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五章 一擁而上

也許與裴承毅親自指揮與關,轟炸馬里亞納群島的行動並未受到美國向俄羅斯派遣地面部隊影響。從4月27日開始到5月7日結束,整整11天內,天軍轟炸機部隊出動68批次、8242架次,消耗巡航導彈10萬餘枚,摧毀目標5000餘個,損失轟炸機11架,傷亡飛行員17人。

如果光從損失與戰果來看,這11天的轟炸行動非常圓滿。

事實上,在這組統計數據中,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攻擊效率,即消耗彈藥與摧毀目標的比值。毫無疑問,5%的攻擊效率,不但算不上高,還低得嚇人。要知道,在以往的所有局部戰爭中,包括與美國直接對抗的中東戰爭,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攻擊效率都是這個數據的好幾倍,至少都在20%以上。即便局部戰爭的強度有限,對提高攻擊效率有幫助,但是在前面的作戰行動中,即在大陸戰場上的轟炸行動中,攻擊效率也從來沒有低於10%,基本上都保持在25%以上。也許有人會說,大陸戰場上面對的是俄羅斯、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的是美國,攻擊效率低一點也很正常,可是低到5%,20枚導彈才能摧毀1個目標,那就很不正常了。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完善的防空與攔截系統確實起到了作用。

問題是,導致攻擊效率如此低下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共和國軍隊自身。

根據戰後公布的一些消息,大陸戰場上的作戰消耗遠遠超過了之前預期,原本計畫能夠使用半年的彈藥儲備,結果在前4個月就消耗一空。要知道,這裡的「彈藥儲備」包括共和國軍火企業在此期間生產的彈藥。也就是說,到4月底的時候,共和國軍火庫里的巡航導彈就將告罄。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消耗速度超過預期,所以在2058年初,國防部就調整了彈藥生產計畫,要求軍火企業提高產能。問題是,在生產能力無法迅速提高的情況下,即新建造的廠房還沒有竣工、新訂購的生產線還沒有投產,而已有生產線已經24小時不間斷的運轉,要想提高產能,唯一的辦法就是簡化生產程序。如此一來,肯定會降低彈藥的技術指標,即降低彈藥的性能。

正是如此,在太平洋戰場上,轟炸機使用的巡航導彈實際上是「簡化版」的巡航導彈。

按照共和國國防部在戰後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早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天軍就針對戰爭期間,各類精密彈藥(即精確制導彈藥,天軍是精確制導彈藥的最大買家)的消耗量將超過戰前預期、庫存不足、產能不夠等特殊情況,制訂了一份秘密備用方案,而該方案的核心就是通過降低戰術指標來簡化精密彈藥的生產程序,以便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提高彈藥產能,滿足戰爭需求。

就拿專門供戰略轟炸機使用的重型巡航導彈來說,在不配備核彈頭,也就是不以戰略打擊為主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降低部分不必要的戰術指標,比如可以將複合閉路制導系統簡化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統,即利用一個電磁場強度過載斷路器,讓制導系統在受到強制電磁干擾的情況下自動關閉,導彈則按照固定彈道飛完最後幾十千米,從而省去了複雜、而且昂貴的閉路制導系統,大大簡化了生產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

問題是,簡化了制導系統,導彈的攻擊精度肯定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先進的制導系統還對提高突防率有很大的幫助。仍然以重型巡航導彈來說,在突防階段,即便遇到強制電磁干擾,導彈上的一套光學感測器還是會繼續工作,接收到高能激光照射的時候會讓導彈進行規避,並且在規避之後讓導彈回到原來的彈道上,從而使導彈具備應付激光攔截系統的能力。簡化了制導系統之後,這些功能都不存在了,或者被弱化了,從而使導彈在攔截系統面前的突防效率大打折扣。

這一點,美軍的戰鬥記錄就能佐證。

根據戰後收集到的相關證據,在2058年4月27日到5月7日,馬里亞納群島的美軍防空部隊與防禦系統擊落與攔截各類目標近6萬個,其中攔截系統攔截的超過5萬個。即便這一戰果有些水分(共和國天軍在戰後只承認不到20%的巡航導彈被美軍攔截,而當時能夠進入美軍防禦系統攔截範圍的只有戰略轟炸機投射的巡航導彈),減半計算的話,也足以證明簡化後的巡航導彈確實存在嚴重的性能缺陷。

問題是,在戰爭期間,保證產量永遠比保證質量重要得多。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生產的「黑豹」坦克被共認為最優秀的中型坦克,性能遠遠超過了蘇聯的T-34,可是其產量卻比T-34低得多,即便不考慮因為過於精密導致較高的故障率,1輛「黑豹」都要面對近10輛T-34,這樣的數量差距,足以讓任何性能優勢變得蕩然無存。

