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章 動員機制

客觀的講,不管以何中表准評判,裴承毅都是個務實求穩的人。

雖然有很多人將裴承毅在戰場上驚世駭俗的表現與他的政治主張結合到一起,認為他將是共和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極端強硬的國家領導人,但是拋開表象,以事實為根據,沒人能夠否認,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在政壇上,裴承毅表現得都非常穩重。哪怕是在被很多人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進攻一方打得最為經典的印度戰爭中,裴承毅的表現都是以穩重求勝為主,未做任何超出共和國軍隊戰鬥力的事情,甚至很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貿然發動進攻。

總而言之,作為軍人出身的國家領導人,裴承毅非常清楚求穩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政治場也是戰場,而且是更加殘酷的戰場。如果在戰爭中失敗,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如果在政治鬥爭中失敗,那將永無翻身之日。事實上,優秀的政治家都具有務實求穩的特點,紀佑國不例外、王元慶也不例外。如果沒有穩打穩紮,一步一個腳印的鬥爭思想,也就不可能有日益強盛的共和國。

當處,王元慶格外器重裴承毅,恐怕也與裴承毅的求穩性格有很大關係。

當然,求穩並不等於怯懦。

在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先的情況下,求穩就是以大局為重。也就是說,當國家利益受到威脅,其他手段都失去作用的時候,通過戰爭來達到目的絕非冒險。要知道,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並不缺少這樣的情況。危機面前,當斷不斷,久拖不決才是國家利益的最大敵人。在別無選擇的時候,勇敢面對挑戰,才真正體現出了一位國家領導人的膽魄與睿智,體現出了一個國家的鬥志與士氣。

2057年7月30日夜間,剛剛就任共和國國家元首的裴承毅就要面對一個艱難抉擇。

與外界預測的一樣,在慶祝新任國家元首的晚宴上,裴承毅祝詞之後就離開會場,去了位於後花園地下的秘密會議中心。因為是全新設計的元首府,所以相關的基礎設施均按照最高戰時標準建造,除了有一條通往郊區戰略指揮中心與空軍基地的地鐵之外,還將包括會議中心、勤務中心在內的重要設施置於地下,以免遭到破壞。當然,這些重要設施的具體位置肯定是共和國的最高機密。

當然,對裴承毅來說,並不需要關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真要遇到危險,元首府的警衛人員能在5分鐘內將他送到郊外的空軍基地,而「共和國一號」專機最快能在接到報警後的10分鐘內載著元首與政要起飛,離開極易遭到戰略打擊的首都。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元首府肯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至少在這個時候,坐在元首府會議中心裡的官員沒有哪個在考慮個人安危。面對國家遭遇的危險,個人安危又算得了什麼呢?

會議開始後,裴承毅把發言權讓給了焦魃山。

與他當了跟顏靖宇的搭檔正好相反,在他與焦魃山的搭檔中,作為國家元首的裴承毅負責安全工作,作為國家副元首的焦魃山負責經濟事務。雖然並沒因此撤消國務院總理,但是按照裴承毅的安排,頂替焦魃山出任國務院總理的是前外交部副部長雍玉剛,所以真正負責國務院日常工作的還是焦魃山。當然,這個雍玉剛也與裴承毅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因為他是裴承毅的岳父柳玉龍的老部下,還是裴承毅的妻子柳青青的大學同學。總而言之,他在國務院官員中與裴承毅的私人關係最為密切。

按照裴承毅的習慣,在談軍事問題前討論經濟與外交事務。

事實上,共和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來自經濟與外交,而非軍事準備。

雖然與裴承毅第一次搭檔,但是有之前5年的合作經驗,焦魃山非常清楚裴承毅的用人理念,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如此,談經濟問題時,焦魃山並未全面鋪開,只提到了幾個重要問題。

當然,所有重要問題都與戰爭準備有關。

首先就是軍事工業的戰前動員工作。前面已經提到,因為從2055年開始,共和國當局就通過額外撥款與財政補貼的方式,讓20多家主要軍火企業提前進行戰爭動員,招募更多的技術工人,擴大生產能力,儲備重要原料等等,所以到裴承毅上台執政的時候,共和國的軍事工業已經完成了戰爭動員。

毋庸置疑,這絕對是最大的優勢。

軍事工業的戰前動員與常人理解的並不完全一樣,說直接點,軍火企業要擴大生產能力,並不需要建造新的廠房,甚至沒有必要擴充生產線。與民用產業相比,軍事工業在規劃期間就得考慮戰時需要。

