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三章 大轉折

共和國做好了戰略進攻的準備,不等於美國做好了決戰的準備。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歐洲的背叛」可以說是對總體戰略的致命打擊。雖然歐盟嚴格履行了承諾,即在參戰之後沒有向美國宣戰,而是與美國保持著「冷和平」的關係,但是由歐盟參戰導致的影響,仍然讓美國失去了贏得勝利的最後一線希望。對美國當局來說,在阻止歐盟參戰已成泡影的情況下,最應該做的肯定不是譴責歐盟的背叛行為,而是趕在戰局變得不可收拾之前找到一條出路。

從現實情況出發,美國首先就得設法頂住共和國在2060年初發動的新一輪戰略進攻。

事實上,早在2059年4月份,即共和國通過瑞士提出「限武」之後,美國總統杜奇威就意識到,戰爭很有可能發生重大轉折。當時,杜奇威唯一沒有預料到的,恐怕就是轉折來得如此之快。客觀的講,站在杜奇威的立場上,在中東戰場上的進攻進展得還算順利(2059年4月份的時候,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正好達到頂峰,美以軍團不但攻佔了大馬士革,土耳其國民軍也在北方戰線上掃蕩了大半個庫爾德斯坦,以共和國陸軍為首的集約集團聯軍只能且戰且退,將兩河流域當成最後的戰略防線)的情況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即便共和國當局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文章,而且用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做要挾,也至少需要2到3年才能讓俄羅斯就範,讓歐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選擇。受此影響,由杜奇威親手策劃的很多應對行動都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別的不說,太平洋戰場上,美軍主動撤出關島,就與杜奇威的戰略判斷有關。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俄羅斯真能堅持2到3年,共和國就得在大陸戰場上持續投入重兵,不但會對中東戰場上的戰鬥產生影響,還會對太平洋上的戰鬥產生影響。美國海軍由此斷定,就算主動讓出關島,共和國海軍也很難迅速發動下一輪戰略進攻,即便發動戰略進攻,也會受到陸軍拖累。如此一來,主動將主力部隊轉移到下一道防線上去,還能直接下來的戰鬥中以最小的代價重創對手。

這種不思進取的思想,在其他戰場上也表現得非常明顯。

比如在中東戰場上,到2059年4月份的時候,如果阿爾梅爾繼續要求增兵,趕在李東石得到相當於4個戰鬥單位的增援部隊之前發起新一輪進攻,就很有可能徹底改變局勢,即打到巴格達,迫使李東石率領部隊退守伊朗。雖然從摩蘇爾到巴格達也就幾百千米,但是千萬別小看這幾百千米。以2059年的情況,如果西約集團聯軍能夠趕在年底之前把李東石指揮的集約集團聯軍趕出兩河流域,別說共和國軍隊不可能立即扭轉被動局面,共和國當局還很有可能把重點放在中東戰場上,即在2060年發起戰略反擊的時候,首先在中東戰場上發力,然後再考慮其他戰略方向。果真如此的話,不但大陸戰場上的美俄聯軍可以鬆口氣,就連太平洋上的美軍也能鬆口氣。

同樣的道理,受杜奇威的樂觀預測影響,俄羅斯在大陸戰場上與「限武談判」中的表現都非常被動,並不積極進取。比如在「限武談判」期間,俄軍就沒有在大陸戰場上發動強有力的反擊,幾次為推動談判而進行的反擊都被共和國軍隊輕而易舉的打了回去,結果俄羅斯不但沒有因此在談判桌上獲得好處,反而在戰敗後做出了重大讓步。當然,大陸戰場上的這一局面也與美軍的不作為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怎麼說,俄羅斯軍隊已經精疲力竭,在大陸戰場上起主導作用的是美軍,沒有美軍參與的反擊,就算俄軍拼盡全力,也很難取得重大戰果。因為美國在「限武談判」中的根本利益與俄羅斯不盡相同,所在俄軍為了推動談判而進行反擊的時候,美軍自然會袖手旁觀。

總而言之,2059年4月之後,美軍的最大敵人不是共和國軍隊,而是不作為。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罪於杜奇威那過於樂觀的戰略評估。

眾所周知,大戰的主戰場在太平洋上,而主宰太平洋的是兩個超級大國的海軍。得益於戰前的霸權地位,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擁有大到足以肆意揮霍的戰略優勢。說得形象一點,美國只需要邁過第一道鏈,就能將劍鋒頂在共和國的胸口上,共和國則需要跨過整個太平洋,才能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從戰略進攻距離上講,美國僅有共和國的十分之一。可以說,這既是巨大的戰略優勢,又是對美國的詛咒。戰後,很多人都認為,美國戰敗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長達100多年的霸權地位,讓美國高層、特別是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忘記了一了歷史,忘記了美國是一個又開拓與進取精神支撐起來的國家,而是更加安於享受作為世界霸主帶來的好處。這種思想從上到下,滲透了整個美國,讓美國在挑戰面前變得消極被動,總是認為能夠像前兩次世界大戰那樣,憑藉巨大的戰略優勢,不但能夠取勝,還能在戰後拾取驚人的戰爭利益。

