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十二章 合二為一

備戰工作中,最關鍵的還是空軍與天軍合併這件事情。

單就作戰用途而言,空軍與天軍並無本質區別,都為奪取戰場制高點,為己方創造最有利的攻防條件。當初,共和國與美國等幾個大國,將天軍設為獨立軍種,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天軍的地位,加快天軍的發展速度。實質這,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國將空軍設為獨立軍種的意義完全一樣。問題是,隨著天軍的地位得到承認,戰力日趨成熟,獨立於空軍之外的必要性大大降低,負面效果愈發突出。受此影響,在2050年前後,共和國與美國先後做出將空軍與天軍合併的決定,並且很快付諸實施。

合併兩大軍種,絕對是一件說比做容易得多的事情。

拿共和國來說,合併兩大軍種,意味著數以萬計的軍人將提前退役。根據共和國國防部在2050年制訂的合併計畫,僅計畫裁退的文職軍人就多達32174人,籠統計算的話,大致需要裁退7萬名軍人。如果解決不了這7萬人的問題,足以讓軍隊亂套。正是如此,空軍與天軍合併初期,所有工作都圍繞人事展開,即首先解決人事問題,確保所有必須裁退的軍人都得到妥善安置,然後才談合併事宜。

只有這麼做,才能最大削弱合併中的阻力。

當然,實際情況遠沒有這麼理想。

空軍與天軍的合併工作從2052年下半年正式開始,也就是說,裴承毅擔任國家副元首之後,才將合併工作提上日程安排。因為在此之前,國防部就對合併中所遇到的人事問題進行了處理,比如在2050年到2052年上半年間,國防部總共安排了近3萬名空軍與天軍軍人接受再就業培訓,還以委託的方式,跟國內數家大型企業簽訂了退役軍人用工合同,以此確保退役軍人能夠迅速容入社會。2052年年初,國防部還針對兩軍合併的相關事宜,在空軍與天軍內部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名義上是在徵求意見,實際上卻是對兩軍重疊崗位的具體情況進行摸底,並且給註定要被裁退的官兵打預防針。正是因為做好了前期準備,所以2053年初,兩軍合併工作就正式啟動了。

首先合併的,自然是兩軍司令部。

因為在2053年的時候,空軍參謀長還兼任總參謀長,所以在合併初期,由空軍參謀長出任新天軍參謀長,原天軍參謀長則出任副參謀長。也正是如此,4年之後,即2057年更換總參謀長的時候,才有人提出,應該由陸軍參謀長兼任總參謀長,而不是讓天軍參謀長出任總參謀長。

不管怎麼說,第一步走得很順利,沒有遇到多大麻煩。

總的來說,合併工作能夠順利展開,與裴承毅的部署有很大關係。

2053年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空軍吞併天軍,而不是天軍吞併空軍,不然不會由空軍參謀長出任新天軍參謀長。實際情況則截然相反,除了參謀長一職之外,新天軍的要職幾乎都在天軍將領手中,比如幾大兵種司令中,只有支援航空兵沒有變,其他幾位司令都來自天軍。更重要的是,為了不使這種一面倒的情況遭到空軍反對,在此之前,裴承毅就安排了多位空軍高級將領轉投天軍,比如空軍上將梅樂馳就在2048年轉投天軍,以天軍上將身份出任戰略司令部司令。如此一來,到兩軍合併的時候,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了。為了獲得兩軍高層支持,在合併工作正式開始之前,裴承毅還以國防部長的身份對兩軍高層人事做了調整,將年紀在60歲以上、即將退役的將領安排在了重疊崗位上,以此來保留年輕有為的將軍。也就是說,到合併工作正式開始的時候,在兩軍高層佔據要職的將軍大都贊同合併,幾乎沒有反對聲。

以共和國軍隊的情況,搞定兩軍高層,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別的不說,至少在人事方面,已經不存在多少麻煩了。

正是如此,合併工作開始後,最大的問題來自基礎建設。

這裡必須提到一件事情,即《斯德哥爾摩協議》對空軍與天軍合併產生的影響。眾所周知,《斯德哥爾摩協議》出台的時候,空軍與天軍合併的事情還沒有個眉目,所以該協議分別對空軍與天軍做了約束。如此一來,在協議生效之後,不管是空軍吞併天軍、還是天軍取代空軍,都意味著必須捨棄部分軍事力量,使國家安全受到影響。毫無疑問,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結果。要是在和平時期,也許會通過單獨談判的方式,來確定空軍與天軍合併之後的軍控事宜,但是在2050年左右,既沒有必要條件、又沒有充足時間,共和國與美國都沒考慮為此另立一份協議。更重要的是,在共和國與美國看來,《斯德哥爾摩協議》本身就是為了第三階段削減工作順利展開而生的,實際意義並不明顯,比如該協議就沒有對兩國陸軍與海軍的現代化建設產生多大影響,自然沒有理由為了該協議規定的條款,對空軍與天軍的合併另尋出路。

