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五章 論爭

雖然身在深山,久不聞政事,但是王元慶判斷局勢的能力仍然無與倫比。

他在餐桌旁與裴承毅討論國際局勢的時候,數千千米外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內,由俄羅斯總統保爾金.伊萬諾維奇.契力亞科夫親自召開與主持的俄羅斯軍政高層秘密會議已經持續了近10個小時,還沒有結束的意思。參加這次會議的,至少都是部長級官員,或者少將以上級別的軍人,而且個個身居要職,其中有副總統喬德諾維奇、總理伊柳申科、國防部長楊基奇、外交部長奧爾加科夫、俄軍總參謀長烏里楊諾夫大將、副總參謀長普羅維茨金上將、陸軍司令切爾溫斯基上將、海軍司令索諾科夫上將、空軍司令克拉丘夫上將、天軍司令杜可夫上將等人。從與會人員就看得出來,這絕對不是一次簡單的高層會議,而是以軍事為主要話題的戰前會議。值得關注的是,在會議上起主導作用的不是眾多將軍,而是克里姆林宮的主人,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

在俄羅斯,契力亞科夫絕對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早在2018年,20歲出頭的契力亞科夫以軍事顧問的身份前往伊朗,先後在阿巴丹、阿瓦士與安迪梅什克協助伊朗軍隊作戰,三次榮獲伊朗最高精神領袖親自頒發的「伊斯蘭榮譽勳章」。可惜的是,這些經歷並沒對外公開,更不為俄國人所知。

2022年,契力亞科夫光榮回國,並且榮升俄羅斯陸軍上校,成為近10年來,俄軍中最年輕的上校。因為在伊朗的出色表現,以及精通兩門外語(波斯語與英語),所以回國的第二年,契力亞科夫就被俄羅斯國家安全局(蘇聯解體之後,由KGB改組而來的俄羅斯頭號情報機構)看中,成為情報人員。

必須承認,每個人都會受命運左右。2023年7月,也就是契力亞科夫加入俄羅斯國家安全局之後不到2個月,第三次車臣戰亂爆發,得到CIA、MI5、SAS等西方情報機構秘密支持的車臣叛匪捲土重來,在10天之內控制了格羅茲尼,攻佔了郊外的俄軍軍營,斃傷俘俄軍官兵近千人。因為在伊朗參加了數場城市戰,而且在伊斯蘭國家生活了好幾年,所以契力亞科夫在8月初跟隨第一批內務部隊趕赴車臣。從此開始,這位「伊朗英雄」登上了俄羅斯的歷史舞台。

第三次車臣戰爭打得很激烈,卻並不慘烈。雖然美國當局擺明藉此打擊俄羅斯,報伊朗戰爭的一箭之仇,遏制俄羅斯的崛起勢頭(隨後爆發的半島戰爭則針對共和國),但是美國當局卻挑錯了時間。暫且不說俄軍中有不少官兵參加過伊朗戰爭,特別是部分中層軍官與軍事顧問的身份,協助伊朗軍隊打了好幾場戰役,對城市戰有了新的認識,以當時俄羅斯的國內局勢,即俄國軍民的奮發圖強、共同抵抗大蕭條的鬥志,就算美國情報部門提供全面支持,車臣叛匪也難成氣候。

對契力亞科夫等一大批俄羅斯少壯派軍人來說,這卻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僅在契力亞科夫的這屆政府中,參加過第三次車臣戰爭的就有總理、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副總參謀長與四軍司令,副總統與外交部長當年也參加了與第三次車臣戰爭有關的外交談判。在契力亞科夫之前的歷屆政府中,大部分高級官員都與第三次車臣戰爭有瓜葛。用一些歐洲新聞媒體的話來說,第三次車臣戰爭是俄羅斯軍政兩界的試金石。

因為涉及到總統個人隱私,所以契力亞科夫在第三次車臣戰爭中做了多少貢獻,至今仍然是個迷。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正是這場戰爭,讓這位原本應該在國家安全局默默無聞的工作一輩子的年輕人登上了政治舞台,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政治新星。更重要的是,契力亞科夫的經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俄羅斯的中興元勛,在本世紀初領導俄羅斯走向復興的前總統普京。