當然,性能上的缺陷也不能迴避。

由此可見,戰爭期間,共和國陸續淘汰了巡航導彈,用使用相對簡單的非制導彈藥與動能彈藥的空天轟炸機取代了戰略轟炸機,也與巡航導彈本身的缺陷、特別是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難以大幅度提高產能有很大的關係吧。

只不過,誰也不能否認,這11天的轟炸取得了決定性的戰果。

別看只轟炸了5000多個目標,而且其中半數以上都是移動目標,即車輛、艦艇,而不是基礎設施。可是千萬別忘了,轟炸範圍就那麼大,即便算上所有島嶼,馬里亞納群島的陸地面積也就只有1000平方千米出頭,與一座擁有500萬人口的城市的城區面積差不多,而在這麼一座城市內,真正值得轟炸的軍事目標與重要基礎設施肯定不到5000個,甚至不會超過500個。

從共和國天軍公布的轟炸結果來看,在這11天的轟炸之後,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美軍軍事基地基本上全面癱瘓。說得準確一點,是暴露在地面上的基礎設施全部被摧毀,或者失去了修復價值。也就是說,天軍按照計畫完成了轟炸任務。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共和國的情報系統肯定掌握了部分美軍地下設施的情報,而且天軍也有對付地下設施的彈藥,但是從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來看,天軍並沒轟炸島上的地下設施。

可以說,這算得上是個比較大的失誤。

要知道,對登陸部隊來說,真正的威脅肯定不是來自地面,而是來自地下。

從戰術上分析,登陸之前,共和國海軍肯定得奪取制海權,至少要在登陸期間掌握制海權,不然運送登陸部隊的兩棲艦隊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陸戰隊上岸之後的進攻行動也得不到保證。以共和國海軍、以及陸戰隊的火力,能夠發起登陸戰役,就有足夠的能力摧毀島上的軍事設施,準確的說,是地面軍事設施。別的不說,只要有一支航母戰鬥群的護航戰艦在登陸場附近活動,就能用艦炮摧毀馬里亞納群島中任何一座島嶼上的地面軍事設施。相對而言,美軍的地下設施都很堅固,不是海軍與陸戰隊的戰術武器所能對付的,肯定得使用大威力武器,而這也正是戰略轟炸機的強項。

事實上,陸戰隊上岸後,最大的威脅就來自地面以下。

後來為了這件事情,天軍還處理了幾個專門負責戰術規劃的高級參謀。

不管怎麼說,這個失誤讓海軍與陸戰隊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在轟炸機全力出動的時候,海軍的太平洋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也已開赴戰場,第一艦隊在馬里亞納群島西部海域活動,第三艦隊則在北面的火山群島海域活動。如此一來,相對較弱的第三艦隊就能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掩護,而第一艦隊則擔負起了奪取制海權、以及支援陸戰隊上岸的重任,同時還得在戰役開始前,為兩棲艦隊與運輸船隊清除航線上的威脅,確保登陸部隊到達戰場。

讓人有點無法理解的是,美國海軍並沒採取相應行動。

直到5月7日,美軍太平洋艦隊的第三艦隊、第五艦隊與第七艦隊都沒有出現在馬里亞納群島海域,其中第三艦隊在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之間的南太平洋上掩護運輸船隊,第五艦隊在北太平洋上保護正在阿留申群島上施工作業的工程部隊,第七艦隊則退到珍珠港、整編剛剛動員起來的預備役官兵。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美軍沒有出動艦隊,與共和國海軍爭奪制海權的意思。

當然,這並不表示美國會放棄馬里亞納群島。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美軍沒有派艦隊過去,與戰況有直接關係,即在共和國天軍轟炸機部隊的威脅下,美國海軍不敢讓艦隊貿然靠近馬里亞納群島。不管怎麼說,如果100多架轟炸機同時出動,再加上幾艘神出鬼沒的潛艇,任何艦隊都很難抵擋來自天上與海下的聯合襲擊。

事實上,轟炸期間,美軍一直在向馬里亞納群島增派作戰力量。

4月30日,美軍就在密克羅尼西亞的波納佩島附近海域部署了一座由40艘模塊船組成的超級海上基地,然後出動200多架垂直起降運輸機,晝夜不停的向1000多千米外的關島運送作戰物資、武器裝備與軍事設備。根據美軍的記錄,在5月7日之前,就向馬里亞納群島運送了至少40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