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三十一章 兩重天

進入12月,國際局勢在劇烈變動中出現了峰迴路轉的苗頭。

12月3日,共和國國務院總理雍玉剛結束中亞五國之行,從阿斯塔納啟程回國。

雖然在此之前,國際輿論一致認定共和國當局會藉此機會,將《羅馬條約》的適用範圍擴大到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向烏茲別克與土庫曼「推銷」該條約,並且向親俄的哈薩克當局施加壓力,但是在訪問期間,雍玉剛沒有向中亞各國提到與《羅馬條約》有關的事情,也沒有向哈薩克當局施壓。

回國前接受多國記者聯合採訪時,雍玉剛明確提到,共和國致力於維護中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不會做出任何有損中亞各國安全與穩定的事情來,更不會容許其他勢力破壞中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也許這個回答,最能解釋雍玉剛的中亞之行。

按照NB等美國新聞媒體的解讀,雍玉剛的中亞之行,肯定向5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傳達了共和國當局的態度,即任何破壞中亞地區戰略平衡的舉措,都將被視為對共和國的利益與安全構成了威脅,是對共和國的直接挑戰,而這一態度的真正意義不在於震懾中亞五國,而是通過中亞國家、特別是哈薩克當局傳遞給俄羅斯,讓正在試探共和國底線的俄羅斯當局有所收斂。

說直接一點,共和國當局對俄羅斯的挑釁行為已經感到非常不耐煩了。

問題是,兩家美國電視台並沒對此感到擔憂。以當時的情況來看NB能夠沉得住氣,肯定掌握了內幕。

兩天後,局勢就變得更加明了了。

12月5日,在宣布了第二批換裝部隊名單之後,俄羅斯當局並沒立即進行大範圍軍事調動,而是讓計畫換裝的20多個師呆在駐地,等待最新命令。

這次,半島電視台搶先做了全面報道。

按照這家阿拉伯新聞媒體的報道,俄軍沒有像上次那樣,讓換裝部隊前往邊境地區的訓練場,以此加強邊境部署的原因只有一個:換裝所需的武器裝備還未運抵俄羅斯,即俄羅斯當局還沒有辦法立即為20多個師換裝。

這下,也就不難明白NB的沉著冷靜了。

眾所周知,早在印度戰爭之後,美俄間的堅冰就被打破,雙邊軍事合作逐漸展開,主要合作模式就是由俄羅斯提供資源,美國提供技術,共享先進軍事成果。雖然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俄羅斯的軍工體系仍然獨立發展,俄羅斯當局也沒有放鬆相關管制,比如禁止美國企業吞併俄羅斯的軍工企業,禁止美國企業在俄羅斯獨資興建軍工廠,禁止美國企業單獨參與俄軍招標等等,但是在技術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俄羅斯當局不得不針對實際情況做出妥協與讓步,比如早在2038年,俄羅斯就放棄了公制單位下的電磁炮口徑標準,採納了美國的英制單位口徑標準,即以炮彈質量為450磅、800磅與1000磅將電磁炮分成3個等級,各自限定使用範圍。到2050年前後,受到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影響,俄羅斯當局加快了軍事標準的轉型速度。

事實上,到此時,俄軍大部分主戰武器裝備都烙上了美國的影子。空軍的戰機、海軍的戰艦自然不必多說,就連俄羅斯引以為傲的陸軍主戰武器也體現著美國的價值。拿俄軍批量裝備的T4型主戰坦克來說,這種在2043年定型,2045年投產的坦克就是由美國的克萊斯勒地面裝備公司與俄羅斯的烏拉爾車輛廠聯合研製的,整體設計全面借鑒美國的M32A2型主戰坦克,甚至有人稱其為俄羅斯的M32。更重要的是,這種主戰坦克的眾多子系統與零配件,比如大威力電磁炮、火力電能供應單元、大功率超導電動機與綜合觀瞄系統都是由克萊斯勒公司研製,其中的火力電能供應單元(實際上就是高等級複合蓄電池)與綜合觀瞄系統均在美國的工廠生產,以成品的方式出口到俄羅斯,再由烏拉爾車輛廠組裝。比較有意思的是,就連組裝廠都是合資興建的,並沒使用烏拉爾車輛廠原有的生產線。用克萊斯勒公司的話來說,烏拉爾車輛廠的生產線過於落後,無法滿足地面主戰平台的生產要求,必須重新建設生產線。

