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章 太平洋的枷鎖

攻打關島,肯定不向佔領迪戈加西亞那麼簡單。

不管怎麼說,迪戈加西亞島只是位於印度洋中部的一座孤島。雖然在其北面還有查戈斯群島(從地理分布上講,迪戈加西亞島屬於查戈斯群島),但是受面積、地形影響,查戈斯群島並不適合駐軍,甚至不適合人類居住。更重要的是,迪戈加西亞遠離美國的核心利益地區,存在的價值並不明顯,與之最近的美軍基地也在3500千米之外,即吉布地的美國中央戰區司令部與陸戰隊基地(雖然美國在塞席爾群島也有駐軍,但是並沒有軍事基地,而是以維和的名義借用了塞席爾的軍營)。由此可見,即便在過去百年間,美國為了控制唯一沒有瀕臨的大洋,遏制對手在印度洋地區擴張行動,費資費力的將迪戈加西亞打造成印度洋地區功能最全面的軍事基地,並且駐派重兵,這裡也不是一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更談不上是攻不破的堡壘。從軍事上講,只要能夠將美軍艦隊趕出印度洋,掌握絕對制海權,佔領迪戈加西亞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事實上,馬爾地夫海戰之後,共和國海軍掌握了印度洋的絕對制海權,也就輕而易舉的打下了迪戈加西亞。

與之相比,關島絕對是軍事要塞,甚至算得上是西太平洋上的鋼鐵堡壘!

從地理位置上講,關島屬於馬里亞納群島,並且是群島最南端的主要島嶼(南面還有科科斯島等幾座面積狹小、沒有多少價值的島嶼),北面依次有羅塔島、阿吉漢島、提尼安島、塞班島、阿納塔漢島、阿拉馬甘島、帕甘島與阿格里漢島等幾座面積較大的島嶼,以及薩甘島、古關島、亞松森島(與南大西洋上屬於英國的亞松森島同名)、毛格群島等幾座面積狹小、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島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馬里亞納群島由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出於自身利益需求,美國將面積較大、且擁有群島中最優良的天然深水海灣的關島獨立出來(其餘部分被稱為北馬里亞納群島,首府設在塞班島的塞班),從而使關島成為一座相對特殊的島嶼。從分布情況來看,馬里亞納群島就像上帝撒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串珍珠、或者說是一條平鋪開來的鎖鏈,將西面的琉球群島、台灣島與菲律賓群島擋在了浩瀚的太平洋之外(馬里亞納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的海域又被稱為菲律賓海、以及菲律賓海盆),而在其東面,除了南鳥島、威克島等幾座孤島之外,就是數千千米外的夏威夷群島了。因此也有人將馬里亞納群島比喻成「西太平洋的枷鎖」。可以說,任何西太平洋上的國家,要想成為太平洋的主人,就得衝破這道枷鎖。

最先面對這道枷鎖的不是共和國,而是100多年前的日本。

歷史上,最先發現馬里亞納群島的是為西班牙效命的、首位完成環球航行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到1668年,西班牙就在此殖民,並且將其命名為馬里亞納群島(當時在西班牙攝政的就是奧地利人馬里亞納)。美西戰爭之後,群島最南端的關島隨同菲律賓被割讓給美國,1年之後,北馬里亞納群島被出售給德國(這也是關島與北馬里亞納群島行政歸屬區別的由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出兵佔領了北馬里亞納群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北馬里亞納群島北美軍佔領。由此可見,當年日本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好機會,兵不刃血的控制了前往西太平洋的通道。當然,從地理位置上講,日本列島直接面向廣袤的太平洋,在其東面並無可以阻擋日本海軍的島嶼,所以日本控制馬里亞納群島的意義在於南下,而不是東進。

顯然,共和國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根據美國的相關文獻記載,早在21世紀初,即美國總統小布希高舉「反恐戰爭」旗幟的時候,美國當局就制訂了一份十分詳細全面的全球戰略,明確規定了十多處必須控制的戰略要地,其中就包括關島、而且關島的地位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曼德海峽(亞丁灣與紅海之間的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被列為最為重要的「海上咽喉」。

