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一章 化危為機

關於薩拉托夫戰役的記載有很多,大多強調中美兩國陸軍在這場戰役中的作用,沒有多少人給予俄軍正面評價,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俄軍拖了美軍的後腿。客觀的講,誰也不能忽視30萬俄軍,更沒有理由認為留下來斷後的俄軍拖了美軍的後腿。從共和國陸軍戰史對這場戰役的評價就看得出來,如果沒有30萬俄軍,美軍不但照樣會戰敗,還將敗得更加徹底。

從參與時間、投入兵力、作戰消耗、戰鬥傷亡等等數據來看,在薩拉托夫戰役中與共和國陸軍較量的主力是俄羅斯陸軍,而不是美國陸軍。當然,這不能否認薩拉托夫戰役的主要面,即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專門針對美軍的作戰行動。

可以說,薩拉托夫戰役也是「厄爾布魯士」作戰行動的高潮。

讓人覺得難以置信的是,這場幾乎讓美國陸軍徹底絕望的戰役,在扣出了第八戰鬥單位攻打薩拉托夫、以及俄軍前來解圍之後,共和國軍隊與美軍的交戰時間總共只有30個小時。也就是說,在這30個小時內,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的地面部隊,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再次碰撞。

時間變了,地點變了,部隊也變了,而唯一沒變的就是結果。

因為與這30個小時有關的資料太多,所以沒有必要詳細介紹。

按照美國陸軍記錄的交戰情況,在最後一股美軍撤出戰場的時候,參戰的4個美軍師中:第4師陣亡官兵6000餘人、傷殘7000餘人、失蹤與被俘4000餘人,還丟棄了所有重裝備,算得上是全軍覆沒(該師的軍旗被第八戰鬥單位繳獲,並且成為了共和國軍事博物館中第7面美國陸軍師級部隊的軍旗);第7師陣亡官兵4000餘人、傷殘5000餘人、失蹤與被俘近5000人,丟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基本上全面癱瘓(直到1年後,第7師才再次開上戰場);第2師陣亡官兵3000餘人、傷殘5000餘人、失蹤與被俘近3000人,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基本喪失戰鬥力(該師被撤到後方休整,在年底再次參戰);第8師陣亡官兵2000餘人、傷殘6000餘人、失蹤與被俘5000餘人,丟棄大部分重裝備,基本喪失戰鬥力(該師與第2師一樣,直到年底才再次開上戰場)。

由此可見,在這短短的30個小時內,4個美軍師陣亡官兵超過15000人、傷殘23000餘人、還有大約17000人被俘,平均下來,每個小時就損失近2000名官兵,戰鬥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事實上,如果不是美國陸軍擁有比較完備的戰地急救設施與戰術運輸手段,還得到了俄軍的全力支持與協助,陣亡數字肯定不是15000,還得加上三分之二的傷殘人員。即便在戰爭結束之後,戰史學家也高度評價了美軍的戰地急救設施,認為這種美國當局應國會的要求投資開發、並且為每個旅級單位都配備了一套的先進醫療系統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美軍,也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美國家庭。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正是這套集美國科學技術大成的戰地急救設備,讓戰爭延長了1年以上。理由很簡單,在戰爭中殘廢的美國軍人中,大約半數都在回國後投入到社會生產,成為產業工人,為美國軍隊生產出了大批武器裝備,其中不少還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了美軍武器的設計與開發工作,有的則繼續在軍隊服役,以教官的身份培養新兵。

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否認,美軍敗了,而且敗得很慘。

因為失敗與勝利都是相對的,所以美軍敗沒敗,還得看交戰對手的情況。

當然,考慮到對手的情況後,只能說美軍敗得更慘。

暫且不說共和國軍隊在這30個小時里的傷亡與損失,僅僅提到一點,就能明白美軍敗得有多慘:在這30個小時里,在正面戰場上與美軍作戰的,就只有佔領了薩拉托夫的第八戰鬥單位!

也就是說,4個美軍師面對1個戰鬥單位。

單從兵力上講,就算第八戰鬥單位全軍覆沒,傷亡也不會比美軍多。更重要的是,當時在薩拉托夫作戰的,只有第八戰鬥單位的戰鬥旅與半個支援旅(支援旅的低空突擊營與低空打擊營都部署在後方,而且這些部隊都不適合地面作戰),即參與薩拉托夫陣地防禦戰的官兵不到10000人。