說得不客氣一點,T4的研製與生產幾乎都是由克萊斯勒公司說了算。

地面武器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重型武器裝備了。

換個角度看,俄羅斯當局能夠將軍火生產的重任託付給美國企業,除了俄羅斯軍火企業確實缺乏必要的先進技術與生產力之外,與俄羅斯當局的戰略選擇也有很大的關係。要知道,決定投靠美國以抗衡共和國之後,俄羅斯當局首先就得考慮本土戰略安全,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其軍事工業體系。

雖然俄羅斯擁有強大的本土防空網,還擁有不算太落後的戰略防禦系統,但是在共和國的強大戰略打擊力量面前,俄羅斯的本土防禦系統完全可以用「不堪一擊」來形容。受此影響,俄羅斯肯定要尋求一個安全穩定的靠山。普天之下,恐怕只有美國有能力成為俄羅斯的靠山。設想一下,在本土軍事工廠被徹底摧毀之後,如果能夠在美國的工廠生產俄軍的制式武器裝備,加上美國在北大西洋上擁有絕對制海權,美國軍火工廠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就能源源不斷的送到俄羅斯,讓俄軍能夠繼續戰鬥下去。

正是如此,俄羅斯才會與美國軍火企業全面合作。

同樣的道理,只要有美國軍火企業參與的裝備項目,不但全部採用美製標準,還盡量依照美國企業生產線的標準進行設計,甚至在某些方面採用了美軍的標準,以求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接納美製武器裝備。

回頭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軍事援助為什麼如此重要了。

當然,美國當時提供的並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不管怎麼說,和平時期,美國當局除了為美軍提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外,沒有理由為其他國家儲備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沒有理由無償贈送。根據美國官方公布的消息,當時運到俄羅斯的,實際上只有是一些封存期超過10年的老舊武器裝備(按照美軍標準,絕大部分地面重型武器的封存期都為15年,也就是封存15年之後就得退役銷毀),並非傳聞的新式武器裝備。

由此可見,俄軍軍事調動基本上與美國的軍事援助沒有關係。

準確的說,俄羅斯當局以美國軍事援助為名,重新部署了主力野戰部隊。

如此一來,在共和國表露出不可忍受的態度之後,俄羅斯當局自然得三思,從而在調動二級部隊的時候有所收斂,只是表明立場,而沒有採取實質性行動。可以說,以當時的情況,如果俄羅斯當局將20多個師的二線部隊派往邊境地區,別說共和國難以忍受,恐怕連歐盟都會躥起三丈高。

問題是,俄羅斯當局會因此放棄積極主動的進攻戰略嗎?

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戰術部署容易調整,戰略部署卻很難調整。

從實際情況出發,將11個主力師押上去之後,如果俄羅斯當局決定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除了浪費寶貴的時間之外,還會讓軍事部署變成一場災難,更會讓對手覺得有機可乘,從而使俄羅斯徹底喪失主動權。結果可想而知,就算俄羅斯願意俯首稱臣,恐怕共和國也不會措施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吧。

總而言之,俄羅斯並沒退縮,只是調整了策略。

不管怎麼說,在俄羅斯當局有所收斂之後,原本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的國際局勢終於能夠喘口氣了。

當然,隱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實情況與看到的截然相反。

根據美國新聞媒體透露,12月3日,雍玉剛回到共和國新都之後,還沒來得及回家換身衣服就被接到元首府,向裴承毅說明中亞五國之行的具體情況。也就是在這個晚上,共和國當局很有可能對局勢做出了新的判斷,認定俄羅斯會在表面上服軟,卻會在暗地裡繼續加強戰爭準備工作。

當天晚上,雍玉剛確實去了元首府,只是沒有商討這些事情。

實際情況是,直到12月6日,也就是俄羅斯當局宣布暫時不對第二批換裝的部隊進行部署調動的第二天,裴承毅才在元首府召開了高層會議,商討局勢變化,以及共和國應該採取的對策。

從後來局勢的變化與發展來看,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共和國當局對局勢發展下了定論。

毫無疑問,俄羅斯的「緩兵之計」未能收到任何效果。

可以說,影響局勢的,仍然是美國的對俄軍事援助。在美國當局開出的裝備援助大單中,真正需要高度重視的不是那幾百架戰鬥機、上千輛主戰坦克、上百套電磁炮,而是數百架運輸機,特別是那些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術運輸機。印度戰爭與中東戰爭均證明,現代地面戰爭中,兵力投送能力的重要性超過了火力投送能力,能否克敵制勝,首先就得看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將部隊送往戰場。由此可見,戰術空運部隊在現代地面戰爭中的作用甚至超過了裝甲部隊,是衡量陸軍實力的頭號指標。以俄軍的編製標準、以及美軍戰術運輸機的空運能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