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二十章 血性

美國高層會商的最終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當局在戰與否的問題上不再猶豫。

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大範圍調運軍事物資、積極為戰爭做準備很快傳遍了全世界,沒有任何秘密可言。發現共和國的軍事調動集中在本土西北與東北、以及東北亞地區的朝鮮半島時,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迅速從共和國轉到了俄羅斯,討論的主要話題也由「共和國會不會主動挑起戰爭」變成「俄羅斯能不能擋住共和國的雷霆一擊」。分析局勢的時候,一些西方新聞媒體還唯恐天下不亂,故意翻出了一些陳年老賬,其中就包括前幾年,在共和國民間傳得沸沸揚揚的、對中俄歷史糾紛的一些觀點與看法。

實事求是的講,中俄交往史,就是一部恩怨史。即便從1840年後的近代算起,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一個人口最多,一個國土面積最廣闊)就沒有真正友好過,總是處在不那麼正常的非平等關係狀態之下。如果按照兩國的相互關係,可以大致將兩國的近現代交往史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從1857年雙方簽訂《愛琿條約》到20世紀60年代初雙方關係徹底破裂的100多年,這是雙方關係極為不平等,而且俄羅斯占絕對優勢的階段。二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21世紀20年代末的40多年,這是雙方關係相對平等,且雙方均不佔絕對優勢的階段。三是21世紀30年代之後,這是雙方關係再次變得不平等,而且共和國佔據絕對優勢的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之間,還分別有兩個相對較短,以相互猜忌、隔絕往來為主的間隔時期。

由此可見,雖然共和國現在擁有絕對優勢,但是吃虧的肯定不是俄羅斯。

落後就要挨打,肯定是鐵打不動的真理。問題是,強大之後,要不要清算舊賬?

與之相應的還有一個問題: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具備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的韌性,那麼要不要具備以血還血、有仇必報的血性?

可以說,如何回答這兩個問題,決定了共和國的發展方向。

如果說中東戰爭之前,共和國全國上下還沉浸在民族復興的喜悅之中,只有國家領導人在著重考慮未來,絕大部分民眾都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心滿意足,那麼中東戰爭就是扇在中華民族臉上的一記耳光,打醒了沾沾自喜的炎黃子孫,讓10億人猛然認識到,民族復興遠未實現,國家離強大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也就在2042年前後,共和國的民眾開始討論這兩個問題。

如果在40年前,這樣的全民討論肯定會遭到禁止,至少會受到國家媒體封殺,最終銷聲匿跡。不管怎麼說,對於需要韜光養晦的國家來說,任何擴張話題都有害無益。可是在中東戰爭之後,這樣的話題不但不會受到禁止,反而會得到官方支持,至少能得到各級權力機構的默認。不管怎麼說,中華民族復興不是幾個人的事情、也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整個中華民族、所有炎黃子孫的事情,只有集思廣益、只有廣開言論、只有深入探討、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找到最適合中華民族復興方式,也才能在復興的道路上少犯錯誤、不犯錯誤,以最小的代價再造輝煌。

在這場討論中,被談得最多的,就是有沒有必要跟俄羅斯清算舊賬。

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在眾多歷史遺留問題中,除了仍然流散在海灣的眾多文物國寶之外,只剩下兩個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一是蒙古回歸,二是被俄羅斯侵佔的1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實際上只有《愛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涉及的100萬平方千米國土,而《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涉及的國土已經與俄羅斯沒有多大關係)。因為蒙古回歸也與俄羅斯有直接關係,所以兩個問題就是一個問題,即中俄關係。

毋庸置疑,絕對不是所有共和國公民都認為應該收回當年被俄羅斯侵佔的領土。

事實上,半數以上的共和國公民都認為,沒有理由、或者沒有必要為已經成為歷史的問題而大興兵戈,甚至有不少人認為,中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在共和國成立後,得到雙方中央政府承認,即共和國當局已經承認了俄羅斯控制遠東地區的合法性(也就是在此時,承認了蒙古獨立的合法性),因此共和國沒有任何理由往事從提。即便從利益角度出發,也有不少共和國公民認為,現代國家實力中,當國土面積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所發揮的作用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就像俄羅斯為全球最大的國家,卻不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一樣,收復1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很難使共和國變得更強大。因為土地的價值在於蘊涵其中的資源,以及在上面勞作的人,而共和國並不缺乏資源,更不缺乏人口,所以收復失地,反而會帶來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安置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

