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九章 轉移重點

不管從戰術上看、還是從戰略上看,美國都是「馬爾地夫海戰」的輸家。

戰術上,美國海軍總共損失了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17艘快速運輸艦、以及783架作戰飛機,另外還有2艘航母、3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與3艘快速運輸艦負傷,陣亡與失蹤官兵超過4000人、其中包括982名飛行員。與之相比,共和國海軍的損失可以用「微乎其微」來形容。根據共和國海軍公布的戰報,只有「洪湖」號驅逐艦戰沉(該驅逐艦隸屬於印度洋艦隊,在美軍機群發動攻擊的時候,呆在艦隊後方,為2架執行搜救任務的垂直起降飛機提供支持,因此正好在美軍反艦導彈的攻擊範圍之內)、另外還在戰鬥中損失了378架作戰飛機(其中162架屬於印度洋艦隊,這其中又有98架屬於第一波攻擊機群),陣亡官兵571人(「洪湖」號上的122名官兵只有2人生還,其餘全部陣亡)。

相對而言,美軍在戰術上的失敗根本算不了什麼。

不管怎麼說,海軍是戰略性軍種,因此海戰也更在乎戰略影響,而不是戰術上的些小成敗。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雖然在珊瑚海海戰中,日本海軍擊沉了美國海軍的「列剋星頓」號航母,重創「約克城」號航母,日本海軍只有「祥鳳」號輕型航母戰沉,2艘艦隊航母只被擊傷,所以日本海軍取得戰術勝利,但是這場海戰的直接後果是讓「瑞鶴」號與「翔鶴」號失去了參加中途島海戰的機會,而在這場決定戰爭走向的海戰中,如果日本海軍多出兩艘艦隊航母,戰役結果很有可能會截然不同,所以日本海軍實際上輸掉了珊瑚海海戰,至少在戰略上輸得一敗塗地。

可以說,美國海軍在「馬爾地夫海戰」中的戰略慘敗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雖然在海戰之後,美國海軍仍然有5艘航母具備作戰能力,而且剩餘的護航戰艦足以組成5支航母戰鬥群,但是對美軍來說,已經失去了與共和國海軍爭奪印度洋、特別是北印度洋制海權的能力。

從現實情況出發,海戰結束之後,美軍艦隊只能向南撤退,不管是前往南非、還是在南風帶轉向前往澳大利亞,都不可能在短期內範圍印度洋中部海域。正是如此,10多天之後,得到艦隊與岸基航空兵支持的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就登上了迪戈加西亞,而且僅僅只出動了相當於4個戰鬥營的3000兵力,在5天之內就讓島上絕望的美軍繳械投降,完成了攻佔迪戈加西亞的作戰任務。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1個月之內,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將迪戈加西亞重新變成了一座軍事基地。也就是說,到2月下旬的時候,迪戈加西亞已經成為共和國海軍在印度洋中部海域的軍事要塞。

到這一步,美國海軍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爭霸印度洋的基礎條件。

從地圖上就看得出來,迪戈加西亞在美國的印度洋戰略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這裡不但是扼守印度洋中部海域的軍事要塞,還是連接吉布地與澳大利亞的中轉站。隨著迪戈加西亞落入共和國手中,美國當局必須做出選擇,要麼屯兵吉布地,死守紅海出海口,要麼加強澳大利亞西海岸的防禦,守住澳洲大陸。當然,美國當局早就做出了選擇,讓艦隊在戰敗之後向南撤退,而不是向西撤退,就是美國的選擇。雖然從軍事角度看,除非遭到集約集團的攻擊,不然美軍肯定不會從吉布地撤退。不管怎麼說,只要美軍還在吉布地,共和國海軍與船隻就別想自由進出紅海,也就不大可能有效利用蘇丹,從而控制埃及。更重要的是,在埃及保持中立、以色列肯定親美的情況下,美軍可以充分利用蘇伊士運河,也就能夠從地中海方向上增援吉布地,從而將吉布地變成拱衛地中海的外圍軍事要塞。但是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不管美軍有多大決心,在丟失了印度洋的制海權之後,守住吉布地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後來的交戰情況也是如此,吉布地的美軍僅僅堅持到3月下旬,就在共和國艦隊與數十萬集約集團大軍的威脅下主動退卻了。

