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以共和國在2060年的軍事實力來看,制約進軍夏威夷的眾多要素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合適的戰略平台,也就是能夠為數十萬軍隊提供支持、並且成為共和國軍隊在登上夏威夷群島的主要島嶼之前的大型海上基地。

早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內部就在要不要進軍夏威夷群島、以及如何進軍夏威夷群島的問題上討論過多次。

眾所周知,進軍夏威夷群島的目的是要進軍北美大陸,進軍美國本土。因為進軍夏威夷群島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也就不是必須選擇的手段。早在2049年,也就是戰前準備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總參謀部就提出了好幾套進軍美國的戰略方案,總體上分為了東南西三個方向,即分別向東越過太平洋、登陸北美大陸西海岸,進軍南美洲、沿中美洲地峽北上進軍美國本土,以及向西挺進、從北大西洋方向上登陸北美。在這三套方案中,由各有好幾套方案,拿東進方案來說,又分成了北中南三路,北面就是從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沿洛基山脈西部沿海平原南下,中路則是經夏威夷群島、在美國西海岸地區登陸,南路則是經中太平洋群島、在中美洲地區登陸、再北上經墨西哥進軍美國。雖然在眾多方案中,東進中線方案、即攻打夏威夷群島的方案最有可行性,但是在2052年之前,共和國軍隊內部仍然有人認為這條進軍線路過於傳統,難度也最大。直到專門為戰爭準備工作搭建的超級計算機群投入使用,對各種戰略進軍方案進行全面模擬分析之後,對進軍線路的爭論才偃旗息鼓。模擬分析的結果非常明確,即在極端情況下,經夏威夷群島攻打美國本土的代價與難度都是最小的,為主要進軍線路,而其他方向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受此影響,共和國的戰爭準備工作基本上都與此有關。當然,戰爭期間,共和國的戰略進攻也深受影響。比如在佔領了勘察加半島、掃蕩了俄羅斯的遠東地區之後,共和國軍隊並沒從白令海峽登陸阿拉斯加,甚至沒有向白令海峽推進。

確定了必須攻打夏威夷群島之後,剩下的就是該如何攻打夏威夷群島了。

戰爭爆發前,共和國當局也用超級計算機群對進攻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做了模擬分析。

雖然計算機的模擬分析不可能絕對準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較大誤差,但是絕大部分時候,計算機的模擬分析結果仍然是最重要、某些時候甚至是唯一的參考數據。可以說,在幾乎所有從戰略到戰術的決策中,共和國與美國當局都充分參考了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並且以此指導軍事建設。事實也證明,計算機的模擬分析對雙方作戰行動的影響非常顯著。

不可否認,共和國當局在制訂攻打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計畫的時候,充分參考了計算機的模擬分析結果。雖然共和國當局從來沒有公布計算機模擬分析的任何數據,但是有理由相信,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當局就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認定通過威克島與中途島無法攻佔夏威夷群島。原因很簡單,在攻打夏威夷群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海上基地群」就是在戰爭爆發前提出來的,而且在戰爭爆發前開始實施。

「海上基地群」並不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海上基地,從性質上講,「海上基地群」與「海上基地」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即海上基地存在的主要價值是在某場目的明確的戰爭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為作戰部隊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海上基地群存在的主要價值則是在某個戰略方向上,靈活方便的為作戰部隊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成為戰區級別的軍事行動戰略基地。

當然,海上基地群肯定有一座核心海上基地,並且在該海上基地的基礎上,根據作戰需求來增添其他功能性的海上基地。

具有這一能力的,自然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正是如此,直到第五代海上基地完成建造工作,並且形成了戰鬥力,進軍夏威夷群島才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

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並沒首先出現在太平洋中部海域。

這種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具有自我航行能力的海上浮動設施群首先出現在了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而且在2060年年底之前,一直是共和國天軍戰略轟炸機的主要基地。