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隨著共和國的崛起變得勢不可擋,美國當局調整了全球戰略部署,在提高迪戈加西亞的戰略地位時,也提高了關島的戰略地位。有理由相信,在這個時候,美國當局就意識到,中日之戰在所難免,不管是扶持日本遏制共和國,還是在日本戰敗之後填補西太平洋戰略防線上的漏洞(從地理位置上就可知道,日本列島在西太平洋戰略防線上的重要性不在馬里亞納群島之下),都得將關島當成戰略基地。次年,中日東海戰爭爆發。雖然這只是一場規模非常有限的局部戰爭(甚至有人認為是一場地區衝突),但是中日矛盾已經激化,全面戰爭只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美國當局以協助日本防禦為名,開始在關島大興土木,並且在北馬里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做文章,做出了將整個馬里亞納群島納入西太平洋戰略防禦圈的決策。

作為戰略軍事基地,關島只是軍事基地群的核心部分,或者說是統稱。

面積接近600平方千米的關島不但是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還佔了群島陸地總面積的六成左右(關島的自然面積只有540平方千米,在過去幾十年間,美國當局為了擴大軍事基地,在海上填出了大約60平方千米的陸地)。得益於此,以及相對平坦的地形(除了南部的火山山脈之外,北部的石灰岩高地與西部的沿海平原都很平坦),關島也是群島中最適合建設軍事基地的島嶼。當初,美國在擊敗西班牙之後,沒有拿下整個馬里亞納群島,單單佔領關島,與關島的地理環境不無關係。

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關島只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顆棋子。

不管怎麼說,19世紀末的時候,美國不是超級大國,也沒有爭當超級大國的野心,從西班牙手裡奪取關島的直接意圖是為了在前往菲律賓的跨太平洋航線上獲得一座能夠讓艦隊與船隻臨時停靠的中轉站。要知道,19世紀末的時候,戰艦用的是燃煤鍋爐,續航能力都非常有限,沒有幾艘艦艇具有上萬海里的跨洋航行能力,即便從珍珠港出發,也要航行近萬千米才能到達菲律賓,關島位於夏威夷與菲律賓之間(到珍珠港的航程為7000千米,到馬尼拉的航程為4000千米)。由此可見,美國在打敗西班牙之後,獨獨佔領關島,只是為了更加便捷的前往菲律賓。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島的軍事價值也不是很突出。眾所周知,美國大兵還沒有登上日本本土,由B-29投下成千上萬的燃燒彈與2枚原子彈就讓天皇屈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方式宣告結束。只不過,在日本天皇下投降詔書之前,美軍制訂了一份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畫,登陸部隊不是從尼米茲主導的太平洋戰區出發,而是從麥克阿瑟主導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出發,即以琉球群島中的沖繩島為跳板,首先登陸日本列島西南的九州島或者四國島,然後再在東京灣登陸。由此可見,即便美軍打上日本本土,關島也不是出發基地。事實上,在此之前的戰略轟炸中,美軍的B-29轟炸機是從塞班島與提尼安島出發,為之護航的P-51戰鬥機是從硫黃島出發,關島上只有一座備用機場,以及供運輸船隻停靠的碼頭。讓美軍選擇了面積較小的塞班島與提尼安島的原因很簡單,這兩座島嶼距離日本本土更近,能夠縮短轟炸機的往返飛行時間,節約不少燃油。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就是美蘇冷戰期間,關島的軍事價值才稍有體現。

事實上,因為在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當局更加重視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與馬來半島構成的「第一島鏈」,而不是由日本列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新幾內亞與印度尼西亞構成的「第二島鏈」,所以關島仍然是「戰略大後方」,其軍事價值甚至比不上泰國。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對手,其紅色蘇聯有關。作為一個只在西北太平洋上有出口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常年不凍港,所以紅色海軍的太平洋艦隊要想進入太平洋,必須從宗谷海峽、津輕海峽與大隅海峽中的一處經過,而這三處海峽中,只有半個宗谷海峽在蘇聯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見,只要美國能夠在日本列島上站穩腳跟,就能把蘇聯的太平洋艦隊變成一支內海艦隊,根本沒有機會在廣袤的太平洋上與敵人決戰。

可以說,直到進入21世紀,隨著共和國崛起,關島的戰略價值才顯現了出來。

雖然從地理位置上講,共和國甚至比不上蘇聯/俄羅斯,是個純粹的西太平洋國家,出海口均在西太平洋上,而且均在第一島鏈西面。但是共和國有個最大的優勢,即不存在港口匱乏的問題,除了渤海北部部分港口在冬季封凍之外,大多港口常年不凍,擁有大連、秦皇島、威海、青島、連雲港、上海、寧波、舟山、福州、廈門、基隆、高雄、汕頭、香港、廣州、湛江、北海、海口、三亞等數十處深水良港,且每座港口都有成為海軍基地、艦隊母港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國完成了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