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義之爭 第八十一章 微妙關係

一份完備的戰爭計畫必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戰爭的目的,二是達到目的所要採取的手段,三是實現手段所應具備的條件。因此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制訂戰爭計畫無外乎兩種辦法,一是由所要達到的目的進行逆向推導、最終確定所需具備的條件,二是以具備的條件為基礎,確定一個能夠實現的目標。

到底採用哪中方法,不是由制訂戰爭計畫的人說了算,而是由國家實力決定。

拿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因為國力不濟,不管是在歐洲戰場上發動閃電戰的德國、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偷襲珍珠港的日本,都只能根據自身實力,確定能夠實現的目標。德國的目的就是迅速掃蕩歐洲大陸,迫使美英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乃至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日本則希望用一次突然襲擊打垮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迫使美國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與東亞的霸權。與德日不同的是,以美蘇英中為首的盟國從一開始就定下了終極目標,即徹底擊敗德日意,然後才在這個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所需的條件,並且竭盡全力為實現最終目標而戰鬥。

對裴承毅與袁晨皓來說,制訂戰爭計畫並不陌生。

問題是,在關鍵問題上,兩人的意見並不完全一致,這其中就包括了最重要的邏輯問題,即到底應該以目標為重,還是以條件為重。

5年多前,也就是2049年制訂第一份戰爭計畫的時候,裴承毅就提出,共和國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撐一場終極戰爭,也就不能制訂一個過高的戰爭目標。雖然裴承毅並沒有明確提到應該以條件為重,但是以他當時的態度,肯定是首先考慮條件。用俗話來說,就是有多大的鍋下多少的米,必須量力而行。這也基本上是共和國當局的主導思想,包括顏靖宇在內的眾多國家領導人都支持裴承毅的觀點,即共和國沒有必要為戰爭付出全部。雖然當時袁晨皓並沒提出反對意見,但是在制訂戰爭計畫的時候,他仍然把目標放在了首位。這表明,在這個根本性問題上,袁晨皓並不贊同裴承毅的觀點。換句話說,從一開始,袁晨皓就相信共和國有能力取得終極勝利。

到2051年,也就是由裴承毅推行的軍事改革進入高潮,開始整合軍事力量的時候,袁晨皓利用負責制訂戰爭計畫的便利條件,用計算機進行了一次模擬分析,即在首先確保達到最終目的的情況下,共和國需要為戰爭付出多少代表。雖然共和國當局從來沒有承認有過這樣的模擬分析,更沒公布分析結果,但是根據一些當事人回憶,模擬分析的結果對袁晨皓非常有利,即戰爭代價在共和國的承受範圍之內。當然,到底會付出多大的代價,恐怕誰也說不準。只有一點可以肯定,正是這次模擬分析,讓裴承毅堅定了將戰爭推遲幾年的想法,因此可以推測,如果以目的為重,共和國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從而使裴承毅積極主導的世界大戰失去必要性。

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都在讓步。

拿天軍與空軍合併這件事情來說,如果從袁晨皓的觀點出發,就不應該讓天軍與空軍合併,而是應該在保存空軍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天軍,全面提高共和國軍隊的打擊力量,獲得最強大的戰鬥力。而在合併方案中,空軍的戰術航空兵被拆散併入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可以看成是裴承毅的妥協讓步,因為這麼做必然會導致陸航與海航規模擴大,使撤消空軍帶來的好處變得不那麼明顯。

當然,在最關鍵的問題上,兩人都沒有讓步。

因為在此之前,制訂戰爭計畫的工作以解決細節問題與技術問題為主,還沒有涉及到計畫的核心部分,所以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還沒有暴露出來。隨著戰爭臨近,特別是在需要儘快拿出一份可行的計畫時,裴承毅與袁晨皓的矛盾就浮上了水面。

12月24日,繼總參謀部與國防部的會議之後,兩人面對面的坐到了一起。

「不管怎麼說,我們得以國情為準。」裴承毅打破了沉默,畢竟這是他主動把袁晨皓叫了過來。「任何脫離了實情的東西,都不可能長期存在,戰爭也不例外。不可否認,我們應該看得更加長遠一點,可是我們不應該為此付出過於慘重的代價。站在國家的立場上,戰爭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能夠比和平帶來更多的利益,能夠讓我們的祖國、民族、還有那些支持我們的同胞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毫無疑問,一場過於慘烈的戰爭,將使任何勝利變得暗淡無光,也會使戰爭失去必要性。」