受此影響,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一直比較被動。

更重要的是,打到2059年4月份的時候,美國海軍並沒有掌握主動權的實力。

按照美國當局制訂的戰略計畫,第二批次的8艘「長灘」級主力艦要到2059年底才能交付,而第一批8艘「長島」級與追加的第三批8艘「長灘」級要到2060年的下半年才能服役。雖然美國海軍沒有像共和國海軍那樣,在大戰爆發前就放棄了航母,而是在2055年的時候開工建造了標準排水量高達17萬噸,足以與「重慶」級媲美的新一代超級航母,並且一口氣訂購了3艘。得益於巨額追加投資,特別是在2058年開始加快建造進度,這3艘航母均能在2059年底交付使用。但是經過雅浦海戰之後,美國海軍已經意識到,任何航母戰鬥群在主力艦隊面前都不堪一擊,即便戰場上還有讓航母發揮餘熱的地方,那也不是在前方衝鋒陷陣,而是在後面為主力艦隊提供支持,或者為陸戰隊提供幫助。

如此一來,在2059年年底之前,美國海軍沒有進攻能力。

這一實際情況,決定了美國海軍只能在太平洋戰場上以防禦為主。

當然,這並不妨礙美國海軍在其他方面的積極行動,比如在北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地區的破交作戰。

不管怎麼說,在戰爭期間,建造潛艇與建造大型戰艦沒有太大的衝突,主要就是決定戰艦產量的關鍵因素是船台,而潛艇由專用船台建造,與其他戰艦並不通用,而且潛艇可以在一些內河造船廠建造,不會擠佔主要造船廠的產能。如果說美國海軍最不缺什麼的話,那肯定是專門用來執行破交作戰任務的輕型攻擊潛艇。這種排水量只有5000多噸,並沒有配備多少專用反潛設備的潛艇基本上只具備對付水面艦船,而且主要是運輸船的能力,即不具備執行反潛作戰任務的能力,其對付潛艇的最佳手段就是在啟動空泡發生器與液體燃料火箭助推發動機之後,高達200節的最大航行速度,也就是逃命的速度。雖然以這種速度,最多只能航行半個小時,也就是航行100海里,但是在這半個小時內,至少能夠把沒有配備類似設備的攻擊潛艇摔開65海里。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攻擊潛艇以70節的全速追擊,就無法用聲納持續跟蹤,也就無法準確追擊目標。

可以說,到2059年中期,美國海軍中功勞最大的就是潛艇部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59年3月份,美國海軍在北印度洋上活動的20多艘攻擊潛艇組成的「狼群」襲擊了編號GB5911的船隊(即2059年第11支從廣州到巴士拉的船隊),在僅僅2個小時的戰鬥中就擊沉了32艘滿載貨物的商船。雖然美軍潛艇部隊為此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2艘攻擊潛艇被護航戰艦擊沉,還有1艘在逃跑失敗之後,浮上海面向圍攏的護航戰艦投降,但是與戰果比起來,這點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要知道,這支船隊運送的是中東戰場上集約集團聯軍急需的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正是因為沒有能夠安全抵達,導致集約集團聯軍不得不在10多天之後主動放棄摩蘇爾,退守巴格達。

問題是,潛艇永遠是破壞制海權的武器,而不是掌握與利用制海權的武器。

仍然拿北印度洋上的戰鬥來說,GB5911船隊幾乎全軍覆沒之後不到1個月,共和國當局就組織了編號為GB5914的船隊,將集約集團聯軍繼續的物資送到了巴士拉。正是這次非常及時的增援行動,讓集約集團聯軍在隨後的戰鬥中頂住了西約集團聯軍的進攻,並且迫使阿爾梅爾放棄了進軍巴格達的想法,使戰線穩定了下來,也使西約集團聯軍在中東戰場上的進攻行動達到頂點。直到戰爭結束,西約集團聯軍的將士也沒有能夠以征服者的身份進入巴格達!

事實上,即便到了2059年底,美國海軍的兵力也不足以發起進攻。

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得到了新的戰艦,共和國海軍也得到了新的戰艦。

美國海軍接收第二批8艘「長灘」級主力艦之前,共和國海軍就接受了8艘「唐」級主力艦。雖然在很多人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