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三十八章 定位

契力亞科夫等俄羅斯軍政要員紛紛前往戰略指揮中心等緊急避難所的時候,在這場戰鬥中唱主角的共和國天軍正在忙著做一件事情:確定俄羅斯戰略打擊力量的精確位置,為緊接著到來的戰略打擊提供情報支持。

搜索與跟蹤其他國家戰略打擊力量,一直是大國的主要軍事話題之一。

別說戰爭時期,即便在和平時期,像共和國的軍事情報局、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局、歐洲的情報安全總局(由法德意等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的情報部門合併而來的情報機構)等世界知名的強力情報機構都會花很大的力氣去刺探敵國情報,搞清楚敵國戰略打擊力量的部署情況。

越受重視,意味著越發艱難。

可以說,確定其他國家戰略打擊力量的精確位置,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暫且不說藏在深海里的戰略潛艇與在藍天中翱翔的戰略轟炸機,僅僅是陸基戰略導彈,也很難發現與定位,特別是機動部署的彈道導彈全面取代固定發射井之後,要想確定一個大國的戰略彈道導彈部隊的準確位置,不比登天容易多少。雖然從理論上講,在遭到攻擊的時候,部署在發射井內的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超過了導彈發射車,而且固定部署的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要比機動部署的彈道導彈高一些,但是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戰略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提高到米級的情況下,相當於活靶子的固定發射井已無存在的價值。在《倫敦條約》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完成之後,所有國家的固定導彈發射陣地都被拆毀,所有固定部署的戰略彈道導彈都被銷毀。也就是說,俄羅斯陸軍戰略火箭兵早已實現機動化,保有的360枚洲際彈道導彈均部署在導彈發射車上,其中240枚公路部署、120枚鐵路部署。

雖然俄羅斯本土鐵路總里程超過了3萬千米,僅次於共和國與美國,但是運載戰略彈道導彈的列車屬於「軍車」,即便在和平時期,也得到高度保護,比如在行駛的時候要精心策劃路線,休整的時候要得到充分保養,所以運載120枚導彈的30輛列車必須以軍事基地為依託。顯然,這絕對不是普通的軍事基地。比如為了對導彈進行正常維護,基地裡面至少得有一座能夠完全隔絕輻射與有毒物質的廠房。在俄羅斯全境,能夠支持「戰略列車」的軍事基地不會超過10座。也就是說,只需要密切監視這10座基地,留意進出列車,並且對其進行持續跟蹤監視,再加上一點點時間就能確定那30輛運載彈道導彈列車的具體身份。如果在幾十年前,最大的麻煩就是「持續監視與跟蹤」,畢竟那些軍事基地在俄羅斯腹地,持續監視不容易,持續跟蹤更不容易。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軍事偵察衛星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後,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可以說,以共和國的戰略偵察能力,早在10年前就掌握了俄羅斯鐵路機動戰略導彈的部署情況,確定了30輛列車的具體身份,並且對其進行了不間斷的跟蹤與監視。

真正麻煩的,還是那些公路機動戰略彈道導彈,也就是常說的導彈發射車。

如果俄羅斯的導彈發射車還停留在世紀初的水平,這個問題還不算太大。要知道,世紀初的導彈發射車都有非常明顯的特徵。比如「白楊M」的8軸MAZ-79221三用發射車長20多米,運載導彈時的總質量上百噸,在解析度為0.1米的偵察衛星眼裡,其特徵顯得再明顯不過了。問題是,到21世紀中葉,得益於技術進步,戰略彈道導彈發射車的特徵就不再那麼明顯了。歸根結底,還是戰略彈道導彈自身的質量大大降低,從而使其三用發射車的尺寸與質量都得到了控制。比如SS-48的發射質量就只有14噸,不到SS-27(即「白楊M」)的三分之一,加上發射筒,也只有16.5噸,按照承載係數0.3計算,SS-48導彈發射車的總質量僅為55噸,差不多為「白楊M」的一半。在陸地上,100噸的8軸重型車輛肯定要比僅有55噸的4軸或者6軸車輛顯眼得多。

