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九章 俄羅斯泥潭

戰爭進入到2059年,世界大戰的味道才逐漸體現了出來。

客觀的講,如果說2058年最後4個月,也就是塞班島登陸作戰結束後的4個,太平洋戰場上的戰鬥是小打小鬧的話,那麼在此期間,大陸戰場上的戰鬥不但轟轟烈烈,還異常驚心動魄。

前面提到過,因為美國出兵俄羅斯,而且一次性投入8個師(第一批到達的只有2個師),袁晨皓不得不把第二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由5月10日推遲到5月22日。如果不是俄羅斯的「雨季」即將到來,天氣將變得對進攻不利,袁晨皓甚至有可能把進攻發起時間再推遲半個月。在無法推遲進攻時間的情況下,只能調整戰役計畫、降低戰役目的,應付美軍的挑戰。

必須承認,袁晨皓給了美國陸軍非常高的評價。

對美國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上將來說,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雖然在絕大部分人看來,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陸上強國,準確的說,美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靠陸軍打天下的國家,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鼎盛時期,美國陸軍也算上上「最強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2041年的中東戰爭之後,陸軍得到了美國當局的高度重視,獲得了長足發展。更重要的是,從2042年以來,美國陸軍的發展方向非常明確,那就是以戰勝共和國陸軍為終極目標。這也無可厚非,如果美國陸軍不能戰勝共和國陸軍,美國就不可能在世界大戰中取勝,甚至會一敗塗地。

為了達到終極目的,美國陸軍進行了長達15年的現代化軍事改革。

即便在發達國家人均壽命超過90歲、百歲壽星隨處可見的21世紀中葉,15年仍然是短漫長的時間。問題是,對建設一支強大軍隊來說,15年卻非常短暫。雖然美國陸軍在制訂改革計畫、也就是軍事現代化發展規劃的時候考慮到了世界大戰的威脅,但是出於種種現實因素,訂下的發展時間仍然是20年,而不是15年。客觀的講,這也符合實際情況,即陸軍的平均建設周期在20年到30年之間,如果將發展規劃訂為15年,即便不用擔心會遭到國會質疑,也得考慮建設成果。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軍人能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受新的軍事制度與軍事思想,或者說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新老更替。不管怎麼說,美國陸軍的現代化改革肯定要遵守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事實上,美國陸軍缺乏全面改革的經驗,特別是在技術推動下進行的從裝備到戰術的大變革。從歷史上看,陸軍的幾次重大變革都與美國無關。冷兵器時代就不用說了,那個時候美國還不存在。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由火炮、機關槍與坦克引發的三次陸軍變革也基本上與美國沒有關係,都是由歐洲國家發起,並且在得到驗證之後才被美國陸軍採納。這也無可厚非,在大西洋與海軍艦隊的保護下,美國當局完全不用擔心強大的歐洲軍團,也就不用在陸軍改革探索時期投入太多的物力財力,完全可以坐享歐洲國家的改革成功,再利用強大的基礎實力超越競爭對手。

舉個例子,英國人發明了坦克、德國將其發揚光大、蘇聯則將坦克推向巔峰,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裝備M1的美國陸軍輕而易舉的擊敗了裝備T72的伊拉克軍隊,使美國坦克成為新的風向標,一時之間,120毫米滑膛炮、燃氣輪機、焊接裝甲、尾部彈藥艙、貧鈾合金裝甲與穿甲彈、自動抑爆系統、被動紅外夜視儀等等M1上的標準配備成為了衡量主戰坦克性能的重要指標,甚至連M1的外形都是「先進」的代名詞,不然韓國陸軍也不會在K1之後搞了個與M1A1類似的K1A1。要論風光的話,恐怕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T34能夠與之媲美吧。

問題是,這種「模仿加超越」的模式,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的基礎實力,特別是基礎科研實力。再來看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00多年間的發展經歷就能發現,只要找准了發展方向,即確定了目標,美國就能用其強大的基礎實力讓陸軍在很短的時間內超越對手。仍然以坦克來說,在M1之前,M60與M48都不如蘇聯同時代的T62與T55(這個在中東戰爭與兩伊戰爭中都已得到證實),而M1能夠一舉超越同時代的T72,甚至比T80與T90還要先進一些,與美國的強大基礎實力,特別是在科研方面的實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鍵就在這裡,從2013年開始,美國在基礎實力上的領先優勢就開始下滑。

