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二十九章 瘋狂備戰

俗話說,山雨欲來風滿樓。

2057年10月的國際形勢,完全可以用「一方唱罷,一方登場」來形容。隨著裴承毅結束出訪活動,回到共和國新都,由洛馬公司、波音公司、克萊斯勒公司、諾思羅普公司為首的美國軍火企業商業合作與貿易往來交流團就在美軍參聯會主席洛克維爾上將的率領下到了莫斯科,並且得到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副總統喬德諾維奇、總理伊柳申科、國防部長楊基奇與總參謀長烏里楊諾夫等人的超高規格接待。即便不考慮具體成果,俄羅斯當局給予如此高的接待標準就足以證明,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外事交往。

雖然連小孩都認為,交流團的主角是那些控制著美軍生命線的軍火商,但是在最初的報道中,共和國與歐洲的新聞媒體都把鏡頭對準了洛克維爾,因為他是近半個世紀中,第一個正式訪問俄羅斯的美軍參聯會主席。在此之前,也有幾位參聯會主席訪問過俄羅斯,可他們都是借其他名義進行非正式訪問。因為在美軍沒有設置總參謀長,輪流坐莊的參聯會主席相當於總參謀長,即扮演著美軍最高軍事統帥的角色(按照美國憲法,總統是美國軍隊的最高統帥),所以洛克維爾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本身就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用一些歐洲新聞媒體的評論來說,洛克維爾的俄羅斯之行,不但打破了美俄軍事交流中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僵局,還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意味著美國與俄羅斯的關係正在由相對獨立邁向全面合作。

不管怎麼個評論是否還有別的含義,已經說明了問題。

當時,外界一直在猜測一件事情,即美俄當局會不會借洛克維爾訪俄的機會,公開早已簽署的秘密同盟條約。雖然在很多人看來,秘而不宣的美俄同盟條約對潛在威脅,特別是越走越近的中歐兩大勢力有著更加強大的威懾力,足以使共和國投鼠忌器,但是仍然有不少新聞媒體認為,隨著《羅馬條約》相繼在法德意等數個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議會中獲得支持與批准,加上共和國積極拉攏伊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俄羅斯的戰略處境已經萬分危險,只有正式公布與美國簽署的同盟條約,才能震懾外敵,改善俄羅斯的戰略處境,使俄羅斯擺脫困境。在這些新聞媒體看來,因為公布秘密同盟條約對美國不會有任何好處,所以俄羅斯當局很有可能採用先斬後奏,或者突然襲擊的方式,在外事活動中直接照會洛克維爾,然後趕在美國當局做出反應之前公布相關消息。考慮到美俄兩國的戰略處境,特別是與俄關係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美國當局很有可能自咽苦果,默認俄羅斯當局的魯莽之舉,然後順水推舟,承認美俄同盟關係。

新聞媒體如此關注美俄同盟關係的原因只有一個,這將成為世界大戰的起因。

雖然美國與俄羅斯早就秘密締結了同盟條約,但是在公布之前,秘密同盟條約只有震懾作用,談不是實質性威脅。從國家間的關係來看,共和國也不可能根據一份沒有得到當事方承認的秘密同盟條約認為本國安全與利益受到威脅,從而向某一方宣戰。可以說,共和國可以將美俄秘密同盟視為威脅,卻不能將其當成開戰的理由,也沒有那條國際法承認秘密同盟條約可以成為開戰理由。換個角度看,如果美俄承認締結了同盟條約,那麼共和國的所有戰爭舉措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因為同盟條約本身就是積極備戰手段,而共和國肯定會做針對性的部署,所以在雙方均積極備戰的情況下,擦槍走火在所難免,到時候不管誰來打響第一槍,都不會背負引發戰爭的罪名。關鍵就在這裡,世界局勢斗而不破,中美兩國積極備戰好幾年,卻遲遲不肯開打,就是不想背負製造戰爭的罪名。如果消除了最後的道義障礙,戰爭很快就會到來。

如果在幾年前,也許沒有幾家新聞媒體會這麼積極。

歸根結底,還是受《羅馬條約》影響。雖然這只是一份准同盟條約,沒有規定共和國與歐安組的權利與義務,但是兩個原先不在一條道上的勢力能夠簽署這樣的條約,已經對美國與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與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即便這種威脅沒有得到承認,以美國與俄羅斯的一貫對外政策,肯定不會坦然處之,更不可能默默忍受。用一家加拿大電視台的評論來說,美俄繼續退讓也許能夠換來幾年和平,但是在幾年之後,當局勢再次惡化,美俄的處境將變得更加糟糕,離勝利也會更加遙遠。

