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二十四章 風暴來臨

《中歐安全事務合作條約》(因為在羅馬簽署,所以又被稱為《羅馬條約》)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一份准同盟條約,並不具備軍事政治同盟的基礎性條款,即沒有對締約雙方在共同安全中所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做明確規定。

與條約本身的意義相比,由條約引申而來的意義更為重大。

消息發布當天的當天下午,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就在克里姆林宮對外宣布,鑒於日益惡化的西部戰略環境,俄羅斯將向加里寧格勒地區增派1個裝甲師與1個步兵師,並且部署更多配備了新式彈頭的「伊斯德林」型戰術彈道導彈。隨後,俄羅斯陸軍司令切爾溫斯基上將公開表示,將為駐紮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俄軍配備剛剛研製成功的9S52型重型電磁炮系統,以加強俄軍的遠程打擊能力。

當然,這還沒有完結。3天之後,克里姆林宮新聞發言人正式對外宣布,受嚴峻的戰略安全形勢影響,俄羅斯將加強戰略部隊的巡邏強度。當天稍晚些時候,2架俄羅斯空軍的戰略轟炸機越過冰島東部的警戒線,從設得蘭群島東面進入北海上空,在進入德國本土防空識別區、與前來跟蹤監視的德國空軍戰鬥機糾纏了近2個小時之後才轉向離去,並且在返航途中進入英國本土防空識別區,搞得英國皇家空軍也跟著流了一身冷汗。

次日,一家德國電視台就對外宣稱,那2架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正在執行戰略巡邏任務,也就是說,2架轟炸機肯定攜帶了核武器。沒等德國當局做出反應,另外一家德國電視台也在報道中提到,部署在加里寧格勒的俄軍戰術彈道導彈很有可能配備了核彈頭,而且瞄準了柏林等德國大中城市。該電視台在報道中還提到,從技術角度講,俄羅斯完全有能力為其電磁炮提供核彈頭,而9S52的最大射程高達750千米,所以漢堡-漢諾威-愛爾福特-開姆尼茨以東的德國東北部地區均在俄軍遠程炮兵的戰略威脅之下。攔截彈道導彈容易,攔截成百上千的炮彈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只不過,這次最先炸鍋的不是德國,而是波蘭。

如果說德國暫時只需要擔心俄羅斯的戰略威脅,那麼波蘭就得重點盯住部署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俄軍地面部隊。

要知道,二戰後的波蘭與二戰前的波蘭幾乎完全不同。

暫且不說波蘭政治形態的變遷,僅從國土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的疆土東起普里皮亞季河上游,西到普羅斯納河,而二戰後的波蘭國境線整體向西移動了數十到上百千米。也就是說,現在波蘭西部地區是二戰前的德國東部地區,而白俄羅斯與烏克蘭西部的部分地區以前屬於波蘭。很明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通過侵吞波蘭領土、再將責任轉嫁給德國的方式,又獲得了大片土地。事實上,俄羅斯的飛地,即加里寧格勒地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東普魯士的一部分。

不管波蘭人是否記得這些歷史,也不會不把數萬俄軍當回事。

要知道,就在1年多前,武裝到牙齒的俄軍裝甲部隊就開進阿斯塔納,推翻了哈薩克的合法政權。雖然波蘭是歐盟成員國、北約成員國、還是歐洲集體安全組織成員國,受到多個安全組織保護,法德意等國也早就承諾捍衛波蘭,就連美國也做出過保證,但是沒有哪個波蘭人會忘記,就在100多年前,同樣口口聲聲要保護與捍衛波蘭的英法就在靜坐中看著波蘭淪陷。

100多年前,悍勇無畏的波蘭人為保衛家園流盡了鮮血。

再次面對強敵,波蘭軍民並沒喪失勇氣與血性。

10月2日,也就是德國電視台大肆宣揚「俄羅斯威脅論」的第二天,也是裴承毅到訪華沙前的第三天,波蘭各地民眾自發舉行了抗議示威行動,在強烈譴責俄羅斯當局赤裸裸的武力威脅的同時,強烈要求波蘭當局以切實行動保護國家與民眾安全。示威活動中,一些情緒激動的年輕人還衝擊了華沙等地的俄羅斯使領館,並且向使領館內投擲了雞蛋、石頭,導致數名俄羅斯外交人員負傷。

對於一個國土面積僅有31萬平方千米,人口不到5000萬、綜合國力在全球50名之外的國家來說,敢於挑戰國土面積大出近60倍、人口多了3倍、綜合國國力更是排名全球前十的強大鄰國,絕對需要了不起的勇氣。

