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三十五章 有備而來

2057年12月28日,一個與1914年7月28日、以及1939年9月1日同樣重要,同樣應該被牢牢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隨著俄羅斯空降兵在阿斯塔納著陸,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當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這一天中,還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只有將這些事情串聯起來,才構成了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全部必要因素。

當天上午,即阿卡耶夫發動軍事政變,宣布向杜達耶夫效忠後不到6個小時,杜達耶夫就在新疆伊寧露面,宣布派遣前國防部長傑里連科代表他返回阿斯塔納,代替他接管軍事管制委員會,並且組建臨時政府。這一安排,與最初的計畫有所出入,因為計畫中返回阿斯塔納的不是傑里連科,而是杜達耶夫。出於安全考慮,杜達耶夫接受了共和國有管部門的建議,暫時不去阿斯塔納。

不去阿斯塔納,並不表示杜達耶夫不會返回哈薩克。

不管怎麼說,杜達耶夫是哈薩克的民選總統,而且是得到包括共和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承認的哈薩克的最高領導人。雖然總統不是君主,但是只有回到國內,才能體現總統的價值與地位。如此一來,杜達耶夫必須返回哈薩克,由他宣布成立的臨時政府才具有合法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回到哈薩克,不等於要回到阿斯塔納。

哈薩克獨立建國的時候,首都並非阿斯塔納,而是阿拉木圖。正是如此,在宣布派遣傑里連科前往阿斯塔納之後不到2個小時,杜達耶夫就搭上了回國的車隊,並且在當天中午離開伊寧,沿著伊犁河谷里的阿伊高速公路前往阿拉木圖。選擇從地面回國,而沒有選擇速度更快的空中路線,除了更加安全之外,伊寧到阿拉木圖也就300多千米,即便慢速行駛,也只需要幾個小時。因為杜達耶夫是他國最高領導人,在流亡共和國期間,得到了他國元首來訪的最高待遇,即個人安全由共和國元首警衛部隊負責,所以離開的時候,仍然又元首警衛部隊護送。畢竟從伊寧到阿拉木圖就那麼點距離,而且杜達耶夫執政時期還與共和國簽署了幾份共同安全協議,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可以在特殊情況下進入哈薩克,因此元首警衛部隊應杜達耶夫邀請,全程負責安全保衛工作。

事實上,誰都知道,護送杜達耶夫的絕對不僅僅是幾十名安全警衛人員。

按照的報道,除了護送杜達耶夫的警衛部隊是由共和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組成的之外,為了確保這位流亡總統安全、及時的回到哈薩克,共和國當局還調動了包括制空戰鬥機、遠程炮兵與空中突擊部隊在內的多支部隊,只要發生特殊情況,部署在伊犁河谷東段的共和國軍隊能夠在2分鐘之內為警衛部隊提供支援。更重要的是,護送隊伍裡面還有幾名資深軍醫與一輛裝載了野戰醫療設備的卡車。可以說,整個護送工作萬無一失,哪怕杜達耶夫突發心臟病,也能讓他安全到達阿拉木圖。

當然,出於安全考慮,杜達耶夫回國的事情並未及時公布。

當時最引人矚目的還是乘坐共和國外交專機返回阿斯塔納的傑里連科。

這位跟隨杜達耶夫流亡到共和國的前國防部長在當地時間12點30分到達,並且在半個小時後與阿卡耶夫少將一同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接管軍事管制委員會。直到此時,軍事政變最重要的一步才算邁了出去。不管怎麼說,阿卡耶夫是軍人,而國際社會絕對不會承認由軍人把持的臨時政府,更不會承認由軍人組建的軍事管制委員會。傑里連科就不同了,作為前國防部長,在杜達耶夫的合法性沒有遭到質疑的情況下,他的身份自然不會遭到質疑,而他代表杜達耶夫行使國家管理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正是如此,當天下午,共和國率先承認了杜達耶夫臨時政權。

在共和國表態之後不到半個小時,集約集團輪值主席、朝鮮特使金正南就在廣州(集約集團總部所在地)宣布,集約集團承認杜達耶夫政權為哈薩克的唯一合法政權,並且正式接受杜達耶夫當局的入盟請求。

隨後的2個小時之內,集約集團所有成員國陸續宣布承認杜達耶夫政權。

這個速度,不可以用不快來形容。

要知道,如果走正常外交程序的話,怎麼也得花上24小時,而共和國等集約集團成員國在短短几個小時之內就昨晚了這麼多工作,除非這些政府的行政效率高得驚人,不然就是早有準備。

