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二十二章 我行我素

與誇張的輿論宣傳相比,外交工作顯得平淡無奇,至少元首參與的外交活動遠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波瀾壯闊。

按照早已訂下的行程安排,裴承毅到達巴黎之後,首先與法國總統、以及德意兩國的總理特使進行了非正式會晤,並且參加了由法國總統在愛麗舍宮為他舉行的國宴,隨後就趕往布魯塞爾,對歐盟總部進行正式訪問。

在布魯塞爾的3天中,裴承毅參加了3次重大活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不是在歐盟理事會上做的演講,而是到歐洲集體安全組織大會上回答各個成員國的問題,著重闡述中歐友好關係對歐洲安全產生的積極影響。

要知道,這不是演講,而是現場回答各成員國代表提出的問題。

雖然所有問題都是事先準備好的,就連提問順序都是準備好的,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有的時候甚至是故意刁難,仍然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智慧,更需要精明的頭腦與豐富的經驗。萬幸的是,裴承毅用實際行動證明,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國家領導人,還是經得起考驗的鬥士。在持續近3個小時的問答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歐安組」各成員國代表提出的問題,而是裴承毅展現出來的大國領袖的風範。用法新社的評論來說,在裴承毅指點江山的氣魄面前,歐洲各國的質疑聲既顯得渺小、又顯得短視。

可以說,這次「答辯會」將裴承毅的歐洲之行推向了高潮。

離開布魯塞爾之前,裴承毅以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身份與專程前來的法國總統、德國總理、義大利總理、荷蘭首相、丹麥首相、西班牙首相等等歐洲國家的國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腦進行了第一次集體會商。也就在這個時候,裴承毅第一次提出將「中歐安全合作關係」擴大升級,除了在非傳統領域進行合作之外,還將在傳統領域,也就是軍事安全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為此,裴承毅還提前做出承諾,只要能夠達成協議,共和國當局就將積極推動雙方軍事交流正常化。說直接一點,就是在建立起軍事交流與合作基礎之後,共和國將向歐洲出售先進軍事技術。

毋庸置疑,這絕對是特大新聞。

要知道,歐盟在集體安全問題上反覆無常,就是因為法德意等積極倡導建立集體安全機制的國家無法切實保證歐洲的防務安全,而做不到這一點的根本原因就是法德意等國沒有掌握先進軍事技術。前面提到過,法德意在與共和國的安全合作上做文章,就是希望藉此機會讓美國提供先進軍事技術,而美國為了穩住歐洲盟國,也不得不在技術管制上做出全面讓步,向潛在的競爭對手提供先進軍事技術。隨著共和國答應提供先進軍事技術,美國的承諾與讓步就顯得無足輕重了。這一提議,不但讓法德意等國怦然心動,還讓那些之前在安全合作問題上有所保留的歐安組成員國開始動搖。比如西班牙首相就在會議上提到,如果能夠從共和國獲得先進軍事技術,能夠以此改善歐洲的安全環境,與共和國擴大安全合作範圍也未嘗不可。要知道,西班牙是典型的親美國家,一直認為應該通過與美國的全面合作來加強歐洲的安全基礎。

這個時候,最坐不住的就是美國了。

如果說,共和國借俄羅斯問題拉攏歐盟,美國還能忍受,那麼共和國與歐盟真向締結同盟條約努力,美國絕對無法忍受。

裴承毅在集體會晤上表態的當天下午,也就是短短數個小時之後,白宮新聞發言人就公開表示,北大西洋地區不存在安全問題,那些試圖改變該地區局勢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安全問題,美國有責任、也有義務採取行動,維護北大西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消除對美國與盟國構成威脅的安全隱患。

按照往常慣例,白宮表態之後,總統特使就該啟程前往歐洲了。

只不過,美國當局並沒按慣例行動。當天晚上離開新大陸的不是代表美國總統杜奇威的特使,而是代表美國軍事力量的航母戰鬥群。在得到總統批准之後,當天晚上,駐紮在諾福克海軍基地的「里根」號航母戰鬥群就起錨離港,前往大西洋對岸的撲茨茅斯,加強美國在歐洲地區的軍事存在。當然,這不是軍事威脅。按照五角大樓公布的消息,「里根」號航母戰鬥群應英國皇家海軍邀請,前去參加「冰山2057」北大西洋聯合軍事演習,並且在演習前後順道訪問英國等歐洲盟國。

