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四章 牽一髮動全身

從時間上推算,在2月底,也就是「圖蘭風暴」作戰行動結束後,天軍就能向太平洋戰場轉移作戰力量,協助海軍攻打馬里亞納群島。

雖然有人認為,在這個時候,海軍還沒有做好攻打馬里亞納群島的準備工作,如果天軍提前開始轟炸群島上的美軍基地,很有可能暴露海軍的戰役企圖,但是在馬爾地夫海戰之後,共和國海軍就在向太平洋轉移作戰力量,戰役企圖已經非常明顯了,不管是東進攻打夏威夷群島,還是南下進攻澳大利亞,都得越過馬里亞納群島,而且得以該群島為跳板,所以共和國海軍肯定會攻打馬里亞納群島,並且在這裡打響太平洋戰爭。

由此可見,天軍轟炸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美軍基地,與保密完全無關。

天軍直到4月底才在太平洋上展開行動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協助陸軍攻入俄羅斯之後,需要時間調整部署,並且讓部隊得到休整。

也許有人覺得,戰略轟炸機不是一線作戰部隊,飛行員甚至很少冒險,不應該存在疲勞問題。客觀的講,這個觀點有一些道理。因為幾乎所有時候,戰略轟炸機都是在距離目標上千千米之外投射導彈,飛行員所做的,就是將火控數據輸入導彈的制導系統,然後按照基地給出的導航數據,在預定時間摁下發射按鈕,至於導彈造成了多大的傷亡,飛行員也只能從電視上看到,不像地面部隊的官兵那樣,有切身體會。用比較流行的話來說,轟炸機的飛行員是離戰場最遠的戰鬥人員。如果在和平時期,出於安全考慮,特別是飛行安全,飛行員每飛行一段時間(一般是按照起降架次與總飛行時間計算)之後,都會獲得休假機會。戰爭時期,這一人性化的制度肯定被取消了,只有飛行員主動提出休假請求,而且所在航空大隊的指揮官確實認為有必要休假,才能獲得休假的機會。到2058年2月底,還沒有1名轟炸機部隊的飛行員提出休假請求。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也沒有出現過因為飛行員過於疲勞而導致飛行事故。由此可見,飛行員的精神狀態不是問題。

事實上,需要「休假」的不是飛行員,而是轟炸機。

在與空軍合併的時候,天軍接受了2個級別的4種型號的轟炸機,只是到戰爭爆發的時候,天軍只保留了1個級別的2種轟炸機,即H-15F與H-15M。前者是專用的戰略轟炸型號,即能夠攜帶配備了核彈頭的戰略巡航導彈,並且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總共72架。後者是按照《倫敦條約》的規定,除掉了戰略轟炸系統(主要就是啟用核彈頭必須的火控系統與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的「常規轟炸機」,總共120架。當然,必要的時候H-15F也能夠攜帶常規彈藥執行轟炸任務。雖然這2種轟炸機的用途不完全一樣,但是因為採用了相同的機體,所以性能大致相當。按照設計指標,H-15每起降5次就應該進行1次維護,每4次維護後就應該進行1次全面檢修,而每4次全面檢修之後就應該停飛檢修,每4次停飛檢修之後就應該返廠大修,而返廠大修4次之後就得退役。也就是說,H-15的起降壽命在3000架次左右,按照平均每架次飛行6個小時計算,飛行時間在20000小時左右。相對而言,這個指標並不低,不但超過了之前的所有轟炸機,還超過了一些戰鬥機。問題是,要想達到最大設計使用壽命,就得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維護保養。在高強度的作戰行動中,別說送會飛機廠進行大修,就連停飛檢修都難以保證。

根據天軍的作戰記錄,在「圖蘭風暴」行動中,參戰的近150架H-15總共執行31000餘架次作戰任務,平均每架轟炸機飛了210架次。如果按照正常維護的標準,至少需要進行1次停飛檢修,也就是在有條件(主要就是無塵機庫)的基地進行部分拆解,然後由部隊的技術人員進行全面檢查,而這個工作至少需要5天時間。事實上,戰役期間,沒有1架轟炸機停飛檢修,全都在超限制使用。正是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損失的9架H-15中,8架與維護不到位有關,只有1架是因為地勤人員操作失誤而引起的。

當然,轟炸機也不是不能超限制使用。

不管怎麼說,轟炸機也是工業產品,而這隻要是工業產品,其性能指標就有冗餘。在正式定型前的極限測試中,H-15就達到了連續使用近3000個小時,即起降500個架次不進行全面檢修的記錄。

