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四章 主次有序

共和國陸戰隊順利獲得新喀里多尼亞,等於將美國海軍逼入絕路。

雖然新喀里多尼亞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可以供軍隊利用的更是寥寥無幾。比如努美阿國際機場只能容納數十架運輸機,還沒有足夠的電能供應,作為西南太平洋眾多群島中最大的深水良港,努美阿港也只能同時接納20多艘商船,年吞吐能力在千萬噸左右。但是如此簡陋的基礎條件並沒改變新喀里多尼亞的戰略地位,只需要數個月,工程兵就能在島上修建出足以容納數千架飛機的臨時性航空基地、將努美阿港的吞吐能力提高好幾倍,甚至能夠在附近條件優越的島嶼上、比如東面的沃爾波爾島上建起一座足以容納數十萬陸戰隊官兵的綜合性軍事基地。

相對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新喀里多尼亞的地理位置。

努美阿到布里斯班(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部、美國陸軍第8軍司令部、美國海軍陸戰隊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的所在地)大約1500千米、到悉尼(澳大利亞唯一人口數量超過1000萬的超級大城市,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商業港口與經濟中心)大約2000千米、到墨爾本(澳大利亞的行政首都,僅次於悉尼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50萬)大約2650千米、到阿德萊德(美國西南太平洋潛艇基地、澳大利亞南部最大的城市,人口大約400萬)大約3000千米、到豪勛爵島(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母港,也是美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的總基地)更是僅有1300千米,由此可見,共和國軍隊以新喀里多尼亞為基地,岸基航空兵就能覆蓋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地區,為該方向上的作戰行動提供支持與掩護。更重要的是,共和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在澳大利亞東部海域的活動能夠得到全程掩護。考慮到努美阿到惠靈頓(紐西蘭首都)大約只有2200千米,共和國海軍的主力艦隊甚至不需要深入南太平洋,在諾福克島(努美阿南面大約900千米處,屬於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巡邏就能用大口徑電磁炮投射的重型炮彈轟擊澳大利亞東南地區、豪勛爵島、以及大半個紐西蘭。

暫且不說主力艦隊對岸轟擊的意義有多大,由失去制海權產生的影響就足以讓美國海軍拚死抵抗。

不管怎麼說,澳大利亞是一個沒有「縱深」的國家。

雖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或者說是最小的大陸,澳洲大陸的面積在700萬平方千米以上,但是除了東南地區之外,大約八成地區都是荒漠。受此影響,澳大利亞八成以上的人口集中在東南地區,幾乎所有大中城市、絕大部分工業設施、主要港口、主要經濟中心全都在東南地區。說得形象一點,面積在100萬平方千米的東南地區基本上就包含了整個澳大利亞,而其他地區的廣袤沙漠更像是不能行船的海洋。

從戰略上講,共和國陸戰隊在新喀里多尼亞立足之後,攻打澳大利亞的意義也降低了不少。也就是說,如果登陸澳大利亞的風險與代價過於巨大的話,共和國軍隊完全可以用戰略封鎖與戰略轟炸來打垮澳大利亞。

對此,美國當局有非常深刻的認識。

早在2059年下半年的時候,美國五角大樓就做了一次系列模擬推演,其中就包括在歐洲參戰、法國向共和國開放新喀里多尼亞之後,共和國會以什麼方式控制西南太平洋。根據推演得出的結論,如果歐洲在2060年才參戰、並且為共和國在太平洋上的作戰行動提供支持,那麼共和國當局很有可能放棄登陸澳大利亞,而是轉為攻打紐西蘭,然後利用紐西蘭來封鎖澳大利亞,並且用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亞的航空兵對澳大利亞實施戰略轟炸,摧毀澳大利亞的自持能力。雖然這不足以徹底征服澳大利亞,畢竟作為面積接近800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澳大利亞有足夠的自我維持能力,加上龐大的農業生產能力,就算遭到封鎖與轟炸,也能讓社會維持運轉。但是這麼做,肯定會使澳大利亞喪失戰略價值,即無法支持美軍在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方向上的作戰行動。