除了導彈發射車的特種不那麼明顯之外,公路機動部署的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俄羅斯的公路通車裡程超過20萬千米,其中能夠供50噸級重型卡車通行的大約有5萬千米。雖然導彈發射車也需要足夠的後勤保障與支援,比如在需要對導彈彈頭進行檢查的日常維護時,需要完備的輻射屏蔽設備,不然彈頭髮出的輻射足以暴露其行蹤。又比如導彈火箭發動機需要做定期檢查,必須在無塵環境下進行,也就需要無塵車間。正是如此,並不是所有軍事基地都能支持導彈發射車,必須為其建立專門的軍事基地。但是與鐵路機動部署方式相比,公路機動部署的最大好處就是基地設置更加靈活,而且大多數基地都利用道路交通系統中的隧道,設在地下洞庫內。比如在烏拉爾山就有上百座由隧道連接的、專門為導彈發射車服務的洞庫。這種洞庫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十分完備的設施,有的只能停放一輛導彈發射車,以及必備的物資。平常時期,大部分導彈發射車都集中部署在鄰近的基地,只有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導彈發射車會到洞庫內停留,補充燃油等等。遇到緊急情況,所有導彈發射車都將離開基地,完全以洞庫為支撐,避免集中活動。

總的來說,找到240輛導彈發射車,絕對要比找到30輛導彈列車困難得多。

當然,只要是軍事設備,就不可能無跡可尋。

比如戰略彈道導彈都對儲存環境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即對溫度、濕度、軸向變形量與系統震動頻率等等都有要求,特別是在導彈向小型化方向發展,越做越精密的情況下,對這些環境變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拿SS-48來說,要求儲存環境的溫度在15攝氏度到30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不超過70%,而這些要求明顯無法自然形成。如此一來,對儲存導彈的發射筒自然有格外要求,從而讓導彈發射車具有比較突出的外形特徵。更重要的是,導彈發射車必須隨時為控制溫度與濕度的設備供電,也就會釋放出熱量,如果在冬季的話,會使導彈發射車變得更加醒目。

這些都屬於外在特徵,而擁有這些特徵的不僅僅只有導彈發射車。

確定導彈發射車的主要辦法,與這些外在特徵基本上沒有關係,而是利用了機動部署彈道導彈的天生缺陷,即在發射導彈前,必須進行精確定位。

固定發射井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提前裝定了目標數據就能在接到命令後立即發射導彈。因為在接警之後要進行機動規避,所以要想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首先就得確定自身的精確位置。也許有人會問,對於攜帶爆炸當量在20萬噸以上的核彈頭的導彈來說,即便精度差一點,也不會對打擊效果產生多大影響。如果在打擊城市、工業中心、港口、大型軍事基地等等面目標的時候,確實沒有多少影響。問題是,如果需要打擊的是得到加固的點狀目標,比如部署了導彈發射車、而且有多個出口的地下洞庫的時候,就對打擊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了。在此情況下,就算彈頭採用了慣性加星光複合導航技術,也需要在發射之前確定自身的位置,而且越準確越好。如果必須突破敵人的導彈防禦系統,更得確定自身的精確位置,以變設置最為合理的攻擊彈道。

毋庸置疑,定位就是導彈發射車的死穴。

作為「末日武器」,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導彈發射車,肯定具備慣性、地形匹配、無線電測向、衛星導航等多種定位與導航手段。問題是,在實戰中,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可能逐一使用這些方法來定位,而是同時使用幾種辦法,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定位工作。不管怎麼說,在需要使用戰略彈道導彈的時候,時間絕對是最寶貴的財富。在眾多定位方式中,無線電定位系統的問題最為嚴重。

按照俄羅斯導彈部隊的作戰守則,只有在本土已經遭到核武器襲擊,必須立即對敵國進行戰略報復,也就是直接打擊敵國城市的時候,才不用精確定位,只要由慣性導航系統確定大致位置之後就可以發射導彈。在其他情況下,都得進行精確定位。特別是在時間相對充裕,也就是提前接到戰略警報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進行精確定位,並且以精確定位數據對慣性導航系統進行校準,以便在必要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發射導彈。

當時,契力亞科夫下達的是警戒命令,而非發射導彈的命令。

也就是說,俄軍的導彈發射車在接到命令之後,並沒有發射導彈,而是按照作戰守則中的規定,對導彈發射車進行精確定位。

精確定位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導航衛星提供的位置信息,二是無線電定位系統。

眾所周知,契力亞科夫下達警戒命令的原因就是俄羅斯的軍事衛星系統遭到打擊,所以俄軍的導彈發射車在進行精確定位的時候,肯定無法依靠導航衛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無線電定位系統上。

這種定位系統的原理很簡單,那就是通過對2個以上的定點無線電台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進行精確測量,再用三角函數計算自身的位置。因為是導航衛星之外唯一一種具備快速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