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十七章 准氣象武器

肯定有很多人將打擊俄羅斯的核武器庫與30年前轟炸日本的核設施聯繫起來。

兩者確實有相似形,但是不能混為一談。

日本戰爭中,共和國也是在遭到戰略襲擊之後,對日本進行全面報復,並且通過摧毀日本的全部核設施,讓日本完全喪失核能力。重要的是,日本的核設施相對分散,而且沒有集中存放核武器與核原料。也就是說,只需要使用精確制導的常規彈藥就能達到目的,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非常有限,加上季節影響,污染範圍基本上集中在日本本土,沒有向周邊地區擴散,更沒有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威脅。毫無疑問,在這場戰爭中,這些相對有利的條件都不存在,甚至完全相反。不說別的,如果用常規武器去打擊俄羅斯的核原料倉庫,即便使用爆炸威力達到百噸級的第五代戰術核彈頭,也無法確保徹底摧毀,只要有核原料殘存,轟炸就沒有任何意義。前面已經提到,使用核武器的話,等於幫了俄羅斯。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要想達到目的,就得阻止放射性塵埃飄入共和國境內。

因為季節問題,只要放射性塵埃進入高空,肯定會隨寒流南下,使共和國本土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成為放射性塵埃的污染區,等於大半國土受到污染。這個代價,無論如何都不在共和國的承受範圍之內。

問題是,要想摧毀俄羅斯的核武器庫,肯定需要威力足夠大的炸彈。

矛盾就在這裡。爆炸威力小了的話,無法確保摧毀目標;爆炸威力大了的話,會使放射性塵埃升入高空。

客觀的講,不從其他方面入手,這個矛盾沒辦法解決。

從別的方面著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迅速回到地面上去,而要達到在這個目的,最理想的辦法就是來一場降雨,而且要在爆炸點上空、還要在爆炸前後到來,最好在爆炸前開始,在爆炸後持續幾個小時。按照計算機模擬分析的結果,只要降雨量足夠充沛,而且在爆炸後的持續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就能使爆炸產生的放射性塵埃隨同雨水回到地面上,將放射污染區域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

問題是,俄羅斯當局在決定核武器庫的地點時,肯定會考慮天氣因素。

從長期保存出發,核武器庫所在地自然是降雨越少越好。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俄羅斯的幾座核武器庫與核原料庫都在西伯利亞與遠東的苔原上,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而且集中在短暫的春季與夏季,冬季幾乎沒有降雨,連降雪都不是很多。要想依靠自然降雨,就得等到夏季,而且得等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遇到一場強度足夠讓塵埃落地的暴雨。毫無疑問,這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氣象武器」。

作為「超常規武器」,早在20世紀末,氣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視。當然,在技術水平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對氣象武器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首先得認清楚,氣象武器與「人工降雨」等干預自然現象、以達到某一目的人為手段並不完全一樣。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壞,而是減少破壞,氣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壞、而不是以建設為目的。

從這個角度出發,要將氣象武器從理論變成現實,難度著實不小。

就拿降雨、準確的說是降水來說。眾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環的一中方式,即液態的水在受熱後蒸發成氣態的水蒸氣,然後在溫度、壓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雲,當雲層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與過飽和狀態,再加上一些細微塵埃,水蒸氣就再度凝結成液態水,並且形成降雨,如果氣溫低於冰點,液態水就凝固成固態冰,降雨變成降雪、或者冰雹。在這個循環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以實現的就是第一個轉變,即讓地表的液態水受熱蒸發成水蒸氣。

別看將一壺水燒乾不算什麼難事,可真要產生足以形成一場強降雨的水蒸氣,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驚人。以一場落在一個1千米乘以1千米的正方形區域內,持續降水100毫米的強降雨來說,降水量相當於10萬立方米,也就是大約10萬噸。即便在相對濕度為零的情況下,要將這麼多的水蒸發成水蒸氣,也需要大約2260億千焦(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汽化熱為每摩爾40.8千焦,相當於每千克2260千焦)、也就是大約2.26乘以10的14次方焦耳的能量。雖然這個能量看上去並不大,大約相當於燃燒500噸汽油產生的熱量,或者相當於儲存在250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即便能量轉換效率僅有50%,也只相當於500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但是一場強降雨的範圍肯定不會這麼小,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100毫米。如果降雨範圍在一個半徑為10千米的圓形區域內,而且持續降水量為500毫米,總降水量就是1.57億噸,所需能量是之前的1570倍,也就是相當於近80萬噸汽油燃燒產生的熱量,或者大約40萬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如果仍然按照50%的能量轉換效率計算,則需要80萬噸16級複合蓄電池裡的全部電能。