可以說,在所有人眼裡,美俄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迎接挑戰。

問題是,美俄迎接挑戰,不一定需要公布同盟條約。

直到洛克維爾結束在俄訪問,率先離開莫斯科,美俄雙方也沒有公布同盟條約,甚至沒有提到任何與秘密同盟條約有關的事情。

當然,這種讓人疑惑的局面沒有持續多久。

10月30日,俄羅斯當局率先公布了與美國軍火商貿團簽署的一攬子協議。

一份非同尋常,肯定會造成國際局勢大地震的一攬子協議。

協議分成兩部分,一是軍火買賣合同,二是軍工合作協議。

軍火買賣合同部分,俄羅斯將直接採購包括數百架戰鬥機、上百架戰術運輸機、上千套地面主戰平台、上百套遠程炮兵系統、數十艘大型戰艦、以及配套武器彈藥在內的眾多武器裝備。

軍工合作協議部分,美國的軍火企業將以技術入股、設備投資等等方式,擴大在俄軍事工廠的生產規模、以及修建新的軍火工廠,並且承諾轉讓專利與培訓員工,而俄羅斯只需要提供基礎設施、並且全面開放國內市場。

因為俄羅斯當局公布的消息非常有限,所以具體情況並不清楚。

當時,一些新聞媒體就注意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在俄羅斯的官方消息中沒有提到協議金額與支付方式。

雖然美國當局有理由大力援助俄羅斯,但是美國企業沒有理由做虧本買賣。

正是如此,在俄羅斯當局公布消息之後,一些歐洲新聞媒體就指出,俄羅斯的外匯儲備與硬通貨根本支付不了如此巨大的軍事貿易項目,在這份一攬子協議背後,肯定有更加驚人的消息。

這一猜測在數天之後就得到了證實。

11月2日,沉默了3天之後,美國白宮終於正式承認與俄羅斯簽署了一攬子協議,而且總統正在考慮擴大《對外援助法案》的適用對象,以幫助俄羅斯解決資金匱乏、無法支付合同款項的問題。

這下,國際輿論立即炸鍋了。

《對外援助法案》,實際上就是《租借法案》的加強版本,為了適應新的國際形勢、特別是21世紀20年代之後變化多端的世界大局,由美國當局在30年代初出台的一部具有明顯針對性的法案,而其直接誘因就是藏南衝突後的南亞局勢。總而言之,這部法案的最大特點就是擴大了《租借法案》的意義,並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細分援助對象,以便更加合理的利用對外援助來擴大美國的影響力。

當時,討論得最多的不是這會給俄羅斯帶來什麼,而是會給美國帶來什麼。

如同美國的所有對外法案一樣,《對外援助法案》的核心利益不是對外,而是對內,即以保護和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為根本目的。正是如此,法案對援助對象有極為嚴格、甚至可以說是苛刻的要求。比如對於首先獲益的印度,美國當局就利用該法案的規定,要求印度在接受援助的同時接受美國的改造,即開放國內市場、聽取美國顧問的政策建議等等。又比如在依照該法案幫助英國走出第二次馬島戰爭後的困境時,美國當局也提出了類似的要求,即英國需要尊重美國的利益。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對美國有利,對受援助國卻不見得有利的法案,也是一部美國利益集團用來掠奪其他國家的法案。

受此影響,新聞媒體最先關注的就是俄羅斯會不會接受美國的安排。

當然,這顯得有點多餘。美國當局晚了幾天公布消息,表明已經解決了相關問題,不然不會自討沒趣。

11月5日,美國國務院就公布了《對外援助法案》擴大適用範圍的細則。

說簡單點,就是援助俄羅斯之後,如何確保美國的援助能夠收到實際成果。對此,美國國務院提出了幾點具體辦法。一是加強對援助項目的監管力度,即美國當局將以監管的名義全程艦隊軍火出口與軍工合作。二是提高美國當局在協議中的發言權,而具體的辦法就是由美國聯邦政府為俄羅斯當局提供部分擔保貸款。三是確保美國企業的利益,具體措施就是讓俄羅斯以國有資本做抵押,或者由參與合作的俄羅斯企業以盈利做抵押。最後就是確保美國先進技術的安全,具體方法是由美國全程負責監管出口武器的裝備與使用、合資企業的生產情況、產品流向等等。

這下,局勢就明朗多了。

因為俄羅斯沒有足夠的款項支付巨額軍購費用,所以只能接受美國的條件,即接受美國的全面監管。作為交換條件,美國當局不但會為俄羅斯提供擔保貸款,還將參照《租借法案》的相關規定,以租借的方式向俄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