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五十二章 出其不意

雖然契力亞科夫一直認為投靠美國是最不靠譜的事情,但是共和國正式向俄羅斯宣戰之後,契力亞科夫首先想到的還是美國。

清晨6點30分(相當於共和國時間11點30分),莫斯科的天空還未放亮,契力亞科夫就在處理完緊急事務之後,跟美國總統杜奇威通了熱線電話。

雖然俄羅斯的軍事衛星系統已經被徹底摧毀,民用衛星系統也全面癱瘓,但是美俄首腦熱線總共有五條通信渠道,即兩條軍事衛星通信線路、兩條民用衛星通信線路與一條垮大西洋海底電纜通信線路,其中海底電纜通信線路的保密度最高,也最不容易遭到破壞,自然是最主要的通信線路,所以通信衛星癱瘓後,契力亞科夫仍然可以聯繫上杜奇威,而且不用依靠美國的通信衛星。

兩位總統只談了兩件事情,即美國要不要參戰,以及在什麼時候參戰。

可想而知,兩國最高領導人的直接商談並沒得出結論。

前面提到過,雖然美俄秘密同盟條約看似平等,實際上卻對俄羅斯有利,因為美國遭到入侵的可能性肯定要比俄羅斯小得多,特別是在以共和國為共同假想敵的時候,俄羅斯肯定首當其衝,但是從後來披露的相關資料來看,秘密同盟條約並未對「遭到入侵」的含義做明確。

如此一來,什麼情況下才叫「遭到入侵」是個存在爭議的問題。

拿2057年12月29日的局面來講:契力亞科夫認為俄羅斯已經遭到入侵,因為俄羅斯本土遭到轟炸,多處戰略設施被毀,還掌握了共和國「入侵」俄羅斯的證據,即落在俄羅斯境內沒有爆炸的巡航導彈、以及墜毀在俄羅斯境內的作戰飛機;杜奇威卻認為俄羅斯只是遭到軍事打擊,沒有遭到入侵,因為共和國軍隊(Army,又指陸軍)未進入俄羅斯,也沒有佔領俄羅斯的城鎮、要塞、交通樞紐中心等標誌性地點,更沒有與俄軍正面交戰,也就沒有入侵俄羅斯。

杜奇威的答覆,讓契力亞科夫怒不可遏。

問題是,杜奇威也別無選擇。

雖然美俄簽署了秘密同盟條約,而且該條約沒有違反美國法律,即獲得了國會主要職能委員會與主要議員支持,但是「秘密同盟條約」與「正式同盟條約」的最大區別就是兌現時的條件,即要兌現條約,必須再次獲得國會認可。這種制度,最初是為了保密,畢竟把秘密同盟條約拿到國會去討論,肯定會變得毫無秘密可言。也正是如此,大多數秘密同盟條約在關鍵問題上都是模稜兩可,比如在具體詞義上做手腳。這麼做,也是為了留下退路,避免受制於人。總而言之,杜奇威要想給契力亞科夫一個肯定答覆,首先就要爭取獲得國會的支持,或者說只有得到國會支持之後,杜奇威才能給出答覆。

在熱線電話中,杜奇威也明確表示,將儘快給出明確答覆。

事實上,在他與契力亞科夫通熱線電話的時候,國會參眾兩院院長,黨派領袖、主要職能委員會主席、以及一些很有資歷與威望的議員已經接到白宮秘書的電話,正在陸續趕過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襲擊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主要軍事基地。

從橢圓形書房到會議室,短短几十步路,杜奇威走了好幾分鐘。

作為美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在當上將軍之後進軍政壇,並且主進白宮的總統,杜奇威的軍事才能超過了任何一位美軍將領。雖然情報非常有限、局勢仍然不太明朗,但是共和國軍隊在天亮之後(美國這邊還是28日深夜)展開的一系列打擊行動,已經大大超出了杜奇威的預料,甚至與他的設想完全不搭邊。

可以說,天亮前的戰鬥,既讓杜奇威感到震驚,又讓他鬆了口氣。

讓他震驚的,是共和國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中那些極為先進、而且遠遠超過美國的武器系統,特別是針對俄軍空射巡航導彈的「區域性激光攔截系統」、以及針對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的打擊系統,即雷霆萬鈞、又異常精準、更讓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望塵莫及。萬幸的是,共和國的戰略防禦與戰略打擊行動基本上在杜奇威的預測之中,特別是在天亮前,針對俄羅斯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的轟炸行動,即便手段有點驚世駭俗,但是打擊時機與打擊結果都與杜奇威預料的相差不大。因為俄羅斯基本上喪失了核反擊能力,就算還有一些戰術核武器,也很難突破共和國的國家戰略防禦系統與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所以共和國沒理由對俄羅斯進行核打擊,也就不會使戰爭升級。