讓第五代海上基地先去西南太平洋上熱身,主要還是基礎建設跟不上需要。

雖然按照共和國與法國簽署的協議,戰爭期間,共和國可以自由利用沃爾波爾島,也就是可以向該島部署戰略轟炸機。因為努美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領地,而法國政府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國有土地主要為山地,不適合建機場,所以共和國同意了這一提議,並且在沃爾波爾島上修建軍事基地。但是讓共和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座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並不適合建軍事基地,特別是為天軍戰略轟炸機提供服務的軍事基地。受此影響,沃爾波爾島上的工程進度大大延遲,大部分施工方案都得調整。按照陸戰隊工程部隊的估計,沃爾波爾島上的機場投入使用的時間不是2060年6月底,而是2060年年底、甚至有可能拖到2061年一季度末。

工程進度可以拖,可是轟炸行動不能拖。

針對這個問題,共和國當局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與法國談判,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二是建造更多的第五代海上基地,並且將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派往西南太平洋。雖然在共和國海軍進軍斐濟群島之前,法國當局就做出讓步,同意共和國天軍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但是卻明確要求,這些轟炸機只能用來執行純粹的軍事任務,即不能用其執行針對平民與民用設施的戰略轟炸任務。受此影響,第一批部署到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略轟炸機全部被派去支援攻打斐濟群島的作戰行動,而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的轟炸機則全部部署在距離戰場更加遙遠的琉球群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

直到2060年4月底,被命名為「盤古」的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到達珊瑚海,並且定位在休恩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西北部的一座以珊瑚礁與環礁為主的小型群島)北部海域,這一情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

不得不承認,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支持戰略轟炸方面,確實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在標準情況下,即由120艘模塊船組成,其中24艘用來容納與支持戰略轟炸機、48艘用來運載與保存彈藥物資、12艘用來維護與保養轟炸機(主要進行大規模維護保養,基本維護保養在轟炸機運載模塊船上就能完成)、12艘為人員服務、另外24艘則是各種功能性模塊船的情況下,「盤古」號能夠容納2000到2400架轟炸機(具體數量由搭載的轟炸機的型號決定),並且以每分鐘20架的速度,在一個攻擊周期中出動半數轟炸機。也就是說,1座海上基地就能承擔起1個戰略方向上的轟炸任務。如果以容納能力計算,「盤古」號相當於5座大型轟炸機基地。如果以出動能力計算的話,更是相當於10座機場。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強大的地方還不在這裡。

與軍事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優勢還是其超高的運作效率。

眾所周知,大部分軍事基地都是平面型結構,特別是航空兵基地,就算將很多關鍵設施都放在地下,比如彈藥庫、基地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供電系統等等,可是這些軍事基地的運作方式仍然是平面化的,而不是立體的。就以支持轟炸機來說,一架轟炸機在起飛之前要進行維護檢查、補註冷卻液等液氣、裝填彈藥、為動力系統充電等等,而這些必須工作大都不能同時進行,而不能同時進行的原因不是不允許,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如此一來,轟炸機在起飛前的準備時間往往長達幾個小時,就算在緊急情況下,即提前做好了大部分準備工作,也需要好幾分鐘才能升空。在第五代海上基地上,這個問題就不是那麼明顯了,除了一些出於安全考慮不能同時進行的準備工作,比如補充液氣就不能與充電同時進行,必須分開進行,其他所有準備工作都能以立體化的方式同時完成,因此能將起飛前的準備時間縮短到30分鐘以內,達到戰鬥機的水平。如果不考慮轟炸機機身結構強度與使用壽命,能夠將轟炸機的出動率提高1倍!

說得簡單點,就是讓2000架轟炸機干4000架轟炸機的活。

當然,要想把轟炸機的作戰效能完全發揮出來,首先就得培養更多的飛行員。如果說在2058年與2059年,飛行員緊缺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那麼到2060年,隨著大批在戰爭爆發後徵召並且培訓的飛行員進入一線部隊,這個問題就不那麼突出了,甚至算不上問題。比如到2060年一季度末,共和國天軍的轟炸機飛行機組與轟炸機數量之比已經達到2.4,即便算上輪休的,也能保證1架轟炸機有2個機組。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2060年底,這個比例就將提高到4左右,確保在任何情況下,1架轟炸機都有3個機組。如此一來,就能讓轟炸機的飛行員得到充足的休息時間。

與需要更多的飛行員比起來,高強度轟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