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六十七章 主力對決

美軍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遭到襲擊的時候,從大西洋遠道而來的第六艦隊已經到達迪戈加西亞南面。因為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按照預期轉向南下,所以在6日天亮前就與第六艦隊在迪戈加西亞西南方向大約1200千米處會合。

這個時候,第三艦隊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美軍海上基地也被擊潰。

擺在美軍指揮官面前的選擇非常殘酷,要麼北上與共和國艦隊決戰,要麼轉向南下拋棄迪戈加西亞。

從兵力上講,3支美軍艦隊擁有7支航母戰鬥群,7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總共擁有各類戰機600餘架,加上部署在護航戰艦上的垂直起降飛機(大多為能夠攜帶反艦導彈作戰的垂直起降反潛巡邏機),總計有700多架戰機。即便按照正常出動率計算,即三分之一的艦載戰鬥機與半數反潛巡邏機分兩個批次發起攻擊,也能在第一波攻擊中投射近千枚反艦導彈、並且在第二個波次中用大約300枚反艦導彈進行補充攻擊。按照美軍掌握的情報,兩輪攻擊足以打垮共和國海軍的印度洋艦隊。

問題是,美軍艦隊面臨一個用兵力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是在迪戈加西亞遭到毀滅性打擊之後,部署在該島上的遠程巡邏機無法配合艦隊行動,也就無法搜尋共和國艦隊。即便在吉布地與達爾文港還各有幾十架遠程巡邏機,並且能夠從其他戰區調遣巡邏偵察力量,可是在浩瀚的印度洋上,從這兩地起飛的巡邏機根本派不上用場。也就是說,在執行攻擊任務之前,美軍艦隊還得動用相當數量的艦載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因為共和國艦隊的艦載戰鬥機全部換成了重型戰鬥機,而重型戰鬥機在執行攻擊任務時的作戰半徑超過2000千米,美軍的多用途戰鬥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的作戰半徑卻不到2000千米,所以美軍只能動用重型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如此一來,美軍艦隊的防空力量勢必被嚴重削弱,從而對攻擊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綜合這些因素,不難得出結論。

以當時的情況,美軍指揮官的唯一選擇就是南下,沿著南風帶向東航行,前往澳大利亞西南的珀斯。

問題是,就在美軍準備撤退的時候,一條消息讓美軍指揮官改變了注意。

戰場時間7點30分左右,1艘正在向東南方向逃跑的美軍海上基地模塊船遭到共和國海軍艦載戰鬥機的襲擊,在被擊沉之前,這艘長253米、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快速運輸船發出了戰報,並且明確提到發動襲擊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因為快速運輸船遭到襲擊的海域距離最近的陸地也有近2000千米、距離最近的共和國軍事基地則超過了3500千米,加上當時共和國沒有向東印度洋派遣充電飛機,所以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襲擊美軍快速運輸艦的確實是艦載戰鬥機。

更重要的是,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攻擊半徑在2000千米左右,如果考慮到在攻擊之前還要搜索目標,則作戰半徑必然縮短到1500千米、甚至1000千米之內。即便按照2000千米計算,而且共和國艦隊正好在該運輸艦的正西方,其所在海域距離迪戈加西亞也有大約3500千米、距離在迪戈加西亞南面海域活動的美軍艦隊則有3000千米左右。換句話說,就算這支共和國艦隊全速西行,也要等7個小時才能攻擊美軍艦隊。如果美軍艦隊向西航行,則能始終呆在共和國艦隊的打擊範圍之外。

結合之前的各種戰場信息,可以斷定在印度洋東部海域活動的是南海艦隊,而不是印度洋艦隊。也就是說,實力強大的印度洋艦隊仍然在迪戈加西亞北面某處海域。只要美軍艦隊轉向北上,不但能夠避開南海艦隊,還能抓住印度洋艦隊。雖然以7支航母戰鬥群的實力不一定能夠同時擊敗兩支艦隊,但是肯定能夠擊敗印度洋艦隊。因為印度洋艦隊擁有共和國海軍最先進、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前進的3艘超級航母,所以單獨殲滅印度洋艦隊的誘惑不可說不小。