天亮後的戰鬥,就讓杜奇威看不懂了。

對俄羅斯進行全面戰略打擊,而且首先打擊防空系統並沒有錯,即便讓杜奇威來策劃指揮,他也會這麼安排。原因很簡單,在《倫敦條約》前兩個階段的削減工作結束後,各國的戰略力量都大幅度削弱,戰略轟炸機機群規模縮水接近一半,戰略航空兵很難承擔起全部打擊任務,必須儘快投入戰術航空兵,而要讓戰術航空兵執行戰略打擊任務,首先就得摧毀敵人的防空系統,特別是攔截範圍在500千米以上的戰區防空系統。雖然戰術戰鬥機也配備了一些射程超過500千米的遠程彈藥,有的戰術巡航導彈的射程甚至超過1000千米,但是這些彈藥要麼威力有限、要麼價格昂貴,而且儲備數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戰爭初期,如果用戰略航空兵執行常規打擊任務,其首要任務就是充分利用超遠的打擊距離,集中力量撕開敵人的防空網,為戰術航空兵打開進出通道。

問題就是,共和國戰略打擊的方向不是西伯利亞、而是遠東地區。

年初的時候,隨著大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杜奇威就組織參聯會的高級將領,對大戰初期的局勢做了一次粗略分析,重點討論了大陸戰場。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美國的計算機技術不比共和國差,甚至還要先進一些,完全可以用計算機對戰爭局勢與戰局發展做模擬分析。客觀的講,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非常準確,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再先進的計算機都模擬不了軍人的實戰經驗。

這次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只要中俄開展,共和國陸軍就將猛攻西伯利亞。

原因再簡單不過了,西伯利亞地區、特別是從秋明到新西伯利亞長達1000多千米的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地區,因為只有一條鐵路幹線,加上伊姆格特沼澤的影響,該地區的防禦非常脆弱,只要共和國軍隊能夠攻佔其中任何一處交通樞紐中心,就能切斷從歐洲地區通往遠東地區的交通線。因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沒有完備的工業體系,也沒有足夠多的人口,所以與歐洲地區中斷聯繫之後,很快就會落入共和國手中。按照陸軍參謀長布呂歇爾的說法,只要共和國願意,完全可以在佔領秋明或者新西伯利亞之後,出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預備役與民兵部隊去攻佔遠東地區。

雖然杜奇威沒有這麼「悲觀」,但是他也認為,裴承毅會把重點放在中亞戰場上。

說得客觀一點,只有迅速打垮俄羅斯,共和國才有能力前出太平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如果考慮到美國與俄羅斯的秘密同盟關係,更應該趕在美國完成戰爭動員之前,集中優勢兵力打垮俄羅斯,消除背後威脅,再轉向東進與南下。按照杜奇威的估計,只要共和國軍隊能夠先發制人、迅速控制中亞地區,再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出兵西伯利亞、切斷俄羅斯歐亞板塊的大動脈,大陸戰爭很有可能在1年之內結束,最多也就18個月。果真如此,美國很有可能來不及拯救俄羅斯。

更重要的是,杜奇威始終認為,實際情況肯定比他預測的還要糟糕。

在他看來,不管怎麼樣,裴承毅肯定會把美國參戰計算進去,按照對共和國最為不利的情況制訂戰爭計畫。從實際情況出發,在中俄開戰之後美國就參戰的話,以美國的社會體制,能夠在半年之內完成基本戰爭動員,在1年到1年半之內完成全面動員。因為在完成基本戰爭動員之後,美國的軍事生產能力就將爆發出來,能夠源源不斷的為盟國提供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成為西約集團的頭號軍火供應國,而俄羅斯將成為最大受益國,從而獲得堅持戰鬥下去的物質基礎,所以在裴承毅看來,必須爭取在半年之內擊敗俄羅斯,絕對不能讓美國的戰爭潛力來改變大陸戰爭的結果。

果真如此的話,共和國軍隊更得集中兵力攻打西伯利亞。

問題是,共和國的戰略打擊把重點放在了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在共和國海軍打擊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海軍基地之前,杜奇威還認為這只是共和國軍隊在聲東擊西。

這也很好理解,西西伯利亞南部走廊如此重要,俄羅斯當局不可能不知道,也就不會輕視。早在2056年初,俄軍就開始有條不紊的加強從秋明到新西伯利亞的防線強度,並且將葉卡捷琳娜堡與克麥羅沃提升為戰略級別的軍事要塞,以兩地為支撐,擴大秋明與新西伯利亞的防禦縱深。在這條防線中央,鄂木斯克則是關鍵中的關鍵,這裡也是俄軍屯兵最多的戰略要地。

根據美國當局掌握的情報,在2057年7月左右,鄂木斯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