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四章 拉幫結派

如果說,在準備戰爭的時候,共和國是遊刃有餘,美國就是疲於奔命了。

前面多次提到,在2050年之後,隨著世界大戰變得不可避免,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展開了備戰工作,甚至先後讓一些重要行業進入了准戰時狀態,比如在2055年,共和國就讓22家主要軍工企業進行擴充,以正常時期150%的比例招募工人,相應的薪酬由中央政府以額外採購費用支付。在這種全速競爭中,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國力高下立即浮上了水面。即便在眾多美國新聞媒體眼裡,美國的綜合國力也只有共和國的80%左右,而戰爭潛力甚至只有共和國的70%。因為兩個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在全球範圍內占的比重高達五成以上,即除了歐盟之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眾多中小國家的實力幾乎可以忽略,所以在綜合國力相差兩到三成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在一場全面戰爭擊敗共和國。

受此影響,從一開始,美國就定下了以防禦為主的基本戰略。

按照這一基本戰略,美國當局除了不遺餘力的建設天軍之外,還集中力量加強海軍建設。更重要的是,早在2050年左右,美國當局與利益集團就認定,如果美國不能將戰火擋在國門之外,就應該在最後關頭選擇投降,以保全本土,為下一次崛起,也為今後擊敗共和國打下基礎。

如此一來,美國的對外戰略就非常清楚了。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沒有任何理由放棄俄羅斯。要知道,到2035的印度戰爭之後,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只有俄羅斯能夠迫使共和國繼續加強陸軍建設。雖然一支天下第一的陸軍足以使共和國立於不敗之地,甚至能夠幫助共和國稱霸歐亞大陸,但是共和國要想徹底打敗美國,還必須擁有一支天下第一的天軍與海軍,特別是一支能夠稱霸太平洋,將共和國的陸軍送上對岸的海軍。也就是說,只要共和國被迫加強陸軍建設,必須確保陸權,就很難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也就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到這一步,不管美國有沒有能力打敗共和國,至少能夠確保不敗,即通過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拼光共和國的國力,使共和國在強敵環視的情況下,不得不與美國媾和。

回過頭來看,美國就得不惜一切代價拉攏俄羅斯,並且鼓動俄羅斯挑戰共和國。

事實上,半島戰爭之後,美國就在向俄羅斯示好,甚至幾次主動提出結盟。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即俄羅斯與共和國的經濟關係極為緊密,全球性大蕭條又導致美國不大可能在經濟領域有所作為,更不可能滿足俄羅斯的巨大胃口,也就不大可能結盟,但是美國的拉攏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讓俄羅斯當局認識到,俄羅斯並不孤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然可以與美國合作,至少可以利用美國。正是如此,在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上,俄羅斯就充分利用了美國的影響力,最終迫使歐盟放棄東擴。

直到2040年,美俄關係才進入蜜月期。

眾所周知,全球性大蕭條在21世紀30年代末逐漸消散,全球經濟走上快車道,新的黃金時代再次到來。與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黃金時代不同,21世紀40年代的黃金時代有一個顯著特徵,那就是經濟區域化非常明顯。說直接一點,就是由共和國、美國與歐盟這三大經濟體為核心的地區性經濟組織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地區經濟交流全面取代的全球貿易。

以共和國主導的集約集團來說,到2050年的時候,集團內部貿易就佔了集團成員國貿易總量的七成,算上與暫時沒有入約的友好國家的貿易往來,在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家集團之中,內部往來佔了貿易總量的九成以上。

這種區域性經濟同盟的直接影響就是讓一些獨立國家走投無路。

到2055年底,仍然信守不結盟政策,並且沒有與任何國家同盟、也沒有加入任何政治軍事同盟條約的國家加起來也不到50個,而且其中30多個是沒有影響力的小國,排得上號的國家只有10多個。

當然,俄羅斯不在其中。

問題是,以俄羅斯為首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絕對是全球經濟體中的侏儒,不但比不上共和國的集約、美國的西約、以及法德意領導的歐盟,甚至連非盟、拉盟、阿盟等次要國際組織都不如。根據一家歐洲諮詢機構在2055年初做的調查,如果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7%,如果以工業產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也只佔了全球的9%,兩項排名都在第七。當然,衡量一個組織實力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與工業產值,還包括區域面積、人口多寡、物資資源等等,即便按照綜合實力計算,獨立國家聯合體也最多排名第四,而實際排名很有可能為第五或者第六。