可以說,這些理性的討論,深刻改變了共和國民眾的思想觀念。

從根本上講,共和國當局也受到了影響。按照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看法,早在2049年前後,即全面軍備競賽開始後,中俄關係就走上了不歸路,翻臉只是遲早的事情,而共和國當局沒有趁此機會吞併蒙古、完成對俄羅斯亞洲地區的左翼戰略迂迴(以蒙古為基地,共和國軍隊可以在不借道中亞國家的情況下進軍西伯利亞,將俄羅斯的亞洲部分攔腰斬斷,也將共和國軍隊的進軍路線縮短數千千米,在以徹底擊敗俄羅斯為目的的前提下,足以節約數百萬大軍、節省數十億噸物資,還能將作戰時間縮短1年以上。這一好處,遠遠超過了吞併蒙古帶來的壞處),就是因為共和國當局仍然認為,翻歷史舊賬不但沒有多大意義,還會產生很多麻煩。

問題是,這種理性的態度,並沒為那兩個問題給出明確答案。

相對而言,第二個問題要好回答得多,或者說,共和國當局已經給出了答案。

從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共和國參與的所有戰爭都在證明,一個偉大的民族不但要有韌性,還要有血性,而且血性比韌性重要得多。韌性可以使國家壯大,如同修身養性與細心調養可以使虛弱的病人康復一樣,可是要想強大,要想把積蓄起來的力量轉化為真正的實力,就需要血性。說直接一點,一頭重200千克的豬與一頭重200千克的獅子,最大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血性。說得再直接一點,如果共和國沒有血性,沒有敢於挑戰霸權的雄心壯志,不管經濟有多麼發達,無非是第二個清王朝,在下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再次淪落為列強屠宰瓜分的對象。一個民族可以沉淪一次、可以沉淪兩次、可以沉淪多次,可是不能連續沉淪兩次。沉淪就像是腎上腺素,一針可以救命,連續兩針卻會要命。面對機遇,中華民族做出了選擇,共和國也走向了新生。

問題是,這並不能夠準確的回答第一個問題。

實際上,回答了第二個問題之後,第一個問題就變成了「清算歷史是不是體現民族血性的正確方式」。

可以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隨便作答的問題。

要知道,自紀佑國以來,連續5任國家元首都沒有就這個問題給出答案。

細數2015年以來的共和國現代史,甚至能夠發現,共和國當局的作為實際上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藏南問題上,共和國當局一直在清算歷史,而在印度戰爭後,共和國又主動放棄了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的領土。又比如,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共和國當局也與南海周邊各國清算了歷史,卻沒有在南海戰爭之後趁機吞併越南、寮國等歷史是曾經是中央帝國附屬國的眾多國家。

當然,如果不糾纏於一個問題,也就不難明白共和國的基本戰略。

要不要清算歷史,不是由歷史決定,而是由現實利益決定。拿前面提到的兩個例子來說,藏南地區是由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嵌入恆河平原入海口的契子,也就是共和國控制南亞次大陸的關鍵切入點,而克什米爾地區的那些爭議地區不但無利可圖,還遠離核心地區,後退上百千米與前進上百千米的差別並不明顯。中南半島上的局勢更加簡單,寮國、越南獨立在外,可以為共和國提供最廉價的勞動力與資源,而共和國不需要為之承擔任何責任,如果吞併兩國,不但要按照國內法律封存川壙高原上的稀有金屬礦山,使共和國喪失最主要的貴重資源產地,還要給予近億人國民待遇,等於分散了社會財富。其他相似問題,無一例外的都以利益為衡量標準。

正是如此,當西方新聞媒體翻出這個老話題,想借「民粹主義」影響共和國,攪亂共和國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只需堅持「務實政策」,一切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為重,就能輕易化解危局,凝聚民心民力,使國家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問題是,輿論宣傳的真正價值,不一定要讓當事國動蕩不堪。

西方新聞媒體在這個時候炒冷飯,也不指望能夠對共和國民眾產生影響。可以說,這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當西方新聞媒體一同大肆宣揚共和國的「民粹主義」的時候,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在這其中,美國新聞媒體的所作所為還好理解,畢竟美國是共和國最大的敵對國,美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