正是如此,第三次車臣戰爭之後,契力亞科夫的仕途可謂平步青雲。

2027年,剛剛30歲的契力亞科夫就成為了俄羅斯國家安全局的首席副局長,並且在當年兼任了俄羅斯總統的特別安全顧問。3年之後,契力亞科夫以總統特使身份前往印度,與剛剛經歷了藏南衝突、正在積極擴軍備戰的印度達成了一份秘密協議,不但幫助印度修復了大批俄制武器裝備,還拯救了數百家瀕臨倒閉的俄羅斯企業,並且改善了俄印關係。印度戰爭結束後,契力亞科夫以俄羅斯談判團主要代表的身份參與了全面核裁軍談判,並且積極主張以強硬立場捍衛國家利益,贏得了俄羅斯高層與軍民的信任與支持。《倫敦條約》簽署之後,年已40的契力亞科夫回到莫斯科,先是擔任國防部長助理,接下來的半年之內,連續升遷3次。當年年底,在國防部長因病辭職之後,之前在國防部並無多大作為的契力亞科夫超越了眾多競爭對手,由總統欽點出任國防部長。2044年,契力亞科夫不但再次出任國防部長,還以國防部長的身份進入俄聯邦高層。這一年,他才45歲,為俄聯邦高層中最年輕的一個。到這個時候,契力亞科夫在俄羅斯政壇的領導地位得到確認,出任俄羅斯總統成為時間上的問題。2048年,契力亞科夫成為新政府總理,由一名軍事性領導人逐步向全能型領導人過渡。4年之後,即2052年,在俄羅斯振興黨(俄羅斯最大的政黨,也是獨立以來唯一的執政黨)的全力支持下,契力亞科夫在幾乎沒有挑戰的情況下,順利當選,成為俄羅斯第16屆、也是第9位總統。

嚴格說來,當選總統,只算得上是契力亞科夫政治生涯的新起點。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受前任總統、以及各種遺留問題影響,在第一屆任期內,契力亞科夫的表現並不出色,政策以保守為主,與選民的強烈改革願望南轅北轍,甚至一度遭到俄羅斯民間輿論的強烈質疑。正是如此,在2056年的大選中,契力亞科夫不但承諾將力推國內改革,還在大選開始前策划了哈薩克軍事政變,並且以出兵的方式讓選民相信,他不但是一個銳意改革的總統,還是一個強硬派總統。

出兵哈薩克,即成就了契力亞科夫,也將俄羅斯推到了毀滅邊緣。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2056年初,也就是哈薩克軍事政變爆發前一周,契力亞科夫就離開了莫斯科,秘密前往位於烏拉爾山區的俄軍戰略指揮中心(留在克里姆林宮的是他的替身),而在軍事政變爆發前24小時,契力亞科夫簽署了一道絕密令,即在共和國出兵干預,並且與俄軍交戰的情況下,俄軍可以搶先發起戰略打擊。受該命令影響,軍事政變爆發的時候,俄軍戰略部隊已經進入戰備狀態,數百枚彈道導彈隨時都能發射升空,數十架戰略轟炸機升空待命,數艘戰略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游弋待機。總而言之,大有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的態勢。也許正是受此影響,危機關頭,共和國的領導人才冷靜應對,沒有邁出只光重要的一步,使戰爭延遲了好幾年。

毋庸置疑,契力亞科夫是這場明爭暗鬥的最大受益人。

問題是,作為軍人出身的總統,契力亞科夫不可能不知道,他的魯莽行動已經將俄羅斯推到了共和國的對立面上,共和國沒有在2056年出兵哈薩克,不表示共和國不會在未來拿俄羅斯開刀。因為在印度戰爭之前,契力亞科夫曾經以特使身份多次訪問北京,甚至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時間,所以他對東方文化有所了解,深知「隱忍之道」。在他看來,共和國當局越是隱忍,對俄羅斯的憤恨就越是強烈。日本、印度都是俄羅斯的前車之鑒,共和國決意復仇之日,就是俄羅斯的國難日。

受此影響,再次當選之後,契力亞科夫開始不遺餘力的加強軍備。

實際上,在此之前,契力亞科夫就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了。

望前追溯的話,俄羅斯與美國秘密同盟,也是契力亞科夫的功勞。雖然這很難讓人理解,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一個在伊朗戰場上與美軍作戰、在車臣與美國情報機構交手、在裁軍談判中與美國鉤心鬥角的政治家,怎麼也不可能把美國當成盟友,但是別忘了,在政治家眼裡,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擔任安全局首席副局長的時候,契力亞科夫就主張與美國修好,藉助美國的力量鞏固俄羅斯在亞歐大陸上的地位,從而抗衡正在積極擴張的共和國。

可以說,契力亞科夫能夠平步青雲,受到數位總統重用,與他的這一觀點不無關係。

雖然伊朗戰爭將中俄友好關係推上巔峰,當時甚至有人認為,為了抗衡美國,兩個相鄰的大國會秘密結盟,但是常言說得好,盛極必衰,巔峰之後就是下坡路。從本質上講,共和國與俄羅斯能夠友好相處,原因只有一個,即面臨共同威脅。準確的說,伊朗戰爭前,面對美國的霸權,共和國與俄羅斯都難以自保,只有積極合作,才能獲得一席之地。伊朗戰爭之後,美國霸權衰落,共和國蒸蒸日上,加上全球性大蕭條產生的影響,共和國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自然走到了盡頭。

客觀的講,謀變的不是俄羅斯,而是共和國。

雖然在哈薩克事件之前,共和國並沒直接挑釁俄羅斯,甚至在某些關係到兩國根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