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五十七章 主動與被動

客觀的講,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31日登陸勘察加半島,算不上驚人之舉。

早在30日下午,BC等美國新聞媒體、法新社與德通社等歐洲新聞媒體、以及半島電視台等全球知性新聞媒體就通過報道、評論等方式,預測共和國軍隊將在近期攻打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其中美國新聞媒體還斷言共和國軍隊將登陸勘察加半島。對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31日登上勘察加半島,無非是來得太快了一點,讓人覺得有點驚訝,連驚奇都談不上。

理性分析,共和國出兵攻打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的意義確實不大。

眾所周知,共和國向俄羅斯宣戰的理由是俄羅斯出兵入侵哈薩克,共和國作為哈薩克的盟國,有責任與義務代替哈薩克對侵略者發起反擊。雖然在宣戰聲明中,共和國國家元首裴承毅著重提到,俄羅斯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為遼闊的國家,所以共和國的反擊不會局限在某個方向上,而是根據消除俄羅斯戰略威脅的現實需求,選擇最恰當與最合理的作戰方式,但是誰都看得出來,在前面30多個小時的戰鬥中,俄羅斯就算對共和國構成了威脅,而且將戰火燒到了共和國境內,共和國也沒有理由去攻擊距離本土幾千千米,而且沒有部署任何戰略力量的地方發動一場登陸作戰行動。用法新社的評論來說,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實質上是「反擊過當」。顯然,法新社的評價已經非常客氣了,用的評論來說,共和國是以反擊的名義侵略俄羅斯。

不可否認,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國際輿論肯定會兩面化。

問題是,從法理上講,共和國確實沒有理由攻打勘察加半島,至少沒有理由出兵佔領勘察加半島。

萬幸的是,這是世界大戰,不是局部戰爭。

不管共和國出兵攻佔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有沒有道理,誰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也沒有能力阻止共和國軍隊登陸勘察加半島。

即便從軍事角度講,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31日當天,在消息得到確證之後,半島電視台就對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做了全面分析。按照半島電視台聘請的軍事專家的評價,僅以軍事價值而言,共和國軍隊在開戰初期攻佔勘察加半島的收穫不會比付出的代價高多少。雖然該軍事專家肯定了勘察加半島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重要性,也點明了共和國出兵的理由,即鞏固太平洋戰場上的左翼防線,防止美國從北面南下進軍日本,從而攻打朝鮮半島、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威脅,同時迫使美國為保護阿拉斯加分兵北太平洋,至少在北太平洋上駐留一支艦隊,達到分散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目的。但是從根本上講,勘察加半島的利用價值非常有限,歸根結底,就是該半島上的基礎設施非常簡陋,難以支撐大規模作戰行動。

針對這一問題,該軍事專家做了詳細說明。按照他的說法,如果勘察加半島能夠成為進攻北美大陸的跳板,哪怕成為在北太平洋上作戰的戰略保障基地,早在100年前,前蘇聯就應該加強該地區的基礎建設,將其打造成前沿軍事要塞。事實上,直到解體、前蘇聯在勘察加半島上也只修建了一座潛艇基地與幾處防空陣地,不但軍事設施少得可憐,就連基礎設施都極端落後。歸根結底,除了受前蘇聯戰略選擇的影響之外,與該地區的實際軍事價值不無關係,即勘察加半島很難成為進軍北美大陸的跳板,甚至沒有成為艦隊的戰略基地的基本條件。

當然,有人認為,可以在佔領後修建基礎設施,增強勘察加半島的支援能力,從而使其成為戰略進攻基地。不可否認修建基礎設施不算什麼難事,以21世紀中葉的技術與工業實力,加上共和國已經在做戰爭動員,修建一條穿越阿爾丹山原,跨過勒拿河、因迪吉爾卡河、科雷馬河、阿納德爾河等數十條河流,繞過品仁納灣,從涅留恩格里到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綿延今3000千米的鐵路也不是什麼難事,工期最多3年。問題是,3年之後,還有必要修建這樣的鐵路嗎?更重要的是,修建這麼一條鐵路的巨大投入,到底能夠帶來多少回報呢,其中對戰爭的幫助又有多大呢?綜合考慮這些問題,得出的結論很簡單,那就是將勘察加半島變成戰略進攻陣地所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了由勘察加半島作為戰略進攻陣地所帶來的好處。

事實上,直到戰後,共和國有沒有必要在戰爭初期攻佔勘察加半島的爭論都沒停止。

反對者的觀點很簡單,即勘察加半島的軍事意義並不大,沒有成為戰略前進基地的基礎條件,而且在整個戰爭期間,也沒有成為共和國進軍北美大陸的平台,共和國軍隊甚至沒有在這裡部署多少作戰部隊。支持者的立場也很明確,即攻佔勘察加半島的代價並不大,卻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比如屏蔽了日本,使得美國無法利用日本,保護了朝鮮半島與共和國本土,使得共和國周邊最大的鐵礦產區沒有受到影響(朝鮮的鐵礦石儲量非常驚人),也達到了牽制美軍的目的,對戰爭進程戰勝了重大影響。

問題是,不管是誰,都沒有搞明白一點,即有必要在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出兵嗎?

