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五章 眼高手低

進入戰役實施階段,雙方都得面臨嚴峻的現實問題。

對美軍來說,有三個主要問題。

首先就是非常不利的戰略局面。

早在1月27日,共和國天軍的戰略轟炸機就對布里斯班進行了第一次戰略轟炸。雖然受新喀里多尼亞的機場容納能力影響,即轟炸布里斯班的轟炸機是從沖繩島起飛,完成轟炸任務之後再返回沖繩島,總航程超過將近2萬千米(主要是為了避開美軍設在新幾內亞與索羅門群島上的防空陣地,必須借道馬里亞納群島,再從密克羅尼西亞東部南下,經萬那杜到新喀里多尼亞西面的珊瑚海海域上空投射遠程巡航導彈,因此繞飛了數千千米),從而導致轟炸機的出勤效率大大降低,平均2天才能執行1次轟炸任務。但是27日這天的轟炸行動成為了共和國天軍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的開幕式。更重要的是,隨著新喀里多尼亞的航空兵基地與綜合營地逐步完工,以及專門為天軍開發的第五代海上基地順利服役,針對澳大利亞的戰略轟炸將在3月底或者4月初全面展開。到時候,就不是2天一次,也不是每次只動用百十架轟炸機,而是每天好幾次,每次動用數百架、甚至上千架轟炸機,投下成千上萬的導彈與炸彈!

可以說,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如果說第四代海上基地是「海上巨無霸」的話,那麼第五代海上基地在百分之百組裝的情況下,就算得上是一座貨真價實的「人工浮島」了。除了量級上的差別之外,第五代海上基地與之前的幾代海上基地的最大差別還是在基本設計理念、也就是基本用途上。眾所周知,第三代海上基地的主要用途是支持航空兵作戰,並且以航空支援的方式,在登陸作戰行動中為陸戰隊服務。與第三代海上基地相比,第四代海上基地的設計理念變化不大,主要就是通過增大規模來提高具體使用能力,特別是獨立作戰能力。也就是說,這兩種在大戰初期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被證明是有效的作戰平台的海上基地,最根本的用途就是為陸戰隊提供支撐點。與之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在保留了協助陸戰隊作戰的支援能力的基礎上,擴大了支援範圍,即能夠支持天軍作戰。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戰術要求。

雖然從理論上講,支援天軍作戰不會比支持海軍航空兵作戰難多少,比如天軍的戰略轟炸機都具備有限的垂直降落能力(空載),即便需要滑行起飛,1500米長的跑道也能足夠了。但是軍事技術的進步速度非常快,特別是在大戰期間,新式裝備層出不窮,天軍的轟炸機也不例外。可以說,為了支持新式轟炸機,特別是空天轟炸機,海軍就得重新設計與建造海上基地。

受此影響,天軍也參與了第五代海上基地的設計與開發工作。

當時,根據天軍正在開發的空天轟炸機的戰術性能指標,新一代海上基地除了要將跑道長度提高到2500米、寬度擴大到70米之外,還得擁有更加完備的海上支持能力與後勤保障性。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得擁有讓空天轟炸機執行作戰任務的所有支持與保障能力,比如需要達到天軍標準的無塵車間、採用磁懸浮技術的靜止平台、全自動噴塗系統等等。暫且不說這些專門為空天轟炸機服務的設施與設備,僅僅是升降機的尺寸與運載能力,就能淘汰之前所有的海上基地。

得益於高度發達的模塊化設計技術,第五代海上基地從2055年立項到2057年進入細節設計階段,再到2058年初動工,2059年底開始組裝,僅僅只花了4年時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將在2060年第一季度末投入使用。

從架構上講,與之前的海上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了開放式架構,即可以按照需要,隨時擴大與縮小海上基地的規模,以此來控制海上基地的作戰能力與作戰效率。

當然,與其他海上基地一樣,第五代海上基地也有核心組件。

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核心組件是3種9艘功能模塊船,其中5艘是用來組建飛行跑道的長500米、寬75米、標準排水量高達25萬噸的快速運輸船,2艘為配備主動力系統與中央操控系統的動力控制模塊(長300米、寬55米、標準排水量15萬噸),2艘為五向多功能接駁模塊(長500米、寬60米、標準排水量20萬噸)。關鍵就在2艘五向多功能接駁模塊上。說得直接點,這就是2艘用來與其他平台連接的模塊船,除了能在水平面的3個方向(某一舷與動力控制模塊或者平台模塊接駁)與其他模塊船接駁之外,還能在平台中央下方的專用泊位上與潛艇對接,並且在露天平台上與垂直起降運輸機提供起飛與降落平台。更重要的是,接駁模塊船內部擁有完善的運輸與交通系統,能夠以最高的效率將其他平台上的物資或者裝備送入平台模塊或者動力控制模塊。說簡單點,接駁模塊船實際上就是海上基地用來擴展用途的萬向接頭。更重要的是,從理論上講,每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多可以支持6艘接駁模塊船,而且接駁模塊船還能相互對接,由此能夠將海上基地的規模擴大好幾倍。按照共和國海軍做的理論推算,在不影響作戰使用效率的情況下,最多可以由120艘模塊船組成一座排水量超過2000萬噸的龐然大物!