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另外一種情況。

在評估戰場形勢的時候,美軍指揮官就考慮到了另外一種極端可能性,即攻擊快速運輸艦的戰鬥機確實來自南海艦隊,而且南海艦隊就在其正西面,並且正在以70節的速度向西航行。不同的是,印度洋艦隊沒有在迪戈加西亞北面,而是在迪戈加西亞的西北面。這個時候,如果美軍艦隊北上,肯定無法立即找到印度洋艦隊。因為南海艦隊向西穿插,10多個小時後就能用偵察機覆蓋迪戈加西亞南面海域,所以美軍艦隊北上搜索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就無法趕在南海艦隊完成包抄之前南下逃出戰場。走到這一步,美軍艦隊唯一的選擇就是全速北上,回到亞丁灣,在吉布地的岸基航空兵掩護之下進入紅海,再從蘇伊士運河返回地中海。毫無疑問,這條道路肯定非常坎坷。因為共和國海軍完全可以動用部署在巴基斯坦、伊朗與葉門的岸基航空兵監視整個阿拉伯海,甚至會動用部署在蘇丹的岸基航空兵封鎖紅海(封鎖紅海的辦法非常簡單,在相對狹窄的海域布設幾百枚水雷,就能讓任何一支艦隊望而卻步),所以美軍艦隊北上的生存概率非常低,最終很有可能被2支共和國艦隊從後方包抄,然後在共和國海軍多方力量的圍剿下全軍覆沒。

考慮得更深入一點的話,美軍指揮官甚至有理由相信,這就是對手的根本意圖。

前面已經提到,單論艦隊實力,雙方各有優劣,美軍數量佔優,共和國艦隊則擁有質量上的優勢,總體而言,雙方的戰鬥力在伯仲之間。雖然從表面上看,對迪戈加西亞進行突然大之後,共和國海軍取得了主動權,但是在印度洋中部,特別是在離印度次大陸2000千米以外的遠海海域,因為岸基航空兵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國艦隊沒有明顯優勢,戰場態勢對雙方都比較公平。

任何軍事家都知道,在這種相對平衡的戰局下,最不應該做的就是分兵行動。

雖然從表面上看,共和國與美國海軍都在分兵行動,但是雙方在第一階段的戰術選擇都是儘快讓主力會師,為此甚至不惜犧牲一些次要作戰力量,比如美軍用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引誘共和國的南海艦隊,而共和國海軍則用襲擊迪戈加西亞的方式,誘使美軍第四艦隊與第八艦隊前去決戰。由此可見,雙方在盡量確保自身兵力儘快會合之外,還在設法迫使或者誘使對方分兵。

毫無疑問,美軍沒有上當。

那麼,共和國海軍會上當嗎?

對於這個問題,美軍指揮官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即共和國海軍絕對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在他看來,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很有可能與他收到的戰報截然相反。並不是說,美軍指揮官完全否認了友軍提供的戰場信息,而是覺得戰場情況沒有這麼簡單。按照他的分析,印度洋艦隊從瓜達爾南下後,並未在馬爾地夫海域呆多久,而是轉向東南,爭取儘快與南海艦隊會師。在此期間,某支艦隊轟炸了迪戈加西亞,另外一支艦隊則負責攔截第三艦隊與海上基地。也就是說,共和國艦隊沒有在美軍艦隊北面,而是在美軍艦隊的東面與東北面,並且正在向美軍艦隊南面包抄。

對美軍艦隊來說,局勢明顯比看上去危險得多。

問題是,這並不表示美軍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在美軍指揮官看來,不管共和國艦隊的目的是什麼,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南海艦隊還沒有與印度洋艦隊會師,不然不會襲擊逃跑的快速運輸艦。原因很簡單,不管怎麼計算,1艘快速運輸艦都值不了幾個錢,更比不上擁有7艘航母與數十艘護航戰艦的龐大艦隊,因此共和國艦隊沒有理由為了1艘或者幾艘快速運輸艦而打草驚蛇,嚇跑了整在南印度洋上活動的美軍艦隊。換句話說,如果共和國艦隊已經順利會師,就應該迅速向西挺進,利用美軍艦隊猶豫不決的機會,搶佔有利的攻擊位置,然後在美軍艦隊之前發起攻擊,徹底殲滅美軍艦隊。只有在沒有順利會師的情況下,共和國艦隊才會大張旗鼓的襲擊逃跑的快速運輸艦,故意製造聲勢,讓美軍艦隊如臨大敵,從而在情況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主動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逃出印度洋。

不得不承認,美軍指揮官的這一分析有些道理。

正是如此,在收到這條情報後,美軍艦隊沒有轉向南下,而是前往迪戈加西亞,並且在半個小時後就派出了3個大隊的70多架重型艦載戰鬥機,對30度到150度方向上的海域進行全面搜索。

實事求是的講,美軍指揮官的分析並沒錯,至少沒有全錯。

當時,印度洋艦隊與南海艦隊確實沒有會師。問題是,共和國海軍在制訂作戰計畫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讓這兩支艦隊會師。從戰後公布的一些數據來看,共和國海軍從一開始就決定讓兩支艦隊分開行動,南海艦隊的任務是阻擋來自澳大利亞的支援力量,並且在擊潰了澳大利亞方向上的美軍海上作戰力量之後,向西迂迴機動,設法繞到美軍艦隊南面,迫使美軍艦隊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北上與印度洋艦隊決戰。雖然這一計畫看上去非常大膽,甚至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但是在戰場局勢雙向不透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