問題是,任何超限制使用都會對轟炸機的壽命、性能等產生嚴重影響。

那架H-15連續飛行500個架次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完成測試之後就報廢了。顯然,這樣的結果肯定是天軍無法接受的。為了不讓100多架H-15報廢,在「圖蘭風暴」行動後,天軍讓所有轟炸機停飛,接受全面檢修,部分轟炸機還送回飛機廠,由製造商進行更加徹底的檢查與維護。

毫無疑問,近200架轟炸機不可能一起接受檢修,也不可能同時完成檢修。

正是如此,在2月底到4月底之間,特別是在進入4月份之後,天軍就讓完成了檢修的轟炸機前去轟炸馬里亞納群島。

到4月25日,最後一批H-15M才完成檢修,交付天軍的作戰部隊。

問題是,到這個時候,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第二輪進攻戰役也被提上了日程安排,而且按照袁晨皓的意思,要想在夏季到來的時候、也就是6月底之前發起第三輪進攻,就得趕在5月10日之前發動第二輪進攻。

也就是說,到時候天軍的轟炸機又得回到大陸戰場上。

因為轉場部署至少需要2天(支援陸軍作戰時,轟炸機部署在共和國西北地區,支援海軍作戰時,則部署在東南地區),而且肯定要在地面部隊發起進攻前投入戰鬥,所以天軍轟炸機部隊對馬里亞納群島的轟炸行動最多持續到5月7日。事實上,這也正是轟炸行動從4月27日開始的主要原因。按照海軍制訂的戰役計畫,登陸前的轟炸至少持續10天,為安全期間,最好留出1天的調整時間,因此至少計畫用時11天。

如果海軍攻打的是迪戈加西亞,這還不是問題。

從攻打一座群島,而且是一座由十多座島嶼組成的、而且半數島嶼上都有軍事設施的群島來說,這點前期準備工作肯定不夠。要知道,馬里亞納群島不但是一座群島,還是一個軍事基地群,哪怕海軍把目標訂得低一點,採用跳島攻擊戰術,只佔領群島南部幾座有陸戰隊的大型島嶼(美軍陸戰隊肯定擁有射程為數百千米的電磁炮系統,所以必須佔領有陸戰隊的島嶼),持續11天的前期轟炸也顯得過於短暫。

由此可見,海軍沒有過分指望天軍。

事實上,早在林嘯雷時期,除了抓緊陸戰隊之外,海軍就沒有打算與其他軍兵種配合作戰。換句話說,在林嘯雷的領導下,共和國海軍一直朝著大而全的方向發展,不但擁有規模堪比空軍的航空兵、戰鬥力不比陸軍差的陸戰隊,還擁有獨一無二的艦隊,以及獨立於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之外的海基戰區防禦系統(性質介於戰略防禦系統與戰區防禦系統之間,攔截能力不容小覷)。

制訂攻打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計畫時,海軍也沒有想過要依靠天軍的轟炸機。

從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決定讓天軍參戰的是裴承毅。也就是說,共和國元首直接給天軍安排了作戰任務,並且讓海軍在此基礎上制訂作戰計畫。很明顯,就算戰役行動由海軍全權負責,裴承毅都是這場戰役的直接策劃者,甚至是最高指揮官。由此也就不難明白,天軍為什麼要在百忙之中抽出身來,讓原本應該得到休整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在太平洋戰場上表演一番了。

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絕對不能僅僅站在戰役的高度上。

從裴承毅以往指揮的戰役行動來看,他的戰役企圖都與戰爭目的有關,即所有戰役行動都為最高目的服務。雖然這是一場世界大戰,共和國的最高戰爭目的就是取勝,而這也是包括裴承毅在內的所有共和國公民的主要任務,也就不可能從整個戰爭的目的來分析裴承毅在攻打馬里亞納群島時的戰役企圖,但是按照通常方式,世界大戰是由多場戰爭組成的,即世界大戰是戰爭的集合,而各個方向上的戰爭即相互影響,又高度獨立,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就沒有多少關係,卻由通過蘇聯與美國的關係、以及日本與德國的關係而相互影響。也就是說,要想搞清楚裴承毅的戰役企圖,至少得明白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最高目的。事實上,這也是個很基本的問題,即擊敗美國,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與主導權。那麼再退一步,為了實現這個最高目的,共和國肯定得分幾步走,而攻打馬里亞納群島只是邁出的第一步,甚至只是第一步的組成部分。如此一來,至少得搞清楚共和國在太平洋戰場上邁出的第一步的目的。

顯然,這絕對不是一個易於回答的基本問題。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的太平洋戰略中,第一步肯定是南下攻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解決側翼威脅,然後再東進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