毫無疑問,這樣的海上基地肯定是戰略平台,而不是戰術平台。

正是如此,除了強大的適應能力之外,第五代海上基地的其他戰術指標,比如航行速度就比之前的海上基地差多了。在百分之百組裝,即由120艘模塊船拼裝起來的情況下,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航行速度只有24節,甚至比很多商船還要慢得多。

很顯然,沒有那位海軍指揮官願意帶著這麼醒目的「戰艦」去執行戰術任務。

這正好說明了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主要用途,即在缺乏設施完善的戰略基地的海域,由其充當共和國軍隊的戰略基地。

設想一下,如果共和國海軍將這樣一座海上基地放到缺乏大型戰略基地的西南太平洋上,不需要進入珊瑚海,只需要部署在島礁密布的新喀里多尼亞或者萬那杜,在其航行區域附近設置嚴密的反潛網,別說共和國天軍能夠利用新喀里多尼亞的軍事基地,就演算法國沒有把新喀里多尼亞借給共和國,天軍也能用轟炸機將澳大利亞炸回原始時代。

事實上,西南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更需要考慮的是戰術威脅,而不是戰略威脅。

不管怎麼說,等到共和國天軍用光了彈藥庫里的遠程巡航導彈,不得不讓轟炸機載著射程只有幾百千米的遠程導彈與炸彈執行轟炸任務的時候,就得為轟炸付出沉重代價,而且這種程度的轟炸只能對付非軍事目標。

在共和國天軍進行戰略轟炸之前,共和國海軍航空兵就在西南太平洋上展開了行動。

到1月的最後一天,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亞與幾座海上基地上的戰鬥機就出動了2萬多架次,除了與美軍爭奪制空權之外,還襲擊了在塔斯曼海上活動的美軍艦船,甚至轟炸了豪勛爵島上的美軍基地。

雖然共和國海軍航空兵針對豪勛爵島的戰術轟炸行動沒有取得任何戰果,不但戰鬥機投下的導彈與炸彈均被島上的防禦系統擊落,還在空戰中損失了幾十架戰鬥機,但是這幾次戰術轟炸行動,足以讓美國海軍感到驚心動魄。說得直接一點,共和國海軍能夠出動小批戰鬥機轟炸豪勛爵島,就能出動幾百架、甚至上千架戰鬥機襲擊附近的美軍艦隊,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支持陸戰隊攻打豪勛爵島。

問題是,對豪勛爵島構成威脅的,不僅僅是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

在共和國海軍艦隊進入塔斯曼海的前一天,也就是1月31日,美國情報部門就警告了美國海軍,讓美國海軍密切監視共和國海軍在新喀里多尼亞的活動,並且在發現異常情況之後對包括努美阿在內的重要地區進行打擊。美國情報部門在這個時候發出警告,並且建議美國海軍襲擊努美阿,與一份情報有關。

眾所周知,共和國海軍的打擊力量從來就不限於某一種。

單純以火力投送能力來講的話,最強大的打擊力量不是主力艦、不是航空兵,而是火力艦。這種單純為了投射炮火而生的艦船擁有遠遠超過主力艦的火力,以及能讓任何一種戰艦相形見絀的持續作戰能力。雖然在海洋戰場上,火力艦從來不會衝鋒陷陣,也沒有衝鋒陷陣的資本,但是在戰線後方,這種強大的艦船卻是陸戰隊最可靠的夥伴,甚至可以說是陸戰隊最重要的夥伴。在馬里亞納群島爭奪戰種,火力艦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不但支持陸戰隊登上了塞班島,還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充當了准戰略武器的角色,即在2059年4月份之前對關島進行了長達數個月的炮擊。正是這場戰鬥,讓共和國海軍發現,如果能夠提高火力艦的作戰距離,這將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戰略武器。當然,辦法很簡單,那就是為火力艦提供採用了900千克級大口徑電磁炮的火力模塊。

更換火力模塊不是什麼難事,因為火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