袁晨皓沒有開口,仍然在一口接一口的抽煙,顯得有點煩悶。

「你也知道,現在的共和國,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共和國。」裴承毅非常清楚袁晨皓在想什麼,沒有理會,繼續說道,「前幾年,我們一直在戰爭計畫上遮遮掩掩,沒有向軍事委員會透露實情。前幾天,在元首府的燒烤晚宴上,藺慕勛特別提到了這件事情,甚至暗示我跟元首,如果沒有搞清楚我們到底想做什麼,就不會提供支持與配合,甚至有可能親自否決一切與戰爭有關的法案。正是如此,我才找你談戰爭計畫的事情。你對藺慕勛並不陌生,應該知道他的脾氣。雖然站在商人的角度,戰爭打得越大,帶來的好處越多,畢竟發戰爭財是每個商人的夢想,但是站在軍事委員會主席的立場上,藺慕勛絕對不會支持一場沒有限制,目標訂得太高的戰爭,因為他必須考慮另外一種結果。」

「我們已經做過模擬分析,戰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有現實依據嗎?」

聽裴承毅這麼一說,袁晨皓頓時啞口無言,眼神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袁晨皓不但是裴承毅的同伴,還是裴承毅的部下,但是在更多的時候,袁晨皓的獨立性超過了劉曉賓,某些時候甚至是裴承毅的競爭對手。拿2052年換屆選舉時發生的事情來說,按照規定,總參謀長將連任兩屆,即與國家元首同時更替,但是在2052年初,袁晨皓就提出,因為總參謀部的大部分權力已經交給國防部,成為了貨真價實的軍事指揮機構,而不是軍事統帥機構,所以應該加快總參謀長的輪換速度,讓更多的將領有機會了解總參謀部的工作,以便培養更多的人才。雖然袁晨皓的這一提議並沒錯,而且得到了很多人支持,但是以當時的情況,袁晨皓的這一提議只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顏靖宇已經與裴承毅組成競選搭檔,等於向軍隊做出了最大讓步,如果再按照袁晨皓的提議來改組總參謀部,意味著軍隊將徹底亂套,顏靖宇在軍隊里徹底失去發言權。毫無疑問,如果顏靖宇採納了袁晨皓的意見,結果就是裴承毅繼續當他的國防部長,不可能獲得成為國家副元首的寶貴機會。

總而言之,了解袁晨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軍人。

當然,這不見得是壞事,至少在裴承毅看來,這不是什麼壞事。首先得承認,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有野心,沒有野心,往往意味著沒有才能。特別是對20世紀90年代之後出生的軍人來說,由於思想與價值觀念的改變,在利益問題上更加積極主動,也更加直接。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這些所謂90後、00後的價值觀與老一輩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乎必要的生存環境之外,還非常重視公平、自由、民主等更高層次的政治與精神需求,也更加在乎社會體制對自身利益的影響,讓共和國當局在21世紀20年代後期不得不重點考慮政治改革,而且把政治改革放在了經濟改革之上。事實上,裴承毅就是一個有野心的軍人,不然不會在脫下軍服之前就步入政壇,並且在短短10年之後就成為了共和國二號領導人,還很有可能在5年之後成為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

與裴承毅相比,袁晨皓的野心並不差勁。

問題是,袁晨皓的運氣卻沒有裴承毅那麼好。用俗話來說,就是命不好。

眾所周知,一個從政的將領就足夠了。別說共和國,即便在美國,任何時期也最多只有一位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軍人,比如南北戰爭之後的格蘭特、美西戰爭之後的羅斯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艾森豪威爾,其他任何能夠與之爭輝的軍人都會受到壓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麥克阿瑟父子(老麥克阿瑟在美西戰爭後被「流放」到菲律賓當軍事總督,小麥克阿瑟則在朝鮮戰爭之後光榮退役)。雖然共和國的體制與美國有差別,比如在趙潤東執政時期,彭茂邦的影響力就不比同為軍人出身的趙潤東差多少,但是在王元慶之後,就沒有同時讓兩個軍人起舞的空間了。比如在林嘯雷當總參謀長的時候,裴承毅就去物理實驗中心躲了好幾年。當裴承毅回來的時候,林嘯雷又主動交出了權力。

實際上,這種只能容納一位軍人的政治體制,主要就是為了防止軍人專權。

可以說,這是民主制度在和平時期的必要防範措施。

正是如此,從袁晨皓的角度出發,在和平時期,他怎麼也不可能超越裴承毅。因為裴承毅只比他大10來歲,而對政治家來說,這點年齡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袁晨皓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充分利用戰爭帶來的機會。

如此一來,在戰爭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