丟掉吉布地之後,美軍在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存在變得毫無意義。

事實上,在3月初,即共和國做出攻打吉布地的決定時,塞席爾當局就宣布驅逐境內的美國軍人,並且永久性中立。

受此影響,南非在3月底宣布中立,決絕了美國的駐軍請求。

不可否認,南非的選擇實際上幫了美國,而不是害了美國。以3月底的情況,如果南非不宣布中立,而是搭上「美國號戰車」,很可能招致共和國的軍事打擊。要知道,當時共和國已經佔領了吉布地,控制了進出紅海的通道。因為共和國與埃及的關係比較密切,只要埃及保持中立,共和國就不會急著北上與美國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事實上,北非一直是歐洲的勢力範圍,在歐盟態度曖昧的情況下,埃及沒有任何理由不保持中立,因此共和國也就沒有任何理由北上。更重要的是,東部非洲地區一直是共和國的傳統勢力範圍,從蘇丹到莫三比克,基本上所有東部非洲國家都是共和國的盟國或者友邦。即便受制於非洲大陸上糟糕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莫三比克的交通條件,共和國軍隊不可能從陸路南下。在塞席爾驅逐了美軍、共和國掌握了西印度洋的絕對制海權之後,共和國軍隊也能從海路南下。加上共和國海軍艦隊的打擊能力,即便很難在短期內擊敗南非,也能夠動用2到3個陸戰旅,攻佔南非南端的開普敦或者伊麗莎白港,獲得進入南大西洋的跳板。相對而言,因為受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牽制,美國海軍不可能明目張胆的南下,進軍南非的阻力肯定比共和國大得多,也就難以在南非擋住共和國的步伐。由此可見,南非宣布中立,實際上是暫時擋住了共和國進軍南大西洋的步伐,為美國爭取到了備戰時間。

當然,南非保持中立,不等於印度洋上的戰鬥就此結束了。

從共和國的立場出發,在已經三線作戰,而且美國正在向中東運兵,勢必會在該地區挑起戰火的情況下,肯定沒有理由把戰火燒到南大西洋。更重要的是,當時美軍也沒有南下對付阿根廷的意思,甚至沒有拉攏阿根廷的鄰國,所以作為集約集團成員國的阿根廷,並沒要求共和國立即出兵南大西洋,只是希望共和國能夠在印度洋保持足夠的兵力,即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增援阿根廷。如此一來,共和國當局肯定不會八南下南非當成首要任務,甚至不會將其當成任務看待。

誰都知道,打到這一步,印度洋上的重點已經由海洋轉到了陸地上。

只要共和國不打算進軍地中海,而歐盟又不想在戰爭問題上開罪美國、即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共和國與美國就得在中東戰場上再次一決高下。

正是如此,2月初,裴承毅就把李東石召了回來,當面部署了任務。

不管怎麼說,李東石才是中東戰區司令,而且是共和國陸軍中,除了袁晨皓之外,最有實戰經驗、最有發展前途的將領(凌雲霄等老一代將軍早就退役了)。更重要的是,李東石是一個「能夠讓人放心的將軍」。別的不說,裴承毅能夠給出這樣的評語,足以證明李東石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

問題是,中東戰爭肯定不僅僅是「中東的戰爭」。

在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方向上的戰爭都關涉到全局。拿中東戰爭來說,共和國要想取勝,最關鍵的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能否保證海運暢通無阻。不管怎麼說,在該方向上,並不是共和國軍隊孤軍奮戰,包括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庫爾德斯坦在內的眾多盟國與友邦都會出兵出力,而這些國家的基礎實力都比較薄弱,即便本土沒遭到打擊,也無法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大軍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特別是武器彈藥。只有保證海運暢通無阻,才能確保軍隊作戰順利,也才能擊敗對手。

為此,共和國當局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鞏固北印度洋航線。

雖然在馬爾地夫海戰後,北印度洋航線的安全性已經有了保證,但是航線上仍然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比如位於爪哇島南面的聖誕島與位於蘇門答臘島南面的科科斯群島距離北印度洋航線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就非常近,如果被美軍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受此影響,3月中旬,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就佔領了科科斯群島與聖誕島,並且在島上設立了永久性軍事基地。

當然,關鍵還是消除最大的隱患,即在馬爾地夫海戰後逃到澳大利亞的美軍艦隊。

按照美軍的編製體系,到達澳大利亞之後,該艦隊就成為了第三艦隊。因為美國當局已經將澳大利亞設為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總部,所謂作為戰區直屬艦隊,第三艦隊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成為太平洋艦隊下設的3大戰區艦隊中最重要的一支。受此影響,第三艦隊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

按照美軍的部署,到3月底的時候,除了原本隸屬於第四艦隊、第六艦隊與第八艦隊的5艘航母(2艘受傷的航母均在1月底由澳大利亞出發,前往珍珠港與美國西海岸的聖迭戈,進行大修)之外,還得到了原本隸屬於第七艦隊的1艘航母,並且獲得了1艘巡洋艦與3艘驅逐艦,戰鬥力得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