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九十章 爆炸效應

雅浦群島海戰到底有多少意義,從美軍隨後的部署與行動就看得出來。

2059年1月15日,在第一主力艦隊缺陣的情況下,共和國海軍發動了代號「黑珍珠」的攻打提尼安島的作戰行動。當天上午,共和國陸戰隊第7旅的官兵在炮兵、航空兵與火力支援艦隊的支持下,登上了提尼安島的海灘,在當天中午就鞏固了灘頭陣地,到天黑的時候不但全旅的作戰部隊上岸,緊隨其後的第5旅也將部分部隊送上了海灘。

必須承認,即便在全面被動的情況下,美軍的抵抗都非常頑強。

用一些專門研究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學者的話來說,大戰初期,美軍的素質並不比共和國軍隊差多少,特別是一些駐外軍隊,因為長期與外界接觸,而且經常有機會執行對外軍事行動,所以大部分官兵都有戰鬥經驗,熟悉戰場環境。更重要的是,在戰爭初期,美軍官兵的平均服役時間在3年以上,而到了戰爭結束前,這個數字降低到了1以下。可以說,這種素質上的差距,在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中體現得非常清楚。就拿提尼安島攻防戰來說,在塞班島淪陷之後,島上的美軍天天遭到共和國陸戰隊的炮擊,不但每天都有傷亡,甚至每個小時都有官兵陣亡。在如此大的壓力面前,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逐漸適應了島上的惡劣生存環境,等到共和國陸戰隊上岸的時候,美軍立即展開了猛烈反擊,在爭奪戰的前幾天給共和國陸戰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問題是,這種高昂的鬥志僅僅保持了幾天。

不得不承認,美軍與共和國軍隊有很多相似之處,別的不說,兩支軍隊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都是用海量物資堆積起來的,如果沒有足夠的作戰物資與通暢的後勤補給線,兩支軍隊的戰鬥力都會大大降低。

對於提尼安島上的美國大兵來說,只要失去希望,戰鬥也就結束了。

共和國海軍是在1月19取得提尼安島附近海域的制海權,並且組織力量攔截前往提尼安島的美軍運輸船隻,兩天之後,也就是1月21日,共和國陸戰隊在島上收編了第一個整建制投降的美國陸戰隊步兵營,到1月24日,發展到1個陸戰團的官兵在被包圍之後全部投降。

雖然在此之後,美軍又堅持了3周,直到2月13日,最後一批美軍才鑽出山洞,向控制了所有地表陣地的共和國陸戰隊繳械投降,但是在1月24日之後的戰鬥中,美軍很少組織起有規模的反擊,甚至沒有進行有組織的抵抗,大部分時候都是利用早已建設好的防禦陣地,特別是地下防禦工事阻擋共和國陸戰隊,或者以放冷槍的方式進行反擊。總而言之,在後勤保障難繼,物資越來越匱乏的情況下,美軍的抵抗也越來越乏力,鬥志與士氣更是直線下降。

這也不難理解,戰爭初期,大部分美軍都是「合同兵」,也就是常說的志願兵,這些官兵基本上都是以當兵為職業,即拿政府的錢,替政府打仗。雖然這些「職業軍人」有著非常高的職業素養,還有強烈的榮譽感,但是按照美軍的傳統,在已經做出抵抗,而且失去繼續抵抗的能力之後,可以選擇投降。說得直接一點,在做出最大努力,仍然無法改變戰敗的結局之後,對美國軍人來說,投降並不是可恥的事情。

提尼安島攻防戰結束之後,共和國陸戰隊沒有立即南下。

根據比較可靠的消息,當時共和國海軍與陸戰隊在繼續南下的問題上產生了比較大的分歧。海軍肯定希望陸戰隊再接再厲,就算不去攻打已經被改造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上彈藥庫的羅塔島,也應該攻打關島,而陸戰隊的想法是由海軍艦隊負責包圍與封鎖關島,陸戰隊則去掃蕩密克羅尼西亞,或者佔領威克島。也就是說,一個認為應該佔領關島,另外一個則認為沒有必要佔領關島。

海軍羅列出來的,應該佔領關島的理由中,最重要的就是關島上的軍事設施。

按照海軍的說法,關島可以成為共和國在西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前進基地,在接下來的進攻中,不管是南下掃蕩西南太平洋地區、還是東進攻打夏威夷群島,部隊從關島出發都要比從沖繩島出發好得多,不但能將攻擊距離縮短2000到3000千米,還能將後勤保障線縮短同樣多的距離,從而大大提高進攻效率。