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即發起電力革命的不是美國,而是共和國。因為沒有能夠掌握電力革命的核心技術,所以美國逐漸失去了各個領域的領先地位,甚至在一些獨佔性高科技領域。比如在以計算機晶元為代表的電子領域,不但晶體管技術在美國誕生,在21世紀初之前,美國在該領域幾乎是獨霸全球,特別是在商用計算機晶元上,就連緊隨其後的日本都難以望其項背,隨著常溫超導技術問世,美國在電子領域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特別是在神經網路計算機與量子計算機等新領域,美國不但沒有優勢,反而處於絕對劣勢,使得美國當局不得不在相關領域投入以千億美元計的巨額科研經費。

對美國陸軍來說,這種基礎技術上的落後帶來的影響更加明顯。

更要命的是,在明明已經失去了「後發優勢」的情況下,美國陸軍仍然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固步自封,沒有對發展模式做出調整。可以說,在過去的幾場局部戰爭中,美國陸軍接連慘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固步自封。如果不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仍然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加上吃老本都能撐上幾十年,恐怕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美國陸軍已經淪落為二流軍團了。

不管怎麼說,遲到總比不到好。

在2041年的中東戰爭中遭受慘敗之後,美國陸軍終於清醒了過來,認識到了與共和國陸軍的巨大差距,並且訂下了為期20年的發展規劃。必須承認,作為一個由流放犯、探險家與破產者建立的國家,美國非常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在制訂發展規劃的時候,美國陸軍不但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目的,還對實現目的做了詳細規劃。不管是現實制度、還是傳統習慣,美國人在制訂計畫方面很有一手,而且非常詳細。按照美國陸軍在2042年提交給國會的相關報告,發展規劃中對陸軍的現代化建設進度詳細到了每個季度,甚至對每個月應該啟動哪些項目、以及各個項目應該在哪個月達到某個階段都做了詳細規劃,而且還對規劃的可行性做了詳細論證。

不得不說,這就是「美國式計畫」的特點。

了解美國的人都應該知道,美國陸軍的這份發展規劃肯定無法實現,至少無法按照計畫的進度實現。要知道,在過去百年間,美國各軍兵種提出過數十份類似的發展規劃,沒有一種真正按照計畫實現過,而且六成夭折。

雖然美國陸軍的發展規劃沒有夭折,但是也在實施過程中變了樣。

從最終的落實結果來看,如果說該發展規劃中哪個部分與計畫的差別最小,那就是編製改革了。

眾所周知,美國陸軍有一套非常繁瑣的編製體系。美蘇冷戰期間,美國陸軍一直奉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的編製體系,即以戰區為基礎,在戰區下設集團軍、軍、師、旅與營(營是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最小編製)。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後,作為響應「空地一體戰」,美國陸軍開始調整編製,集團軍被取消,旅級戰鬥單位得到加強。到21世紀初的「反恐戰爭」時期,旅級戰鬥單位再次得到加強,而且正規軍與國民警衛隊的整合工作也正式開始。直到2041年的中東戰爭,美國陸軍仍然是以師為基本戰鬥單位,旅為主要獨立戰鬥單位,編製體系並沒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可以說,這就是美國陸軍固步自封,對現代化軍事變革認識不深刻的主要體現。

總結中東戰爭的經驗教訓時,美國陸軍就提出,編製落後是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在提出發展規劃之前,美國陸軍就在計畫進行編製改革。

因為目標是超越共和國陸軍,而在此之前,肯定得追上共和國陸軍,所以在2042年的時候,美國陸軍就做出了向共和國陸軍學習的決定,即採用共和國陸軍的編製體系,追上共和國陸軍之後,再尋求超越的方式方法。作為大國陸軍,在具體表現形式上,美國陸軍採用了「老瓶裝新酒」的策略,即在盡量保留部隊番號、以及各級部隊代號的基礎上,按照共和國陸軍戰鬥單位的編製模式整編作戰部隊。這麼做的好處非常明顯,除了讓部隊官兵更加容易接受之外,還能減少來自國會的非議。

正是如此,美國陸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擴編」,即將師提升到戰鬥單位的高度上。

事實上,這也是最簡單、最輕鬆的一步。

傳統上,美國陸軍的師下面設2到3個旅,除了對作戰用途做了明確限定的各個職能旅、比如炮兵旅與航空旅之外,師級部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