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代號「厄爾布魯士」(大高加索山脈的最高峰,這個代號是由伊朗陸軍的一名高級參謀提出來的)的第二輪進攻戰役將成為大陸戰爭的轉折點,或者說是共和國陸軍進攻行動的分水嶺。

單從戰術上講,「厄爾布魯士」是大陸戰爭中最乾淨利落的一場進攻戰役。

南面主戰場上,進攻行動在5月22日清晨開始,即在進攻部隊出發的時候,火力準備只進行了不到4個小時。與以往的戰役進攻行動相比,火力準備明顯偏弱。不是進攻部隊不需要充足的火力準備,而是在整條戰線上,確實找不到多少需要在進攻開始前進行火力打擊的目標。原因很簡單,在此之前的幾個月里,駐守在戰線上的作戰部隊已經對戰線對面的俄軍進行了點名式的火力打擊,而俄軍為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在採用大縱深防禦戰術的基礎上,將主要軍事設施、乃至防禦部隊都分散部署,並且盡量偽裝。可以說,如果有值得打擊的目標,不管是數百千米外的炮兵、還是在戰場附近活動的低空攻擊機,都不會在乎多花點力氣。

事實上,第一輪進攻戰役期間共和國陸軍就發現,前期火力準備的意義並不明顯。

相對而言,在地面部隊發起進攻、也就是越過戰線之後,趁敵人組織防禦的機會,再以火力支援與火力掩護的方式來殺傷敵有生力量、瓦解敵人的防線,反而能夠更加有效的發揮共和國陸軍的火力優勢。更重要的是,經過戰前的軍事改革,共和國陸軍已經能夠將「隨動式火力支援」變成現實。

關鍵性的基礎條件只有一個,即強大的戰術航空兵。

按照共和國陸軍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支援戰術,地面部隊進攻的時候、特別是在不能輕易減緩進攻速度的情況下,由配屬給支援旅的戰術航空兵承擔近距離支援任務,炮兵則負責戰場遮斷(即以彈幕隔絕戰場,阻擋敵人的增援部隊)。這一戰術安排的理由很簡單,即炮兵的射程越來越遠,因此反應速度也就越來越慢,加上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威力往往過於強大,即便能夠用技術手段提高炮彈的彈著精度,也很難適應50米以內的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如意誤傷友軍。與大口徑電磁炮相比,戰術航空兵不但作戰使用更加靈活(即通過配備不同的彈藥,執行不同性質的支援任務,在使用小直徑炸彈或者類似的威力有限、附帶殺傷效果較低的彈藥時,甚至能夠為地面部隊提供20米以內的火力支援),還能夠伴隨地面部隊行動,為地面部隊提供「實時支援」。如果考慮到共和國陸軍的主要進攻方式不是讓裝甲部隊在地面挺進,而是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直接越過敵人的防線,佔領敵後重要地區,那麼只有戰術航空兵能夠為進攻部隊提供及時可靠的火力支援。

當然,對火力支援戰術影響最大的,還是進攻戰術。

仍然拿前期火力準備來說,在部隊發起進攻前,對敵防禦陣地進行炮火打擊的主要目的不是殺傷多少敵人、也不是摧毀多少武器裝備,因為從理論上講,對構築完善的防禦陣地上的敵人進行火力打擊,效率肯定非常低,無法發揮火力打擊的威力。而在進攻作戰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擊的不是躲在防禦工事里的守軍,而是暴露在外的進攻部隊。由此可見,前期火力打擊的目的是壓制敵人、特別是敵人的火力打擊部隊,阻止敵人利用防禦設施,為進攻部隊創造突破敵防禦陣地的機會。從此出發,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在機械化戰爭時代炮兵會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無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說得直接一點,因為進攻部隊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務是壓制敵人的炮兵,讓敵人的炮兵無法對己方進攻部隊構成威脅,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敵人的炮兵更遠一些,不然無法完成作戰任務。問題是,在現代化戰爭中,壓制敵人的不僅僅是炮兵,而且進攻部隊在突破敵人防線的時候,不見得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比如在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進攻的時候,進攻部隊就不會進入敵人火力打擊範圍,也就不會遭到敵人的火力打擊,自然不需要對敵人的防禦陣地進行火力壓制,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前期火力準備。如果為了震撼敵人,或者說打擊敵人的士氣,或者說讓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前期火力準備仍然有存在的價值。

換個角度看,現代化戰爭中的前期火力準備與100多年前,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前期火力準備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事實上,就連進攻與防禦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比如現代化戰爭中就沒有明確的戰線,而且防禦陣地的深度不再是幾千米、幾十千米,而是幾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某些特殊情況下,整個戰場都是守軍的防禦陣地。如此一來,前期火力準備不再是針對戰線附近的火力打擊,而是在進攻開始前,對進攻目的地、即需要佔領的地區所進行的重點清除式的火力打擊。當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時候也可以用故意炮擊敵人防線後方某一區域的方式來干擾敵人的防禦部署。