陸戰隊反對攻打管道的理由中,最重要的就是兵力傷亡。從面積上計算,關島佔了整個馬里亞納群島陸地面積的一半,從軍事設施的數量計算,關島也佔了一半多,從駐軍數量上算,關島上的美軍更是佔了群島總駐軍的六成。綜合這些因素,攻打關島所需要投入的兵力肯定是攻打塞班島與提尼安島的好幾倍,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好幾倍,而這些兵力足以掃蕩整個密克羅尼西亞,或者在佔領威克島後進軍夏威夷群島。

事實上,雙方都沒有提到重點。

海軍想讓陸戰隊攻打關島的目的不是為了一座前沿軍事基地,對於最大速度70節的艦隊與船隊來說,從沖繩島到關島也就1天的航程而已,而在佔領關島之後,還要花費巨大的力氣修復被摧毀的軍事設施,甚至得花足夠的時間與兵力排除美軍埋設在島上的爆炸物,所以不見得是件划算的事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海軍是想通過攻打關島吸引美軍注意力,讓美軍繼續向關島增兵,無法在其他方向上發起進攻,也就讓共和國海軍擁有足夠的時間來恢複戰鬥力。要知道,在第一主力艦隊退回那霸之後,共和國海軍在西太平洋上的主要作戰力量就是3座海上基地了。雖然美國海軍的情況還要糟糕一些,甚至連增援關島都很困難,但是在雙方都進攻乏力的情況下,海軍肯定沒有辦法支持陸戰隊向其他方向發起進攻,也就得讓陸戰隊在馬里亞納群島找點事情干。以當時的情況,如果陸戰隊不在佔領提尼安島之後攻打關島,美軍肯定會趁機發難。考慮到中東戰場與大陸戰場上的戰鬥,共和國海軍更加有理由讓陸戰隊攻佔關島。

從實際情況、特別是太平洋戰場上的戰況出發的話,陸戰隊的觀點更加理智一些,即在佔領塞班島與提尼安島、且擁有足夠的能力封鎖關島的情況下,攻打關島確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在理由上,陸戰隊沒有撒謊,即以慘重的代價佔領關島很有可能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在目的上,陸戰隊並不是拒絕出兵,而是希望借這件事情,在指揮許可權上與海軍理清關係。眾所周知,陸戰隊是獨立兵種,而獨立兵種與軍種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戰爭時期比軍種低一級,因此得聽從軍種的指揮。也就是說,在作戰行動中,陸戰隊就是海軍延伸到陸地上的部分,與海軍航空兵的地位相當。問題是,作為獨立兵種,陸戰隊與海軍航空兵又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擁有獨立的航空兵、運輸船隊、甚至擁有兩棲艦隊的支配權,因此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攻打塞班島與提尼安島的戰鬥中,陸戰隊與海軍的矛盾已經顯現了出來,即陸戰隊官兵往往要聽從毫無地面戰鬥經驗的海軍將領的指揮,耽擱戰機不所,還為此付出了代價。

明白這點之後,就不難發現,陸戰隊肯定得登上關島,而且不會等太久。

當然,如果關島的戰鬥過於慘烈的話,最遲在佔領關島之後、最早則有可能在佔領關島之前,陸戰隊就能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就在共和國陸戰隊為攻打關島做準備的時候,戰場上發生了一件大事。

3月7日,在撤走了最後一批官兵之後,美軍主動引爆了羅塔島上的彈藥庫,由此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人造自然災害。

前面提到過,羅塔島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彈藥庫。因為在美國參戰之後,美軍開始加強馬里亞納群島的防禦,向羅塔島運送了不少的彈藥物資,所以從儲存的彈藥數量來看,羅塔島絕對算得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彈藥庫。根據美軍的記錄,到2059年3月7日,儲存在羅塔島的彈藥物資不會低於2500萬噸,即便其中部分是不會爆炸的槍彈,還有部分是動能炮彈,加上大部分彈藥的裝藥量都不會很大,這2500萬噸彈藥爆炸的話,釋放出的能量也大致相當於1枚1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更重要的是,從安全考慮,美軍將彈藥庫設在海平面下,而且主體在海面下250米到500米處。

毫無疑問,美軍在設計羅塔島上的彈藥庫的時候,只考慮過來自外界的攻擊,卻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親手炸掉這座彈藥庫。

設想一下,如果在海面下250米處引爆一枚150萬噸級的核彈頭,會掀起多高的海浪?

從理論上計算的話,由此引發的海嘯,足以席捲方圓數千千米外內的所有海灘,並且捲走海灘上的所有人員。

萬幸的是,美軍的引爆技術再先進,也不可能在幾乎同一時間引爆2500萬噸彈藥,因此也就不可能讓2500萬噸彈藥爆炸產生的能量同時釋放出來,而陸續釋放的能量所產生的破壞效果顯然要小得多。更加幸運的是,羅塔島距離最近的陸地、或者人口密集的大型島嶼有幾千千米,所以產生的海嘯只能影響到附近的幾座島嶼,對幾千千米外的日本、琉球與菲律賓群島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