當然,關鍵是轟炸,而不是封鎖。

對於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肯定無法像當初對付日本那樣,用戰略封鎖達到目的。

前面多次提到,到2060年的時候,共和國的戰爭動員就將全部完成。事實上,這也是美國當局在做推演的時候,為什麼要把時間點定在2060年的關鍵原因。從戰後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來看,在2059年中期,美國情報部門就根據掌握的信息得出了結論,共和國能夠在兩年之內完成全部戰爭動員,讓國家的戰爭生產力在2060年達到巔峰。這就意味著,在這一年裡,共和國的軍事工廠除了生產15萬台主戰平台、5萬架戰術戰鬥機、10萬架戰術運輸機、750萬噸戰艦、5000萬噸商船、25000萬噸各類彈藥之外,還能為天軍生產1萬架戰略轟炸機!算上在此之前生產的5000架戰略轟炸機,即便除掉戰損與損壞的2000多架(主要就是在大陸戰場與中東戰場上損耗了不少轟炸機)之外,共和國天軍能夠在2060年陸續投入上萬架轟炸機。

毫無疑問,在任何一個戰場上,這都是一支誰也不敢忽略的毀滅性打擊力量。

按照美國當局的估計,只需要4000到5000架轟炸機、以及大約7500萬噸彈藥,共和國天軍就能在大約6個月內迫使美軍撤離澳大利亞,讓澳大利亞徹底喪失戰爭潛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孤島。

受此影響,共和國陸戰隊登上新喀里多尼亞的時候,美軍也在調整部署,尋找對策。

從前面提到的來看,要想封鎖澳大利亞,僅僅控制新喀里多尼亞還不夠,比如佔領紐西蘭,因為從理論上講,美軍可以利用紐西蘭為跳板,讓船隊繞道南太平洋,在共和國海軍航空兵與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外前往澳大利亞。如此一來,共和國很有可能在登陸澳大利亞之前登陸紐西蘭。為此,美國當局在1月10日,即法國宣布將新喀里多尼亞上的軍事設施與國有資產有償租借給共和國的當天,就將原計畫派往澳大利亞的2個陸戰師派往紐西蘭,並且與紐西蘭政府達成協議,在戰爭期間,由美國代為行使國防權,而美國則負責為紐西蘭提供維持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不得不承認,紐西蘭是一個弱小到連自衛都顯得吃力的國家。

雖然擁有27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接近1000萬的人口、非常發達的農業與畜牧業(紐西蘭的很多天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很有名氣)、完善的旅遊業、大洋洲地區僅次於澳大利亞的經濟實力等等,但是紐西蘭仍然是一個小國,而且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如果不是受殖民歷史影響,紐西蘭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由毛利人建立的國家。正是因為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源源,加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與美國的密切關係,所以紐西蘭是西約集團的創始成員國,還是美國的主要盟國之一。

對紐西蘭來說,與美國結盟的最大好處,無非是在和平時期省下了大筆軍費。

作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國家,紐西蘭從來沒有受到過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威脅,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紐西蘭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00多年間,除了偶爾來幾場地震、以及被隕石砸死幾個人之外,紐西蘭仍然是世界上最為安全的國家之一。可以說,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讓紐西蘭享受到了和平帶來的一切好處,也讓紐西蘭在戰爭中變得非常脆弱,不得不投靠某個超級大國。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紐西蘭不緊跟美國的步伐,美國甚至會出兵佔領這個島國。

不管怎麼說,紐西蘭自身的國防力量弱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有能力阻止共和國佔領紐西蘭的,只有美國大兵。

問題是,保住紐西蘭的關鍵不是向紐西蘭增派多少部隊,而是制海權。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沒有制海權,就算美國在紐西蘭部署百萬大軍,也不可能讓共和國軍隊放棄登陸紐西蘭的行動。

受此影響,在向紐西蘭增兵的時候,美國海軍還在策划進行戰略反擊。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已經容不得美國海軍選擇了。

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美國海軍繼續退縮,將退到斯潘塞灣與聖文森特灣(位於斯潘塞灣東面)的第三艦隊撤往澳大利亞西南部地區,共和國海軍也會主動出擊,首先摧毀豪勛爵島上美國海軍花費巨大力氣建立起來的軍事基地,然後用炮彈與炸彈問候澳大利亞東南部地區的所有大中城市,拔除沿途的障礙,追著美國海軍第三艦隊進入印度洋,再一路追殺到南大西洋,直到把美國海軍趕回老巢。

顯然,美國海軍不能一直退卻,必須奮起抵抗。

為了讓抵抗變得有價值,既通過反擊迫使共和國海軍放棄南下的打算,美國海軍策划了一次規模浩大的作戰行動,不但要投入第三艦隊的全部兵力,還要投入大約4000架作戰飛機、4座海上基地、以及數十艘潛艇。更重要的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