當然,這不是軍事威脅才怪。

用柏林觀察家網路通信社的評論來說:因為一支航母戰鬥群的威脅非常有限,不足以對歐洲地區的軍事安全產生影響,所以美國此舉的真正意圖是在告訴歐洲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就在大西洋對岸,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能在3天之內到達歐洲,將任何針對美國的潛在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

不管這一評論是否過於偏激,實際情況確實如此。

在美國表明強硬立場之後,歐盟與歐安組都將與共和國擴大安全合作領域的事情擱置了起來,沒再進行深入討論。

事實上,這也在共和國當局的預料之中,不然不會裴承毅不會在離開布魯塞爾的頭一天與歐洲國家領導人討論這個話題。換個角度看,這甚至可以看成是共和國當局在試探美國的底氣,即便美國不做出積極回應、不採取果斷行動,共和國當局也很難立即在安全合作問題上邁出決定性的一步,因為能否與歐盟擴大安全合作範圍,也就是能不能向歐洲國家出售先進軍事技術,元首說了不算,得由全體代表大會表決。

正是如此,半島電視台這樣的「中立媒體」當時就認為,裴承毅此舉不是為了挖美國的牆角,而是為了表達一種態度,即共和國非常重視與歐洲的合作關係,並且希望加強與保持這種合作關係。

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更能明白裴承毅訪問歐洲的重大意義。

當然,離開布魯塞爾之後,也就是再次前往巴黎的時候,裴承毅的歐洲之行才算正式開始。

9月18日,裴承毅在巴黎的國泰酒店與法國總統進行正式會晤。

因為是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正式會晤,而且由裴承毅「做東」,所以安排為閉門會晤,沒有向記者開放。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巴黎不是共和國新都,保守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讓人不能理解的是,會晤之後,共和國與法國當局都沒有發表官方公告,參與會晤的雙方官員也守口如瓶,甚至沒有向兩國的官方新聞媒體透露任何消息,只是以會商事宜還未確定為由,讓心急如焚的記者等待確切消息。

當然,共和國與法國當局不可能什麼也不提,畢竟元首國事訪問不是鬧著玩的。

正是如此,在裴承毅訪問巴黎期間,兩國的官方新聞媒體重點報道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比如隨同裴承毅到達巴黎的共和國商貿代表團與法國企業簽署了總價值數千億元的數十份商業合同,其中包括上海航空設備製造公司與空中客車公司的戰略合作協議,即上飛將以技術投資的方式,與空中客車公司在法國尼斯建造歐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大型民航客機總裝工廠,並且利用空客公司的歐洲營銷網路進行銷售。雖然看上去,這份協議等於向共和國的航空企業開放市場,讓上飛獲得了歐洲的准入證,但是作為合作方,早已江河日下、依靠歐洲各國政府財政補貼倖存下來的空中客車公司能夠獲得製造大型民航客機的關鍵技術,從而獲得起死回生的希望。因為開放市場是相對的,即共和國的航空市場也將向空客開放,所以空客還能以價格優勢進入共和國,從而在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為全面復興打下基礎。

必須承認,這些商業合同很有震撼性。

就拿上飛與空客達成的協議來說,對於一貫以保護國內市場與國內製造業為己任的歐洲各國政府來說,能夠在航空製造業領域做出如此重大的讓步,不但承受了巨大的風險,還頂住了巨大的壓力。用倫敦金融時報的評論來說,空客與上飛簽署的市場換技術協議是歐陸經濟進入半殖民地時代的標誌,也是「歐陸製造」在強大的外力下喪失獨立性的標誌,更是歐陸沉淪的標誌。在這篇社論中,金融時報還大膽預測,如果歐陸各國不能及時糾正錯誤的經濟政策,抵抗經濟入侵,切實保護本土企業,不出十年,歐陸就將成為全球代工廠,淪落為二流、甚至三流勢力。對此,撰寫該評論的英國經濟學家聯合會公開呼籲,英國當局必須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保護本土企業為己任。

問題是,與當時備受關注的安全問題相比,這些經濟上的話題根本沒有吸引力。

9月21日,裴承毅結束了為期3天的巴黎之行,搭乘大陸軌道交通運輸公司的「歐洲之星」超高速磁懸浮列車前往柏林,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

因為裴承毅的法國之行非常「低調」,記者沒能在巴黎獲得多少有價值的新聞,所以在裴承毅動身離開巴黎之前,絕大部分記者都提前趕往柏林,準備在德國首都大幹一番,搶先報道最新消息。

實際情況是,在到達德國之前,裴承毅的柏林之行就開始了。

雖然德國政府早就宣布,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