針對這一問題,共和國當局採取了非常直接的辦法,那就是讓空軍名存實亡。

按照新的編製體系,空軍三大航空兵中,只有支援航空兵全數保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適當加強,戰略航空兵取消併入天軍,戰術航空兵拆散併入陸航與海航。因為《斯德哥爾摩協議》對陸航與海航也做了限制(單獨對陸航的總規模做限制,海航則以艦載航空兵與岸基航空兵為別,分別做了限制),所以到2057年的時候,空軍司令部仍然存在,而且空軍的三大航空兵司令部也存在,只是空軍參謀長兼任了天軍參謀長,而兩大兵種司令部的具體職權則掌握在天軍與陸航、海航手中。

拿戰術航空兵來說,改編完成之後,重型制空戰鬥機部隊全數歸於海航,多用途戰鬥機部隊則盡數劃給了陸航。當然,肯定有人會想,這麼做會不會對共和國的本土安全、特別是國土防空造成影響?如果說沒有影響,那肯定是騙人的。不管怎麼說,空軍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肩負起了國土防空的重任。如果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這個影響並不大。關鍵只有一點,那就是2050年之後的共和國不再是100年前的共和國,不但國土防空的壓力不再像以往那麼大,而且國土防空的手段也多了許多。

可以說,印度戰爭之前,共和國的所有對外戰爭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安全的戰略環境。

客觀的評論,從2015年到2035年的20年間,共和國完成了第一階段戰略擴張,建立起了東起朝鮮半島,經琉球群島、東南亞地區、安達曼群島、南亞次大陸到中亞地區的弧形外圍戰略防線,獲得了從500千米到2500千米不等的戰略防禦空間。攤開地圖看一下就知道,在這道戰略防線上,空軍能夠挑起防空大梁,海軍航空兵也不例外。即便不考慮以攻擊性為主的航母戰鬥群,僅依託岸基航空兵,海航都能完成空軍的所有戰略防空任務,守住共和國的大門。

當然,在北面,共和國的本土仍然直接暴露在了俄羅斯的炮口之下。

問題是,共和國本土北部地區的安全,並不是防空力量就能解決的。說直接點,就算空軍沒有撤消,哪怕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制空戰鬥機部隊,也無法完全確保共和國北部地區的安全。對此,共和國當局採取了雙關齊下的策略。一是降低面向俄羅斯的北疆等幾個省份的重要性,通過政策引導,將這幾個省份的人口適當內遷,即人為製造出200到500千米的戰略防禦空間。二是以積極攻勢部署應對俄羅斯的挑戰,即用進攻對付進攻,迫使俄羅斯在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以戰略防禦為主,削弱俄軍的進攻實力。從根本上講,如果能夠在開戰初期積極進攻,將戰場設在敵國境內,共和國北部地區的防禦問題就不是很突出,甚至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如果僅從防空角度考慮,除了海航之外,共和國還有更多的防護手段。

首先就是地面防空系統。可以說,沒有誰敢懷疑共和國的本土防空系統。要知道,共和國是最先淘汰中近程防空導彈,在本土各主要城鎮部署能量攔截武器系統的國家,也就是第一個將戰略防禦系統向中小城市鋪展的國家。按照共和國公布的國防藍皮書,到2050年的時候,所有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都配備了攔截範圍在50千米以上的攔截系統,並且計畫再花5到10年時間,為所有人口在2萬以上的城鎮配備攔截範圍在50千米以上的攔截系統,並且將中等城市攔截系統的作戰範圍擴大到75千米。因為共和國本土城市的平均間隔距離在100千米左右,而在騰衝-漠河線以東的人口密集地區,城鎮的平均間隔距離不到50千米,所以在2050年左右,共和國已經具備了全面本土防禦能力。雖然這種點防禦能力只能應付一般打擊,但是在此之上,還有國家級別的戰略防禦系統,能夠透過戰略防禦系統到達城鎮上空的,也只是個別目標,因此共和國的本土防空能力絕對能夠滿足戰爭需要,應付俄羅斯這種大國的突然襲擊。

當然,關鍵還是戰略防禦系統。

總而言之,取消戰術航空兵,對共和國本土安全的影響並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