當天,波蘭政府在勸解民眾不要做出損害國家利益的過激行為時就明確提到,支持歐洲集體安全組織與共和國簽訂的安全條約是捍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保護民眾的有效手段,更是必要手段。

在政府的勸解下,波蘭民眾漸漸恢複理性,並且在2天之後結束了示威遊行。

10月5日,裴承毅到達華沙,對波蘭進行正式訪問。

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就不難發現,從共和國與歐洲集體安全組織締結條約,到俄羅斯的過激反應,再到德國電視台推波助瀾,最後在波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反俄示威遊行,完全就是一部早就編排好了的鬧劇。當然,在這場鬧劇中,主角就是共和國與法德意等國,波蘭只算得上是配角,而俄羅斯則是客串演員,其他有份的國家則是群眾演員,而整場鬧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波蘭議會支持安全條約。

可以說,在歐洲集體安全組織中,最有可能否決該條約的就是波蘭。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法德意之外的其他幾個西歐國家與美國的關係更為密切,比如荷蘭與比利時就一直是美國的堅定盟國,而且長期將國家安全建立在與美同盟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兩個國家最有可能否決歐洲集體安全組織與共和國簽訂的安全條約,但是客觀的講,荷蘭與比利時當局不會笨到捨近求遠的地步,因為不管怎麼講,德國與法國對其國家安全產生的影響都要比美國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歐洲大一統的背景下,能夠對荷蘭與比利時構成威脅的國家都在萬里之外,而且任何歐洲以外的國家都要首先打垮法國與德國,才有可能對荷蘭與比利時構成威脅,所以法國與德國才是荷比兩國的安全基石。由此可見,只要法德意堅決支持與共和國的安全條約,荷蘭與比利時就不會拖後腿。

與之相比,波蘭的情況就要複雜得多了。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之後,波蘭成為第一批加入北約集團的前華約成員國,因此波蘭將國家安全建立在了與美同盟的基礎之上。雖然進入21世紀、特別是在大蕭條爆發之後,北約集團迅速淪喪,最終名存實亡,波蘭不得不改變國家戰略,將安全寄托在歐盟與後來成立的歐洲集體安全組織身上,但是在「三架馬車」還不具備為整個歐洲提供堅實安全保障的情況下,美國在波蘭的安全戰略中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美國仍然承諾為波蘭提供戰略安全保障,並且在波蘭部署了彈道導彈攔截系統。如此一來,除非法德意能夠證明能夠為波蘭提供同樣的戰略安全保障,不然就得在別的方面想辦法,才能讓波蘭死心塌地的支持集體安全組織的戰略選擇。暫且不說法德意有沒有這個能力,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演算法德意三國做出承諾,也很難讓波蘭議會的議員相信。如此一來,法德意三國就只能另尋他策,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抹黑美國。因為美國與俄羅斯締結秘密同盟條約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所以利用俄羅斯來抹黑美國,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由此可見,這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可惜的是,面對如此粗淺的陽謀,美國當局卻束手無策。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在共和國與歐洲集體安全組織簽署安全協議之後,確實很難用一個明確的立場來表達自身觀點。說直接一點,如果美國表達抗議或者擔憂,肯定會讓歐洲民眾認識到,美國在歐洲有利可圖。更重要的是,這份安全條約並不是貨真價實的軍事政治同盟條約,不但沒有做細則約束,還沒有多少強制性,要是美國當局拿這份沒有直接針對第三方的准同盟條約做文章,自然會讓人懷疑美國的動機,從而越摸越黑。換個角度,美國當局肯定不能公開接受這種明顯對美國不利,而且帶有明顯排美性質的條約。如此一來,對美國當局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保持沉默,等事態冷卻下來之後,再發表意見,表明美國在此事上的立場。

事實上,美國當局確實是這麼做的。

問題是,美國當局的決定,對俄羅斯沒有任何約束力。

正如前面提到的,俄羅斯只是個客串演員。

如果說俄羅斯當局看不透這個局,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怎麼說,契力亞科夫是個頭腦精明、鬥爭經驗豐富的政治家,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厲害關係。問題是,在如此緊要的問題上,如果契力亞科夫保持沉默,受損的就只有他的政治聲望。說直接一點,以俄羅斯的基本國情,面對中歐同盟的巨大威脅,不管誰住在克里姆林宮,都得立即站出來表明強硬立場,而且得拿出點實際行動來,不然憤怒的選民、失望的杜馬議員與居心叵測的反對派領導人就會聯手將總統拉下馬,讓俄羅斯政局改頭換面。真要走到這一步,俄羅斯的國內局勢肯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