總而言之,現代化戰爭中,前期火力準備的覆蓋範圍擴大了許多,某些時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騙手段。

在南方戰線的進攻行動中,共和國陸軍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4個小時的前期火力準備中,參戰的4個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全數出動,以最高的熱情將成千上萬的炮彈投向數百千米外的俄軍防禦陣地。事實上,在前期火力準備中遭到炮擊的俄軍目標裡面,只有2成與支援進攻有關,其他8成多是在麻痹俄軍,或者讓俄軍向錯誤的方向增派防禦部隊。

進攻開始後,除了以重裝甲力量為主的第91戰鬥單位之外,以第九戰鬥單位為首的另外3個戰鬥單位都是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為此,共和國陸軍在這場戰鬥中投入了近200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從而保證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能將3個戰鬥單位的個戰鬥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經提到,為低空突擊部隊提供支援的是戰術航空兵。

雖然共和國陸軍航空兵接受了空軍戰術航空兵的多用途戰鬥機部隊,但是陸航近距離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擊機,多用途戰鬥機多被用來執行遮斷任務與重點轟炸任務,很少隨同低空突擊部隊行動。正常情況下,支援旅的低空攻擊營是低空突擊營的三分之一,而在戰時肯定會根據情況加強低空攻擊營。在「圖蘭風暴」中,參戰的低空攻擊機就相當於垂直起降運輸機的一半。根據共和國陸軍的作戰記錄,在5月22日清晨有900架低空攻擊機參與了作戰行動,而實際達到戰場,即伴隨突擊部隊行動的不會低於800架。雖然這個比例比第一輪進攻戰役稍微低了一點,但是從規模上看,已經遠遠超過了第一輪進攻戰役,堪稱迄今最大規模的低空攻擊行動。

如果強大的低空攻擊機群,讓進攻行動變得毫無懸念。

雖然按照俄羅斯當局的記錄,在5月22日之前,高加索方面軍的兵力高達110萬,加上在羅斯托夫還有烏克蘭方面軍的巴泰斯克集團軍,所以俄軍在內高加索地區的總兵力不會低於130萬,再算上各地組建的民兵、居民自衛隊等等准軍事力量,在人口僅有2000萬的內高加索地區,軍事人員就有接近300萬。毫無疑問,該地區的俄軍兵力密度高得嚇人。但是這麼多的俄軍,並沒對進攻的共和國軍隊構成太大的影響。說得不客氣一點,因為過早喪失了制空權,就連防空系統都沒能倖免,對於俄羅斯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來說,即便武裝再多的軍事人員,也無法對來自空中的敵人構成威脅,更不可能阻擋由低空攻擊機掩護的低空突擊部隊。

從戰場形勢來看,5月22日中午,即第九戰鬥單位的戰鬥旅全部到達羅斯托夫東面的新切爾卡斯克,並且趕在守軍反應過來之前就端掉了城防司令部,讓負責該地防禦的俄軍少將下令投降的時候,共和國陸軍就鎖定了第二輪進攻戰役的戰果。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進攻戰役。

5月22日當天,共和國陸軍3個戰鬥單位的3個戰鬥旅分別到達羅斯托夫外圍、阿爾馬維爾與克拉斯諾達爾,其中第92戰鬥單位與第94戰鬥單位均佔領目標,僅有第九戰鬥單位在羅斯托夫遭到巴泰斯克集團軍的頑強抵抗,沒有能夠趕在天黑之前佔領羅斯托夫,甚至沒能攻入羅斯托夫。

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巴泰斯克集團軍有10多個師,兵力接近20萬,如果不是第九戰鬥單位的進攻來得非常突然,而且戰鬥旅全數到達,還在到達之後就控制了新切爾斯克的機場,為航空兵提供了支持,從而讓低空攻擊機群可以以新切爾斯克為基地,不需要返回幾百千米外的基地補充彈藥,最大限度的發揮了低空攻擊機群的作戰效能,不然在俄軍發起反擊的時候,第九戰鬥單位很有可能被俄軍反噬。與之相比,阿爾馬維爾的守軍少得可憐,讓第92戰鬥單位幾乎毫不費力的就佔領了這座只光重要的交通樞紐城鎮。克拉斯諾達爾的守軍有1個步兵師與大約5000民兵,雖然做出了抵抗,但是在第94戰鬥單位、以及隨同作戰的200架低空攻擊機的輪番打擊下,在天黑前就繳械投降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