問題是,得到集約集團承認,並不等於得到國際社會認同。

不管怎麼說,集約集團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國家集團,還不能代表整個國際社會。

正是如此,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在莫斯科時間當天中午,也就是金正南宣布承認杜達耶夫政權之後不到1個小時就公開表示,俄羅斯絕不承認政變政權,更不會承認一個被他國政權暗中操控的傀儡總統。

雖然契力亞科夫沒有提到俄羅斯會不會採取行動,但是幾乎所有新聞媒體都認為,俄總統的這一表態是在給共和國當局打預防針,以免共和國當局對俄軍的突然行動做出過激反應,導致局勢變得對俄羅斯不利。

問題是,在決心有所為的情況下,俄軍的任何行動都會使共和國當局做出過激反應。

契力亞科夫發表聲明後,半島電視台就對局勢做了全面分析。當然,這家阿拉伯電視台的報道中,最引人矚目的還不是那些局勢分析,畢竟局勢是個什麼樣子,大部分觀眾心裡都有數。真正讓人感興趣的,還是這家電視台透露出來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在契力亞科夫表態的時候,俄羅斯烏拉爾-高加索戰區、西伯利亞戰區與遠東戰區的主力部隊全部進入戰備狀態,幾支戰略機動部隊已經離開營地,正在開往最近的空軍基地。也就是說,俄羅斯當局已經做出了軍事干預的決策,俄軍很快就會跨過邊境線,像一年多前那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鎮壓哈薩克的軍事政變。

問題是,一年多前的軍事政變是俄羅斯當局自編自導自演,而這次卻不一樣了。

半島電視台抖出俄軍底細之後,離事發地區十萬八千里,看上去與軍事政變沒有任何關係的NBC不甘示弱的報道了共和國軍隊的部署情況,宣稱部署在共和國東北與西北地區的地面部隊早已進入戰備狀態,共和國空軍還派出了更多的防空戰鬥機部隊,就連部分戰略轟炸機也已升空。

這番報道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共和國也早就預謀。

當然,報道有先後,將半島電視台與NBC的報道結合起來很容易讓人認為,因為俄羅斯提高了軍事警戒的級別,作為俄羅斯的鄰國,而且是最有可能遭受威脅的鄰國,共和國當局順理成章的提高了警戒級別。

到這裡,事情還沒完結。

同樣與這起事件沒有多大關係的歐洲電視台也在NBC發言後不失時機的跟進,而其第一批重點新聞幾乎都在幫共和國說話。比如法新社在報道相關新聞的時候就提到,共和國當局並未向西北與東北地區增兵,只是適當提高了相鄰地區衛戍部隊的戒備級別。按照這個意思,共和國並沒有出兵哈薩克的意思。報道第二批重點新聞的時候,歐洲新聞媒體同時把視線轉了回來,宣稱面向歐洲大陸的俄軍也提高了警戒級別,部分主力野戰部隊甚至離開營地,進入了戰鬥狀態。也就是說,俄羅斯的軍事動員不是僅僅針對哈薩克,而是針對所有方向。雖然在隨後的評論中,部分評論員認為,俄羅斯適當提高軍事警戒級別,也是出於本土安全考慮,對歐洲國家並無惡意,但是這些評論員都有意無意的提到了一點,即俄羅斯絕對不是共和國的對手,哪怕能夠搶先進入哈薩克,也很有可能被強大的共和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為了防止本土遭到襲擊,俄羅斯當局很有可能綁架歐洲,以歐洲的戰略安全為要挾,迫使共和國當局讓步退縮。這麼一說,歐洲的群情民憤就可想而知了,而歐洲各國政府的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輿論鬥爭很重要,卻不至於完全改變局面。

就在幾方與哈薩克軍事政變沒有多大關係的新聞媒體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哈薩克的局勢正在惡化。

傍晚左右,從卡拉干達出發的哈軍第2裝甲師的前鋒到達阿斯塔納南郊,並且與駐守該地的第1步兵師、即發動政變的首都衛戍部隊的1個步兵連交火。雖然戰鬥很短暫,攻擊未果之後,軍心不穩的第2裝甲師前鋒部隊停止了進攻,並且主動後退數千米,與第1步兵師脫離接觸,但是這場戰鬥意味著,軍事政變絕對不會草草收場,而且受託斯托耶夫斯基被處決影響,那些原本忠於他的哈軍失去了效忠對象,在局勢明朗之前,肯定不會盡全力攻打阿斯塔納。說得再直接一點,只要杜達耶夫在阿拉木圖佔穩腳跟,阿斯塔納的臨時政府開始正常運轉,一道赦免令就能讓幾個回京親王的將軍放棄抵抗。再想得深入一點,如果俄羅斯再不當機立斷的採取行動,肯定會徹底失去哈薩克。

對俄羅斯來說,已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