以過來者的立場看,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關鍵是,攻打勘察加半島的作戰行動明顯是在戰爭爆發前制訂的,而共和國的領導人能夠提前預見到戰爭進程肯定不太現實,因此不能用後來的戰局變化作為攻打勘察加半島的理由。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共和國當局憑什麼做出攻佔勘察加半島的決定的?

只有一個解釋合情合理,那就是真正價值並不是佔領勘察加半島。

事實上,當時最受關注的,也不是勘察加半島方向上的行動,而是在硫黃島海域集結的共和國西太平洋艦隊在南下的時候,突然從美國海洋監視衛星的眼皮下面消失了。雖然共和國沒有向美國宣戰,美國當局也沒有在31日天黑之前發表任何與戰爭有關的聲明,甚至沒有譴責共和國攻打勘察加半島的作戰行動,但是誰都知道,中美決戰在所難免,關鍵就是誰來點燃這場戰火了。

毋庸置疑,最急的肯定不是裴承毅。

杜奇威是在與考彭特上將、帕里斯上將、以及太平洋戰區司令斯坦因上將商討共和國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島的時候收到消息,得知擁有3艘「北京」級航母的西太平洋艦隊突然不知去向。雖然就連杜奇威都認為,「北京」級航母的性能非常落後,哪怕在第二次大規模改進的時候配備了幾套末段攔截系統,加強了對付高速非制導彈藥的能力,其作戰能力都非常有限,但是誰也不敢懷疑共和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的戰鬥力,特別是那幾艘新式巡洋艦的綜合作戰能力。

確認消息無誤之後,杜奇威當即就給三位將軍下達了命令。

毫無疑問,關鍵就是美國海軍。按照杜奇威的要求,駐紮在關島的「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將向東撤退,與部署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主力會合,並且做好迎戰共和國海軍的準備工作。作為配合行動,陸戰隊也立即進入戰鬥狀態,做好隨時調動的準備。按照杜奇威的部署,只要做出了參戰決定,陸戰隊就要迅速增兵澳大利亞,鞏固澳洲的防禦,防止共和國軍隊突襲澳洲。太平洋戰區的調動工作也得加緊進行,主要就是為各參戰部隊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雖然按照美軍的指揮體系,應該由太平洋戰區司令部來調動艦隊與陸戰隊,但是總統是美軍最高統帥,在總統親自干預的情況下,斯坦因上將連發言的機會都沒有,更別說指揮軍隊調動了。

隨後,杜奇威聯繫上了安傑洛第上將。

與共和國軍隊一樣,在整合天軍與空軍的時候,由天軍吞併空軍,為了照顧《斯德哥爾摩協議》而沒有取消空軍,所以安傑洛第是美國第一位身兼兩大軍種司令的將軍,也是美軍中最有影響力的上將。當然,如果算上杜奇威的話,安傑洛第只能算得上是第二有影響力的上將了。

杜奇威找安傑洛第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搞清楚美國天軍能不能在開戰之後摧毀共和國的軍事衛星系統。

按照杜奇威的說法,戰略防禦系統中的天基攔截部分也屬於軍事衛星系統。

對於這個只需要回答「能」與「不能」的問題,安傑洛第給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答案。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在主動攻擊的情況下,有一半以上的把握在己方的軍事衛星系統被徹底摧毀之前,打掉共和國的軍事衛星系統。雖然按照安傑洛第的說法,即便共和國首先動手,摧毀了美國的軍事衛星系統,也能依靠部署在地面與空中的攔截系統加以還擊,摧毀共和國的軍事衛星系統,但是安傑洛第沒有忘記交代清楚一點,那就是在喪失了軍事衛星系統之後,美軍需要很長的時間,即至少幾個月,最多好幾年,才有可能徹底癱瘓共和國的軍事衛星系統,不大可能在參戰後就得手。

毫無疑問,安傑洛第主張積極進攻,而不是等到敵人找上門來。

拿到這個結論之後,杜奇威在美國東部時間31日下午,也就是共和國海軍陸戰隊登上勘察加半島大約12個小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