拿戰鬥機生產線來說,任何一條生產線在和平時期的實際產能只有設計最大產生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比如中航集團用來生產J-16戰鬥機的生產線的最大設計產能是月產250架,即年產3000架,但是實際月產量一直在20架以下,印度戰爭之後更是一度降低到了10架以下。即便如此,中航集團仍然在瀋陽與西安兩大飛機製造廠保留了兩條生產線。也就是說,只要戰爭爆發,在不受其他條件影響的情況下,J-16戰鬥機的月產量能夠達到600架,這超過了和平時期2年的產量。

其他方面也不例外,比如北方重工的地面主戰平台的實際產量為平均每月120輛,而設計最大產能高達每月1500輛。哪怕是建造周期比較長的戰艦,在開足馬力的情況下,生產效率都能提高好幾倍。比如在和平時期需要花費5到7年才能建成的「重慶」號航母(不包括設計與交艦前的測試,僅指從鋪設龍骨到完成舾裝的時間)在戰時情況下,最多只需要3年就能建成,如果能夠以批量生產的方式來提高模塊生產效率,2年就能建成。

影響軍事工業生產效率的,除了軍火的特殊性之外,主要就是生產力是否充足。

按照戰時標準,軍火生產線除了按照設計標準所需進行的正常維護之外,平常都是24小時連續不停的運轉。問題是,和平時期,受制於各種法令,比如按照共和國的勞動法,工人的加班工資為正常工作時的2倍,如果每周加班時間累計超過6個小時,超過部分的薪酬還要提高一倍,為平常的3倍。如此一來,如果生產線24小時不停的運轉,平均勞務成本就要提高接近2倍,使企業無利可圖。

正是如此,共和國當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財政補貼的方式,讓軍火企業提前招募技術工人,完成勞動力儲備。

問題是,招來了工人,總得安排工作,即要提高產量。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即軍火儲備。

雖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軍火儲備應該是軍事問題,而且負責相關工作的也是國防部下設的後勤處,但是儲備工作涉及到了各行各業,所以被納入了經濟範疇。

軍火儲備分成了兩個方面,一是主要裝備,二是彈藥物資。

主要裝備還比較好說,為了避免過早暴露戰爭意圖與軍事實力,共和國當局採用了變通手段,即利用新生產的裝備去替換封存的老舊裝備,而老舊裝備則援助給友好國家、作為訓練消耗品、直接銷毀等方式處理掉。以空軍的戰鬥機為例,到2057年6月底,所有封存的J-14與J-15系列戰鬥機都處理掉了,其中一部分較新的型號在經過翻新之後,無償援助給了一些無力購買新式戰鬥機的友好國家,而一些較老的信號則改裝成了無人靶機,在日常訓練中消耗掉了,只有極少數無法改裝的直接報廢銷毀。代替J-14與J-15的,全是新產的J-16與J-17系列戰鬥機,而且都是最新的改進型號,而且完全按照1對1的方式替換,以確保在開戰之後,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擴充軍備。除了海軍的戰艦過於龐大,難以做到偷梁換柱之外,其他封存裝備基本上都以相同方式更換為最新裝備。

關鍵還是彈藥物資。

眾所周知,現代化戰爭中,特別是實力相差不大的大規模戰爭中,彈藥物資的消耗量與消耗速度都非常驚人。拿半島戰爭來說,在最初10日的戰鬥中,共和國軍隊消耗了大約2200萬噸各類物資,而在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之前,僅共和國陸軍消耗掉的各類作戰物資就高達6000萬噸,相當於1個人口1000萬的中等國家1年的物資消耗量。更重要的是,物資消耗的速度過快,使任何國家的生產能力都無法滿足戰爭需求。雖然在進行全面戰爭動員之後,如同共和國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有足夠的能力生產出足夠的彈藥物資,但是全面戰爭動員至少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此之前,國家生產力還未爆發出來,物資生產速度遠遠跟不上戰爭消耗速度,所以只能依靠戰略儲備。

正是如此,即便在和平時期,共和國與美國也儲備了非常多的戰爭物資。

為了確保儲備的戰爭物資不被挪做他用,共和國與美國還出台了相關的法律。

按照共和國在2021年頒布、在2033年、2043年與2055年分別做了修改的《戰略物資儲備法》的規定,共和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