總而言之,俄羅斯絕對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大國」。

前面提到過,在2040年之後,俄羅斯的經濟建設並不順利,錯過了發家致富的黃金時期,也因此喪失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即便如此,這也是美俄合作的結果。

要知道,在30年代末,隨著大蕭條過去,最先在美國獲得最惠國待遇的不是歐盟、也不是拉美國家,而是俄羅斯(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等國家是美國的盟國,在大蕭條期間都是美國的最惠國)。僅在2039年,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就超過了1500億美元,為俄羅斯獨立以來的最高紀錄,在接下來的7年之內,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年年提高,增幅均在10%左右,直到2047年,受美國政局動蕩影響,俄羅斯對美貿易順差才有所降低,但是仍然在4000億美元以上。根據美國聯邦政府公布的官方數據,在40年代,俄羅斯從美國獲取了高達42000億美元的貿易收入。雖然單純的貿易收入沒有多少意義,畢竟俄羅斯得到的只是在不斷貶值的美元,但是對美俄兩國來說,如此密切的貿易往來,絕對是兩國走向同盟的堅實基礎。

手持巨額美元之後,俄羅斯當局自然要求美國向俄羅斯輸出高科技產品,以換回美元。

正是如此,在2040年的時候,美國國會就批准了由總統提交的一份主要針對俄羅斯的技術出口法案,即以共和國的技術輸出原則為標準,在不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情況下,適當輸出高端技術,以增強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就批准了20多家企業與俄羅斯簽訂的技術輸出類合同。

總而言之,在美國的幫助下,俄羅斯的經濟才算有了起色。

問題是,兩國同盟的本質不僅僅是在經濟層面與技術層面上合作。嚴格說來,狹義上的同盟指的是軍事政治同盟,至少應該是軍事層面上同盟。也就是說,美國要想拉攏俄羅斯的話,還得更有誠意一些,至少讓俄羅斯分享美國的軍事技術,特別是讓俄羅斯獲得一些急需的軍事技術。

要知道,到2040年,俄羅斯仍然不具備貨真價實的戰略防禦能力。

排除廣袤的國土不說,即便以重點地區的戰略防禦來說,俄羅斯只具備有限的大氣層內攔截能力,不具備軌道空間攔截能力。更重要的是,按照軍情局的估計,到2040年,俄羅斯最多只能確保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安全,而且在兩個方向上,最多只能同時攔截50個目標。毫無疑問,這樣的攔截能力在世界大戰中等於擺設。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國的戰略彈道導彈以最低標準攜帶核彈頭,也能同時攜帶10個以上的誘餌彈頭,並且通過末段助推器彈道修正技術,讓末段助推器分解成為具有誘餌效果的數十個大碎片。如此一來,最多只需要5枚導彈就能使莫斯科或者聖彼得堡的戰略防禦系統飽和,完成對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大戰略中心的戰略打擊。事實上,也許遠沒有這麼複雜。根據俄羅斯觀察家消息報在2042年報道的一則消息,因為建設經費長期不到位,加上人才流失嚴重,莫斯科的導彈攔截系統已經行同虛設,根本不具備實戰能力。

對一個大國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事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因為欠缺真正意義上的戰略防禦能力,哪怕只是針對重要城市的導彈攔截能力,俄羅斯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不敢與共和國對著干,只能忍氣吞聲,任由共和國一步一步的侵吞中亞地區。

對美國來說,這自然是拉攏俄羅斯的絕佳機會。

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從2037年開始,美國就有計畫的向俄羅斯提供一些與戰略防禦系統有關的先進技術。因為當時美國國會還沒有批准向俄羅斯出口先進軍事技術的相關法案,所以很多工作都是由CIA等情報機構秘密完成的,其中就包括故意向潛伏在美國的俄羅斯間諜泄露關鍵技術。

到了40年代,美俄的軍事技術合作由台下到了台上。

從2045年開始,借著《倫敦條約》第三階段削減工作前期談判的便利條件,美國先後向俄羅斯提供了高能激光器、等粒子束髮射器、高精度光學瞄準儀等眾多用來建立與改善戰略防禦系統的先進技術,甚至提供了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