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三十九章 九天之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羅斯當局敢於在中亞問題上肆無忌憚的挑釁共和國的權威,就是因為其5艘戰略核潛艇處於共和國戰術力量的打擊範圍之外,以此確保了對共和國始終擁有最低限度的戰略威懾能力。回過頭來看,這與30年前,日本不顧滅國亡種的嚴重後果,挑釁共和國的霸權地位是多麼的相似。

必須承認,俄羅斯不是日本,而且比日本強多了。

2045年,俄羅斯借口履行《倫敦條約》第二階段削減義務,決定集中部署戰略彈道導彈潛艇,即將原先部署在太平洋艦隊的戰略潛艇全部轉移到北方艦隊,僅在北方艦隊保留戰略潛艇部隊。

此舉的最大目的,正是針對共和國的戰略威脅。

雖然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基地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而是在位於勘察加半島上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此地距離共和國數千千米,而且直接面向北太平洋,出海航道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部署在該地的戰略潛艇不需要進入北太平洋,完全可以在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00多米,位於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薩哈林島(庫葉島)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之間的鄂霍次克海里活動,從而得到俄軍岸基反潛力量掩護。但是鄂霍次克海並不完全是封閉性海域,也就不完全屬於俄羅斯,其中部分為國際海域。也就是說,共和國的間諜船可以大搖大擺的進入鄂霍次克海,共和國的攻擊潛艇也不例外。即便俄軍的岸基反潛力量對任何國家的潛艇都有巨大威脅,可是沒人可以保證,在其戰略潛艇被擊沉之前能夠找到並且擊沉共和國的攻擊潛艇。也就是說,部署在鄂霍次克海的俄軍戰略潛艇並不是絕對安全。當然,前出北太平洋的俄軍戰略潛艇也是如此。

事實上,早在2035年之後,共和國海軍就加大了在鄂霍次克海的活動強度,共和國情報部門更是連續出動間諜船,在短短數年之內繪製了鄂霍次克海的海底地形圖,搜集了海流信息。這些,都是在為部署攻擊潛艇做準備。

按照俄羅斯當局公布的消息,大約在2042年前後,也就是中東戰爭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後不久,共和國的攻擊潛艇就進入鄂霍次克海,並且在跟蹤俄軍戰略潛艇的時候,與俄軍反潛力量有過接觸。

最嚴重的一次事故發生在2044年10月份,當時一艘共和國海軍的攻擊潛艇在跟蹤俄軍戰略潛艇的時候,因為跟得太近,加上有挑釁性舉動,使俄軍潛艇艇長惱羞成怒,結果兩艘潛艇在海面下大約300米處相撞。幸虧兩艘潛艇都是雙層殼體,不然這次水下撞車的後果難以設想。

正是這次事故,讓俄羅斯當局做出了把戰略潛艇全部部署到北方艦隊的決定。

當然,離共和國遠一點,不見得全是好事。

從主動進攻的角度講,距離當然是越近越好,戰略打擊力量也不例外。拿戰略彈道導彈來說,在射程為1200千米與射程為12000千米的情況下,前者的飛行時間僅為後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留給對手的攔截時間也只有後者的三分之一,在同等情況下,突防概率就比後者高了3倍。為了縮短導彈的飛行時間,在《倫敦條約》簽署前後,共和國、美國與俄羅斯等國的新一代戰略彈道導彈都通過增大發動機推力的方式,在確保射程的情況下,採用更低的飛行彈道。

問題是,戰略潛艇存在的主要價值不是主動進攻。

雖然不能否認戰略潛艇的主動攻擊實力,如果能夠將戰略潛艇部署到距離敵國沿海中心地區數百千米的海域,就能在5分鐘之內完成毀滅性打擊,使敵國的戰略防禦系統形同虛設,甚至不會給敵國充足的反擊時間。但是要想將戰略潛艇部署到敵人家門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可以說,在所有核大國中,戰略潛艇的主要任務都是在本土遭到核打擊,其他戰略反擊力量實效的情況下,對敵國本土進行毀滅性的報復。和平時期,戰略潛艇就是最強有力的威懾力量。以1艘攜帶20枚彈道導彈、每枚導彈攜帶10顆彈頭的戰略潛艇來說,如果一次發射所有導彈,且彈頭全部命中,就能摧毀任何一個國家的全部大中城市,或者全世界的所有大城市。即便部分彈頭會遭到攔截,也可以用集束攻擊的方式,即用部分彈頭在前方提前引爆,破壞敵人的防禦系統,讓其餘彈頭順利突破,也能對敵國造成重大打擊,從而迫使敵人在發起戰爭的時候有所顧慮。

