎麼應對。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等到美國海軍的3支作戰艦隊在7月7日會合、組成了規模龐大的第五艦隊時,共和國海軍的作戰艦隊已經離開夏威夷群島東部海域,不但沒有繼續炮擊群島上的美軍基地,甚至沒有進入美軍潛艇與巡邏機的搜索海域。更重要的是,在這3天之內,美國海軍派出去的遠程偵察機與海上巡邏機甚至沒有遇到共和國海軍的戰鬥機,至少沒有在群島東部海域遇到。

也就是函索,之前還做出要將夏威夷群島轟成廢墟的共和國艦隊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如果說共和國艦隊怕了趕來的美軍艦隊,肯定不會有人相信。

所有跡象都表明,共和國海軍在陸戰隊還沒有登上中途島的時候就主動東進,襲擊了瓦胡島等群島東部的大型島嶼,主要目的就是逼迫美軍艦隊前來決戰,在正式進軍瓦胡島之前獲得絕對制海權。由此可以大致斷定,共和國海軍艦隊沒有離開戰場,只是離開了美軍的偵察與搜索範圍,而且正在尋找決戰機會。

那麼,共和國海軍艦隊到底在哪個方向上?

從戰後獲取的資料來看,這不但是美國海軍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也是當時美國海軍內部爭論最大的問題。

在部分海軍將領看來,共和國海軍艦隊在7月4日的炮擊之後,就向南航行,並且趕在美國海軍對遠程偵察力量做出調整、重新部署偵察行動之前,就從夏威夷島與萊恩群島之間穿過,進入了東太平洋。因為共和國海軍艦隊的最大航行速度高達70節,而美國海軍花了10多個小時才調整好偵察部署,所以共和國海軍艦隊有足夠的時間離開美軍偵察機的搜索區域。問題是,共和國海軍不可能提前知道美國海軍需要用10多個小時才能調整好偵察部署,也不可能知道美國海軍會如何使用遠程偵察力量,那麼在向東穿插的時候,就不會選擇如此冒險的航線。更重要的是,夏威夷島與聖誕島的直線距離僅僅2000千米,在共和國艦隊炮擊夏威夷群島的時候,部署在聖誕島上的美軍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