顯然,常規手段肯定無法提供這麼多的能量。

要知道,「區域性激光防禦系統」進行一次攔截,也就不過燒掉大約20萬噸8級複合蓄電池裡的電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同樣的方法,也就是用高能激光讓地表水變成水蒸氣,首先需要靠的不是能量夠不夠,而是如何把能量傳遞過去。要知道,在威力提高大約8倍的情況下,任何材料製成的反射鏡都會在瞬間被燒毀。

從這些理論分析上就看得出來,即便到了21世紀中葉,氣象武器仍然是霧裡看花。

當然,要在短時間內,在相對狹小的區域內製造一場強降雨,難道還不是很大。以共和國的實力,肯定沒有問題。

正是如此,在談到摧毀俄羅斯的核武器庫的時候,劉曉賓才沒有特別提到打擊手段。

裴承毅做出決策後,袁晨皓就以總參謀長的身份下達了作戰命令。大約1分鐘後,位於共和國西北某天軍基地(實際上就是空軍基地)里的1個中隊的12架空天戰機就載著劉曉賓提到的特殊彈藥緊急起飛,朝北而去。

所謂的特殊彈藥,實際是就是特製的第五代戰術核炸彈。

雖然從技術角度講,也可以選擇動能彈,但是從現實部署來看,在近地軌道上部署太多的動能攔截衛星肯定會使敵國生疑,並且加重戰略防禦系統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這種特殊打擊任務並不是一定會出現的,所以沒有理由放在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上。即便從技術角度出發,動能彈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靠中立加速度、以及小型助推火箭的動能彈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10千米,要想獲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電磁加速器,這就相當於將電能轉化成動能、再將動能轉化成內能,總的能量轉換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沒有必要搞得這麼複雜。而要用50千克級動能彈在1個面積為10平方千米的區域內製造一場500毫米的強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達到每秒200千米,或者同時投擲400枚動能彈,這顯然不太現實。

與動能彈相比,第五代戰術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眾所周知,第五代戰術核武器利用的是介於核能與化學能之間的核間能,每千克催化金屬氫所含有的核間能即遠遠低於聚變產生的核能,又遠遠高於燃燒產生的化學能,因此能夠用相對較小的裝藥量製造出威力相對較大的炸彈。之前已經提到過,在僅僅裝填數千克催化金屬氫的情況下,一枚第五代戰術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當於50噸TNT,如果將裝藥量提高到數十千克,就能將爆炸威力提高到數百噸。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簡單,催化金屬氫在釋放核間能的時候,會相互影響,所以第五代戰術核武器里的爆炸物是以微克為單位分散裝填的,提高炸彈威力,等於提高製造難度。事實上,這也是那些裝填了大量催化金屬氫的複合蓄電池在失控爆炸的時候遠沒有第五代戰術核武器那麼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戰術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難突破1000噸的主要原因。不管怎麼說,爆炸當量能夠得到幾百噸,就足夠用來製造一場小型強降雨了。

共和國天軍空天戰機對俄羅斯核武器庫的轟炸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氣象武器教學使用範例。

轟炸開始的時候,第一批炸彈沒有落到核武器庫上,而是以1500米的標準間隔落在了核武器庫四周,並且均在一個規則的八邊形的定點上。依靠高精度時間控制器,8枚已經鑽到地表下大約50米處的8枚第五代戰術核炸彈幾乎同時引爆,釋放出相當於6400噸TNT爆炸時產生的能量,其中大約30%,也就是相當於2000噸TNT爆炸產生的能量轉換成了熱能,並且使地表的積雪與凍土層里的水分迅速融化蒸發,形成水蒸氣。大約15分鐘後,第二批炸彈、實際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戰術核炸彈落下,並且非常精確的擊中了隱藏在山體內的俄羅斯核武器庫,第五代戰術核炸彈爆炸、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