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威懾能力,所以在全面銷毀核武器的大背景下,在已經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削減工作的情況下,幾個核大國都沒有放棄戰略潛艇,反而想方設法的增強了潛射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比如為其配備更多的誘餌彈頭。

俄羅斯也不例外,其僅有的5艘戰略潛艇、以及60枚潛射彈道導彈的威脅不容小覷。

當然,將戰略潛艇部署到北方艦隊,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遭到共和國攻擊潛艇的「騷擾」了。

眾所周知,共和國在北大西洋上沒有軍事基地,更沒有可供部署攻擊潛艇的海軍基地。

距離俄羅斯北方艦隊最近的,還是位於南大西洋、由阿根廷租借給共和國的幾座軍事基地。暫且不說從南大西洋北上,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僅僅是漫長的航程,就足以讓任何一艘攻擊潛艇望而卻步。從拉普拉塔河口到巴倫支海,直線距離大約14000千米,實際航程則在22000千米以上。通常情況下,攻擊潛艇的水下巡航速度均在12節以下,因此單向航行就需要41天,往返航行需要82天,而攻擊潛艇的通常活動周期在90天左右,也就是說只能在巴倫支海活動8天。如果以持續跟蹤2艘俄軍潛艇為準,且共和國海軍的出海執勤率高達50%,也得在阿根廷部署40艘攻擊潛艇。顯然,這是很不現實的事情,因為共和國海軍總共也就只有50多艘攻擊潛艇。這還是純理論計算,考慮到北大西洋一直是美國海軍的地盤,實際部署還會遇到更多麻煩。

不部署潛艇,不等於不做別的事情。

從2045年開始,共和國海軍就與軍情局等情報機構合作,加強了對俄羅斯北方艦隊經常活動的海域、特別是在俄羅斯海軍控制之下的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與楚科奇海進行了全面勘察,甚至多次以科學考察為名,派遣性能先進、配備了特殊探測儀器的攻擊潛艇前往北冰洋,執行穿越北極冰蓋的任務。做這些事情的目的只有一個:掌握北冰洋的水文情況,以及海底地形,確定北冰洋冰蓋的活動情況,以次來確定俄羅斯戰略潛艇的可能活動區域,以及在不同時節的理想導彈發射點。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只要無法在北冰洋持續部署攻擊潛艇,就算掌握了俄羅斯戰略潛艇的活動規律,也無法阻止其發射潛射彈道導彈,因此做這些事情沒有多少意義,但是換個角度的話,就能看出其中的重大意義了。

不能阻止俄軍戰略潛艇發射潛射彈道導彈,不等於對其無能為力。

在擁有強大戰略防禦系統的前提條件下,即便彈道導彈升空,也能阻止彈頭落下。

戰略防禦的最佳時機就是導彈上升階段,因為先進戰略導彈都採用了速燃發動機,上升階段非常短暫,所以能否及時發現與鎖定正在上升的導彈,成為關鍵中的關鍵。為此,首先就得確定導彈的大致發射區域,才能讓偵察衛星重點觀察這些區域,以便在導彈發射之後立即發出警報,讓攔截衛星馬上進行攔截。如此一來,自然要在和平時期搜集相關信息,儘可能的確定敵國潛艇的活動範圍,以及主要導彈發射場。

事實上,戰略潛艇不會隨意活動,更不可能在任何海域發射導彈。

一般情況下,戰略潛艇都有固定的巡邏航線,當然,這一航線不但絕對保密,而且每次都會進行調整。採用固定航線的好處非常多,比如可以提前在航線上部署執行掩護任務的攻擊潛艇,以及可以精確確定潛艇的位置,減少發射導彈時的麻煩。正是如此,戰略潛艇一般都有幾處固定的導彈發射場,在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時候,戰略潛艇一般會在幾個導彈發射場之間巡迴,且在每個發射場呆的時間不會太長,以免暴露行蹤。這樣一來,在接到發射命令的時候,就可以迅速發射導彈。如果在其他海域,則需要浮上水面為潛艇定位,並且為導彈重新裝定發射信息,延長了發射準備時間,也就降低了潛艇的生存概率。

毋庸置疑,北冰洋上,合適的導彈發射場不會太多,特別是在冬季。

雖然俄羅斯的戰略潛艇都有破冰能力,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利用反應堆釋放的熱量溶解較厚的冰層,因此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動能力,但是破冰肯定得花時間,用高溫熱水溶化冰層更會暴露行蹤,所以一般情況下,俄軍的戰略潛艇都會在沒有結冰的海域活動,並且選擇在沒有結冰的發射場待機。

12月底,正是北半球的嚴冬。

因為今年的氣候特別寒冷,北極冰蓋提前南下,所以在巴倫支海上適合戰略潛艇活動的海域並不廣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