即便除掉非戰鬥人員,4個美軍師投入的戰鬥人員也在4萬到5萬之間,即用4到5倍的兵力攻打薩拉托夫,還遭受如此慘敗,雙方戰鬥力的差距可想而知。

當然,這些數據上的東西,很難真實反映戰場情況。

幸運的是,很多親身經歷了薩拉托夫戰役、並且活到戰後的共和國軍人與美國軍人都在有生之年寫了回憶錄,並且重點介紹了這場戰鬥。不可否認,在美國出版的回憶錄要比在共和國出版的多得多。原因也很簡單,那些為國做出貢獻的美國軍人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照顧,而所有參加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共和國軍人都享受著英雄般的待遇,也就是說,美國老兵需要用回憶錄來賺錢謀生,而共和國的老兵更願意將親身經歷的戰鬥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後人,以此讓子子孫孫明白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有多麼的寶貴。當然,在共和國老兵中也有不甘寂寞的,比如一位叫黃俊誠的退役准將就在彌留之年,以口述的方式向共和國知名的傳記作家講述了他的戰鬥經歷,而這其中最精彩,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在薩拉托夫與美軍戰鬥的30個小時(黃俊誠將軍就是在這場戰鬥中立下重大戰功,由少尉排長越級提拔為上尉連長,並且在戰役結束的時候成為全營最高級別的軍官)。後來由中影公司拍攝的戰爭電影《火線三十小時》就是以黃俊誠將軍的回憶錄改編而來的,電影的主角實際上就是黃俊誠將軍。

這位在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就跟隨部隊開赴哈薩克,幾乎參與了第八戰鬥單位在大戰期間所有戰鬥的老將軍對當時的對手,也就是強攻薩拉托夫的美軍做了客觀評價,即美軍是共和國陸軍遭遇過的最強大的對手。

雖然這個評價很籠統,但是共和國陸軍的一些資料足以說明問題。

在這30個小時內,第八戰鬥單位傷亡官兵8749人,其中陣亡5862人,在傷殘的2887名官兵中,沒有一個輕傷,全部都是在缺胳膊斷腿、無法繼續作戰的情況下才被抬出了防禦陣地,而堅持到最後的1000多名官兵全部負傷,其中不少還是重傷。也就是說,拼到最後關頭的時候,第八戰鬥單位的1個半旅幾乎是全軍覆沒。

可以說,這是自五老阻擊戰之後,共和國陸軍打得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正是如此,在很多人看來,共和國陸軍也打輸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戰鬥中,共和國陸軍的主力戰鬥單位曾經創造了單獨圍殲數十萬俄軍的記錄,第八戰鬥單位也是主力,而且其炮兵旅就在伏爾加斯基,支援旅的低空打擊營與低空突擊營部署在200多千米外的哈薩克西北地區,即支援力量全部到位。更重要的是,戰鬥中還有第80戰鬥單位、第九戰鬥單位、以及正在攻打伏爾加格勒的第91戰鬥單位的炮兵旅與支援旅參戰,隨時應第八戰鬥單位的呼叫提供火力支援。除此之外,袁晨皓還向該方向增派了2個戰術航空旅(即配備多用途戰鬥機的航空部隊,1個旅有144架戰鬥機)。如此一來,支援第八戰鬥單位的力量就多達72個炮兵營(相當於1700多門電磁炮)、24個低空打擊營(相當於800多架低空攻擊機)與近300架多用途戰鬥機。

支援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呢?

說得形象一點,如果全部支援力量一起投入戰鬥,能夠在1分鐘內用彈雨覆蓋面積為50萬平方米的戰場,相當於在15分鐘之內殲滅1個兵力在15000人左右的師級部隊的全部人員與重裝備。

毫無疑問,這幾乎是開戰以來,共和國陸軍支援部隊最為集中的一次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薩拉托夫防禦戰仍然打得如此慘烈,自然會有人認為第八戰鬥單位的表現太失常了。

事實上,不是第八戰鬥單位失常,而是戰場情況遠非那麼簡單。

可以說,這也是為什麼說共和國軍隊的主要對手是俄軍,而不是美軍的原因。

從第八戰鬥單位的作戰記錄就看得出來,除了沒有能夠按時攻佔薩拉托夫,導致在遭到美軍攻擊之前,沒有能夠完全進入防禦陣地,更沒有時間修建新的防禦陣地之外,在30個小時的防禦作戰中,獲得的火力支援並不多。

當時,按照袁晨皓的命令,支援部隊優先照顧的是第80戰鬥單位,不是第八戰鬥單位。

這也很好理解,第80戰鬥單位的任務是牽制北上的美俄軍隊,盡量延長敵人的行軍時間,從而減輕第八戰鬥單位的防禦壓力。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才能延長敵人暴露在火力打擊之下的時間,將敵人消滅在行軍途中。

客觀的講,責任應該在袁晨皓身上。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能夠將第八戰鬥單位與第80戰鬥單位對換,兩支戰鬥單位的傷亡官兵總數肯定要小得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